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972篇
  免费   37556篇
  国内免费   26593篇
电工技术   29498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34408篇
化学工业   42000篇
金属工艺   22616篇
机械仪表   24344篇
建筑科学   26270篇
矿业工程   12791篇
能源动力   9200篇
轻工业   32075篇
水利工程   10192篇
石油天然气   12435篇
武器工业   4442篇
无线电   3650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538篇
冶金工业   12014篇
原子能技术   5438篇
自动化技术   50355篇
  2024年   1231篇
  2023年   4739篇
  2022年   11602篇
  2021年   15369篇
  2020年   10969篇
  2019年   8013篇
  2018年   8654篇
  2017年   9883篇
  2016年   8977篇
  2015年   14356篇
  2014年   18066篇
  2013年   21814篇
  2012年   26725篇
  2011年   27962篇
  2010年   26750篇
  2009年   25968篇
  2008年   26700篇
  2007年   26230篇
  2006年   23107篇
  2005年   19014篇
  2004年   13690篇
  2003年   9649篇
  2002年   9060篇
  2001年   8078篇
  2000年   6503篇
  1999年   3146篇
  1998年   1498篇
  1997年   1265篇
  1996年   976篇
  1995年   813篇
  1994年   612篇
  1993年   518篇
  1992年   404篇
  1991年   302篇
  1990年   270篇
  1989年   257篇
  1988年   155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72篇
  1980年   82篇
  1979年   45篇
  1977年   9篇
  1959年   64篇
  1956年   3篇
  1951年   6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71.
在薄层复合膜(thin-film composite membrane, TFC膜)中引入无机纳米颗粒,形成薄层纳米复合膜(thin-film nanocomposite membrane, TFN膜),近几年作为反渗透膜开始应用于水处理研究。但是无机纳米颗粒在TFC膜中的性能的不稳定性和膜的机械强度等变成了突出问题。合成制备了粒径约为110 nm修饰羧基的介孔氧化硅球状纳米颗粒(MSN—COOH),并将其成功地化学键合在TFC膜的表面功能层交联网络中。与TFC膜相比,键合有MSN—COOH的TFN膜,水通量提高了56.2%,保持高脱盐率;由于单分散介孔纳米颗粒表面亲水官能团的引入,使膜表面的亲水性有很大程度提高,单分散介孔纳米颗粒在基体中的有序排列,使膜表面粗糙度降低,提高了膜的抗污染能力。与普通TFN膜相比较,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可以在长时间高压过滤操作下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喷油方式对齿面温度的影响,以斜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CFD仿真和试验研究不同喷油方式对斜齿轮齿面温度的影响。针对斜齿轮喷油润滑过程的特点,分析其齿面摩擦生热量,简化轮齿喷油润滑计算模型,并基于CFX进行齿面对流换热仿真研究,得到了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基于功率开放式斜齿轮试验平台,对不同喷油方式下的齿面温度进行了试验测量,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速重载斜齿轮传动系统中,啮出侧喷油润滑的方式比啮入侧喷油润滑方式的冷却降温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73.
74.
孙建英  卿凤翎 《化工进展》2020,39(9):3395-3402
有机氟材料具有优异的热氧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老化性、不黏性、电绝缘性以及极小的摩擦系数等特性,因此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需求引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氟材料的研究兴趣。依据本文作者的研究经历及有机氟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氟树脂(新型含氟聚合物、电活性含氟聚合物、新型全氟磺酸聚合物、聚四氟乙烯3D打印)及氟橡胶(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耐低温氟醚橡胶、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全氟聚醚基类玻璃橡胶)的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特别阐述为了满足航空航天、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发展的新一代高性能有机氟材料。本文也介绍了近期出现的聚四氟乙烯新成型技术及类玻璃氟橡胶。文章指出发展绿色环保和高效的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及成型加工方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为准确测定气体裂变产物88Kr的半衰期,本工作从辐照铀靶中分离得到3个放化纯的88Kr气体测量源。以85Kr作内标监督源,137Cs或57Co作外标监督源,使用多个HPGe探测器分别采用单探测器位置接力法和双探测器位置接力法跟踪测量88Kr 196.3 keV能量的特征γ射线,跟踪时间均在8个半衰期以上,以获得其半衰期数据。对3次独立测量数据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得到88Kr半衰期测定结果为(2.796±0.015) h。  相似文献   
76.
探索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儿童用品TBT通报数据,以可视化图形图像呈现通报热点并揭示趋势信息,提出对策与建议,助力为儿童用品产业升级、TBT预警数据分析和信息传播工作提供新思路,提高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准入机会。  相似文献   
77.
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一种典型土壤微生物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中U(Ⅵ)的还原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无机阴离子、腐殖酸(HA)及富里酸(FA)对还原的影响,并利用TEM、EDS、SAED和XPS对还原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7.0、cNaHCO3=5 mmol/L和T=303 K条件下,Bacillus sp.dwc-2对U(Ⅵ)的还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4 h内最大还原率为12.2%,此后则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HA和FA对U(Ⅵ)的微生物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其中HA和FA浓度为25 mg/L时,U(Ⅵ)的还原在24 h最明显,其还原率分别为14.2%和16.2%,但随着HA和FA浓度的继续增加,因在U(Ⅵ)离子与HA、FA形成的配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腐殖层,抑制了电子的转移,阻止了U(Ⅵ)的还原。此外,研究表明HCO3-也会抑制U(Ⅵ)的还原。TEM-SAED和XPS分析证实了还原过程中U(Ⅳ)的存在。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还原U(Ⅵ)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索炎性疾病患者的乳酸林格氏液(Ringer's lactate,RL)液体动力学特征以及炎性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作为协变量影响RL分布和排泄。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I-II级,腹腔镜下择期胆囊切除术(胆囊炎组,n=20)或者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组,n=20)。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开始输注RL,按15 mL/kg,35 min内输毕。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血浆炎症(TNF-α,IL-10和CRP)或者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syndecan-1,SDC-1);利用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使用Phoenix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算RL液体动力学参数和协变量的影响。结果:与胆囊炎组相比,阑尾炎组RL从组织间隙到血浆的转运速率常数(k21)显著降低(14×10-3min-1 versus 35×10-3min-1;P=0.012)。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中位数38.1(1.8-143.6) μg/mL versus 1.3(0.1-159.0) μg/mL;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期间(输液开始后30~45 min),液体从中央室中到外周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12)显著增加(57×10-3min-1 versus 32×10-3min-1;P<0.01)。清除速率常数(k10)降低90%(0.6×10-3min-1 versus 5.3×10-3min-1;P<0.001)。无论在清醒状态还是麻醉状态下低血压均能降低液体清除;炎症或者内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不能作为显著影响RL液体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结论: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患者术前输入液体后“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不是RL的液体动力学的协变量,但是两组患者中,全身麻醉期间输入液体的清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79.
孙淑光  周琪 《计算机应用》2020,40(5):1522-1528
针对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复杂、关联部件众多,发生故障时诊断时间长,从而影响飞机运行效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飞机通信寻址报告系统(ACARS)的远程实时故障诊断方案。首先,分析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故障特点,设计搭建检测滤波器;然后,利用ACARS数据链实时发送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信息进行相关部件的残差计算,并根据残差决策算法进行故障诊断及定位;最后,针对不同故障部件残差间的差异大、决策门限无法统一的缺点,提出基于二次差值的残差决策改进算法,减缓了检测对象的整体变化趋势,降低了随机噪声和干扰的影响,避免了将瞬态故障诊断为系统故障的情况。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二次差值的改进残差决策算法避免了多决策门限的复杂性,在采样时间为0.1 s的情况下,故障检测所需时间大约为2 s,故障检测时间大幅降低,有效故障检测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