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17篇
化学工业   170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96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37篇
水利工程   38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冶金工业   23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凯 《建筑学报》2021,(11):35-40
进入更广泛的历史语境探讨清乾隆时期镜清斋假山的营造思路,追溯至晚明江南的两种假山营造来源.在整体构思上,承续了17世纪前期张南垣所创的追求画意真山的"天然"假山;而在局部营造中,则采纳了16世纪后期盛行的追求胜景无穷的"人巧"假山.除镜清斋之外,在稍晚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中也有显著表达,是清代假山发展高峰的体现.清末和1970年代对该假山的两次改造,未能很好理解原初的思路取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初追求的山意.  相似文献   
2.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从泰州分县以后,至建国初有一百八十多年,其间治水志士不泛其人。若以著书之多,挖掘问题之深,关心人民疾苦之切,首推冯道立先生。冯道立的治水思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治湖水、治海口等大的方面设想,以及对东台一县,乃至时堰一镇小型水利等方面的筹划,研究成果甚多。本文重点就冯道立治理海口学术思想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3.
楼淑琦 《丝绸》2003,(6):44-45
龙袍是中国服饰的最高体现,文章以作者修复的清代“红地彩云金龙缂丝袍”为例,从形式、服式、工艺及修复过程四个方面对该龙袍的艺术特点及修复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北酒是明清时期京、冀、晋、鲁、豫地区所出产的酒类产品的总称,在当时中国酿酒业中占有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产品实力和群体优势。本文主要从北酒的酿造特色着手,分区域论述北酒群体中的名优产品,以期完整地勾勒出北酒的群体风貌,阐明北酒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5.
陶澍“盐课商办”述评陶用舒盐课在清王朝财政收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道光年间,盐课所占的比重竟达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当时,岁入白银约3740余万两,其中盐课约750万两①。盐课中,又以两淮盐场为最多。陶澍说:“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  相似文献   
6.
沈福煦 《园林》2005,(2):8-9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此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留园最初为大官僚徐泰时的花园。清代乾隆末年,转为刘蓉峰所得,并加修葺,于嘉庆三年(1798)落成,当时更名为寒碧山庄,又名“花步小筑”,人们也叫它刘园。清光绪二年(1876年),官僚盛康(旭人)据此园,吸取诸园之长,重加扩建,“遂谐刘园之音,仍其音而易其义”,改名为留园。  相似文献   
7.
陈燕 《陶瓷研究》2004,19(3):28-30
《耕织图》瓷瓶体现了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的结合,是清代统治者利用绘画综合载体是典型的存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影响的产物。是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功能性产物。  相似文献   
8.
Wayne Higby  金文丽 《中国陶瓷》2007,43(2):68-68,75
1911年,清朝衰落。自此有关中国陶瓷艺术学术方面的论述将所有历经朝代直到清代的物品载入了史册。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最近的瓷器展出一“瓷器的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景德镇作为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瓷都,在这次展览目录中包括该博物馆馆长Mimi Gardner Gates所作的附录中得以频繁地提及,正表明了:当今虽然陶瓷作品在景德镇仍然继续,但也许除了清代成就的余音之外,鲜有艺术上的意义,这一点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并没有重要文献会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瓷器的故事”目录对于Robert Tichane于1983年发表的《景德镇》一书,一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作出了脚注,并将其推崇为中国景德镇之行的“当代报道”。当然,这里的“当代”是从艺术历史的标准而言,而不是从时间上的最近而言,任何人必须大胆深入挖掘这样一个问题,即自从清代结束以来,中国的陶瓷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吴培林 《江苏陶瓷》2007,40(4):35-35,37
朱泥壶一般指为注重实用的紫砂壶,色泽为朱砂红居多,在历史上,清代开创伊始,制壶名手有惠孟臣、逸公、君德、思亭等诸家,因壶品精妙,遂成为后世朱泥小壶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封建王朝定都北京以来,连接北京和杭州的大运河一直作为水上要道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大运河作为最重要的漕运通路,承担了江南税粮输送的任务。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大运河与北京政权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承担输送任务的漕船到底如何在大运河上航行的问题,仍然不甚清晰。因此,以清代的档案史料为中心,来分析运河漕船的航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