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7篇
轻工业   1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枸杞汁营养丰富,浓缩后的果汁既便于贮藏又利于降低运输成本。该文分析真空旋转浓缩法和电磁加热浓缩法对枸杞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浓缩法的加热温度为55℃,热浓缩法的电磁炉功率为800 W,确定可溶性固形物50°Brix时为浓缩终点,此时热浓缩法浓缩效率显著高于真空浓缩法。相比真空浓缩法,热浓缩法对总酚、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小。枸杞汁在浓缩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与美拉德反应程度、类胡萝卜素的保留效果与多酚化合物间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
以淀粉型马蹄加工副产物果渣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制备马蹄不溶性膳食纤维(WaterChestnutInsoluble Dietary Fiber,WIDF),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复合酶添加量、料液比、超声功率对WIDF提取率的影响,设计响应面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影响各指标的主次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并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加以验证,并对比传统复合酶法提取WIDF的品质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建立WIDF提取率的回归方程模型极显著(P<0.01),可用于对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WIDF的提取率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酶质量分数9%,料液比1:15,超声功率320 W,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WIDF提取率高达67.60%,对比传统复合酶法,提取率提高107.36%、WIDF的持水力提升34.33%、胆固醇吸收性能提升35.77%,该研究可为马蹄渣的高值化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
以麻竹笋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法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通过高效液相凝胶渗透法、离子色谱法、扫描电镜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鉴定并分析其结构,测定其持水性、溶胀性、持油力、对胆固醇和胆盐的吸附作用,并用体外消化模型评价其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竹笋壳的IDF 拥有较好的水化性质,其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达到11.26 g/g、8.20 mL/g,持油力达7.56 g/g。提取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单糖组成以木糖为主,占比达62.70%,具有不规则片状结构,较多皱褶表面使其具备较好的吸附水和葡萄糖分子的功能。IDF 在小肠环境比在胃液环境具备更好的结合胆固醇能力以及较好的葡萄糖吸附能力。体外酵解研究表明,发酵24 h 后麻竹笋壳的IDF 可以提高拟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相对丰度,有助于调节人体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94.
应用植物乳杆菌对三华李果汁进行发酵。通过益生菌保护剂筛选和发酵工艺优化,建立最优的植物乳杆菌发酵三华李果汁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将三华李发酵果汁在4℃和25℃下进行贮藏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三华李果汁的最适益生菌保护剂为低聚异麦芽糖,最优添加量为0.50%,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37℃、发酵转速200 r/min,在此条件下三华李发酵果汁中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可达108 CFU/mL,显著高于未优化之前。不同温度下贮藏的三华李发酵果汁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在107~108 CFU/mL,符合益生菌发酵果汁要求。贮藏期间,植物乳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消耗三华李发酵果汁中苹果酸,代谢产生乳酸或乙酸。4℃贮藏28 d后,三华李发酵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ABTS+·清除率和FRAP分别下降了0.20 Brix°、3.71%、1.52%、30.52%、6.22%和0.08 g TE/L,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高于25℃贮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植物乳杆菌发酵三...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荔枝汁分别经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及4 ℃贮藏期间乳酸菌活菌数、主要营养品质和色泽的变化。研究表明:三种乳酸菌都能在荔枝汁中很好的生长,发酵12 h后,活菌数均达到最大值(9.0个对数以上);三种菌对荔枝汁中糖和有机酸的转化和利用有明显差异,其中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荔枝汁后产生了高达37.5 g/L的胞外多糖;荔枝汁分别经三种乳酸菌发酵后,多酚和Vc含量均变化不显著,L*值均明显下降(P<0.05),且色泽变得更白。另外,三种菌发酵荔枝汁在4 ℃贮藏期间,没有明显的后发酵发生,但经过28 d的低温贮藏后,肠膜状明串珠菌的活菌数下降到了7.0对数以下,而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仅仅下降了不到0.5个对数。  相似文献   
96.
本文讨论了一株能高效转化利用高酸性水果(如青梅)中柠檬酸的发酵乳杆菌菌株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在以柠檬酸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基础培养液中进行发酵生长,在转化利用柠檬酸的过程中仅仅产生少量的乙酸和乳酸,因此能将培养液中可滴定酸含量降低50%以上。菌株对乙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当培养液中乙醇浓度达到9%(V/V)以上时,菌株的生长和柠檬酸代谢也就受到明显的抑制;菌株对亚硫酸盐非常敏感,培养液中仅仅添加0.5 m M的亚硫酸钠后,菌株的生长和柠檬酸代谢将会被完全抑制。培养液中蔗糖的添加能促进菌株的生长和柠檬酸代谢,但在柠檬酸存在的情况下,该菌株对蔗糖的转化利用较弱,因此,发酵期间培养液中糖的总含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97.
为探究二甲基二碳酸盐(dimethyl dicarbonate,DMDC)非热杀菌技术对茶枝柑果酒发酵特性及果酒品质的影响,将新鲜茶枝柑果汁分别进行DMDC杀菌、巴氏杀菌和不杀菌处理,比较3 种不同的发酵前处理方法对发酵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组分、乙醇含量、高级醇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抗氧化活性等动态指标的影响以及发酵前后微生物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杀菌直接发酵的茶枝柑发酵液,添加DMDC和巴氏杀菌均能有效杀灭污染的杂菌,提高糖的有效利用率和乙醇得率,抑制高级醇产生,其中空白对照组(不杀菌处理)、DMDC组、巴氏杀菌组的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13.10%、13.30%、13.73%。同时,与巴氏杀菌组相比,DMDC处理后的发酵液抗坏血酸质量浓度较高(211.40~221.70 mg/L),抗氧化活性保留较好(20.83~23.26 μmol TE/mL);但存在乳酸菌等耐受菌残留、乳酸升高的问题。综合而言,DMDC杀菌可以作为茶枝柑果酒发酵前处理的非热杀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
采用Osborne分级法提取荔枝浊汁的上清液蛋白,沉淀中的球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对这4种蛋白进行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分析,并测定了等电点(p I)、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游离巯基及二硫键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蛋白的等电点在p H=4.0~4.5,上清液蛋白亚基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0~95)ku,谷蛋白(270 ku);上清液蛋白、球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分别占总巯基的71.86%、92.18%、58.82%、37.96%,且二硫键的含量均较低;上清液蛋白和醇蛋白均有2个变性峰,分别为88.0℃和129.5℃、40.5℃和92.3℃,而球蛋白和谷蛋白均只有一个变性峰,分别为103.0℃、85.3℃;4种蛋白的二级结构均以β-折叠和β-转角为主。综上所述,荔枝浊汁在热处理过程中上清液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易变性,在贮藏过程中谷蛋白可能直接聚集,而其他几种蛋白可能逐渐变性而聚集。  相似文献   
99.
本研究探讨了木醋杆菌对复合果汁乳酸菌发酵后乳酸菌活菌数、乳酸菌对胃肠道的耐受性和主要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的条件下,乳酸菌在复合果汁生长迅速,发酵24h后,活菌数均达8.50log cfu/mL以上;单一发酵组与共发酵组经人工胃液、人工肠液消化后乳酸菌存活率均在60.00%以上,通过胆盐、体外消化后存活率均对比MRS肉汤发酵组存活率有所提高;木醋杆菌可增加乳酸菌的胆盐耐受能力。发酵后的复合果汁pH值均下降到3.90以下,葡萄糖、苹果酸和Vc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乳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ORAC值)均显著性提高(p0.05),木醋杆菌与乳酸菌共发酵显著降低复合果汁中单糖的含量,增加乙酸和纤维素产量(p0.05)。综上所述,木醋杆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乳酸菌胃肠道耐受性,降低复合果汁的单糖含量,增加果汁的酸度和细菌纤维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0.
以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为研究对象,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下对干酪乳杆菌的存活性能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其对六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宋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阪崎肠杆菌)的抑菌性,以及探究酸和酶等因素对发酵液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胃肠消化中,干酪乳杆菌在pH 1.5、pH 2.0、pH 3.0和pH 4.0的人工胃液中培养4 h后,活菌数分别达到了260 CFU/mL、8.63×107 CFU/m L、9.57×107 CFU/m L和1.15×108CFU/m L;在人工肠液中消化12 h后,活菌数均在107 CFU/m L以上。在抑菌试验中,经去酸、去过氧化氢和酶解等不同处理的发酵液对肠炎沙门氏菌等五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对阪崎肠杆菌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胞外多糖、H2O2和蛋白肽类物质对五种常见的致病菌是主要的抑菌物质。研究结果为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能否在胃肠道中发挥有益作用提供体外实验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当地食品工业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