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轻工业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肉类掺假造假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其中用低价鸡肉、鸭肉、猪肉等掺入、冒充牛羊肉成为主要的掺假方式。国内外进行肉类掺假鉴定主要以核酸作为靶标,核酸鉴定也是物种鉴别最常用、最核心的方法,以DNA检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DNA条形码、多重PCR、荧光定量PCR、荧光探针等技术也得到空前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针对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也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大多现行标准中基于DNA检测建立的PCR技术只能检测单一物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目前,基于PCR发展起来的衍生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高通量等优势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工作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也是肉类成分鉴定未来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PCR技术在肉类检测中的研究概况和现行标准的技术概况,以期为肉类成分鉴定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4组鱼类DNA条形码引物的筛选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DNA条形码氧化酶亚基I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的4组常用引物进行比较筛选,选择适于舟山鱼类鉴定的最佳引物。方法以舟山主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样品DNA为模板,对4组常用DNA条形码引物进行PCR体系优化。通过比较PCR产物量、特异性、灵敏度和测序成功率,综合分析筛选最佳引物组。结果 4组引物均能扩增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的DNA,对于乌贼DNA的扩增具有明显差异。COI优化引物具有易于扩增、测序简单等优势,更适于作为海产品鉴定的DNA条形码引物。结论本研究为舟山海产品的市场监管和实验室大量样品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肉类真假鉴定是食品检测工作的内容之一,目前已有多种基于PCR的肉类鉴定方法,但是鉴定种类和效率受限。本研究设计了一对基于普通PCR技术可同时鉴定8种动物源性成分的通用引物并建立了鉴定方法。该引物以线粒体DNA为靶标,利用扩增产物中不同物种间的插入缺失多态性片段大小即可鉴定山羊、绵羊、鹿、水牛、牛、牦牛、猪和骆驼8个物种,扩增后分别得到728 bp、704 bp、504 bp、453 bp、448 bp、431 bp、396 bp和326 bp的片段,每种PCR产物经SspI酶切后产生数量和大小不同的片段,可以进一步清晰鉴别8个物种。引物特异性测试表明和其他常见肉类动物DNA无交叉反应,DNA检测最低限度在0.01~0.05 ng。应用本方法对40份市场肉类及产品的检测表明,羊肉串、羊肉卷以及特色畜产品如驼肉、鹿肉和驴肉存在较多的掺假行为。与其他现有PCR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和高通量的优点,可以作为肉类掺假筛选检测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4.
鱼翅是鲨鱼鳍软骨制品, 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海珍品。由于不同鱼翅的价格悬殊, 一些不法商贩通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和错误标识等手段谋取利益, 损害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 鲨鱼的捕捞加速了部分濒危鲨鱼物种数量的急剧减少, 甚至造成物种灭绝, 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 国内外开展了对鱼翅真伪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对打击掺假制假行为和鲨鱼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分析了鱼翅的营养价值、鱼翅贸易现状以及鱼翅掺假危害, 并着重综述国内外鱼翅真伪鉴定相关技术优缺点以及相应案例, 阐明当前以DNA鉴定技术为核心, 形态学鉴定和理化鉴定技术为辅的鱼翅真伪鉴定策略, 为鱼翅鉴定和鲨鱼种类鉴定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并评估南美白对虾仁贮藏期的货架期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将南美白对虾仁分别贮藏在-18℃、4℃条件下,定期对特定腐败菌进行检测,利用修正的Compertz方程构建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结合Belehradek方程,讨论特定腐败菌生长的最大比生长率μ_(max)和延滞时间λ与温度的关系。结果修正的Compertz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温度下南美白对虾仁特定腐败菌生长的S型曲线,r~2均大于0.95。温度对特定腐败菌的最大菌数N_(max)的影响不大,平均值为7.57 log(CFU/g);延滞时间λ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最大比生长率μ_(max)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结合Belehradek方程发现在-20~10℃温度范围内最大比生长率μ_(max)与μ_(max)~(0.5)、(λ-1)~(0.5)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确定了最小腐败水平(Ns)并建立了南美白对虾仁的货架期预测模型SL,模型各参数为N_(max)=7.57log(CFU/g),b_μ=0.0302,T_(minμ)=-25.8179,b_λ=0.0010,T_(minλ)=-523.2000。通过测定5℃贮藏温度下南美白对虾仁特定腐败菌的生长状态,验证货架期预测模型SL的准确性,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7.2%。结论该货架期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南美对白对虾仁在-20~10℃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 IMB)是一种均匀、具有超顺磁性及保护性壳的球形小粒子, 由载体微球和免疫配基结合而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 IMBS)则是利用免疫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 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到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 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 该技术通过与其他检测手段相结合而得到广泛应用, 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免疫磁珠的结构特点、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 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以期为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检测舟山东极与嵊泗枸杞2个海域养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比较小鼠生物测定法与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的测定结果。方法采用小鼠生物测定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并将2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结果基本一致。5月份东极岛海域的厚壳贻贝中检出PSP((500±3.2)MU/100 g),超标率为5%;嵊泗枸杞海域贝类PSP含量较低,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2个海域的紫贻贝PSP含量均未超出安全食用标准。结论小鼠生物法与ELISA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其检测出的PSP结果可以为摄入PSP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由于ELISA方法的检测成本较高,因此可采用小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中最常见的贝类毒素之一,分布最广,危害最大,事故发生率也最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对该类毒素的检测监控成为保障海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小鼠生物检测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缺少用于现场检测的快速筛查技术。因此,开发快速、灵敏、准确、低成本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目前开发出来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层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对各方法的特点迚行分析。最后对未来麻痹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迚行了评述,幵对发展趋势迚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PCR多物种鉴定技术及其在肉类 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的肉类掺假由来已久,法律上监管部门对此采取了严格监管措施,技术上应用了感官、显微检测和免疫学等相应的检测技术。近几年来,PCR及其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肉类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多物种鉴定技术领域建立了如多重PCR、通用单引物多重PCR、通用引物特异性PCR和PCR-RFLP等多项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肉类及其制品的检测提供了重要手段,代表了检测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但其也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上述4种多物种鉴定技术及其在肉类鉴定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旨在为物种鉴定方法选择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