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0篇
  免费   1114篇
  国内免费   845篇
电工技术   779篇
综合类   1041篇
化学工业   1151篇
金属工艺   744篇
机械仪表   650篇
建筑科学   800篇
矿业工程   438篇
能源动力   213篇
轻工业   982篇
水利工程   328篇
石油天然气   375篇
武器工业   204篇
无线电   9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0篇
冶金工业   375篇
原子能技术   161篇
自动化技术   134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84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874篇
  2011年   843篇
  2010年   843篇
  2009年   765篇
  2008年   752篇
  2007年   808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RINC429总线的故障注入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ARINC429总线测试仅针对输入的激励测试输出的响应, 无法有效涵盖更多在异常状态下的测试环境。为扩大测试的覆盖性与主动性, 采用故障注入的方法, 分别对ARINC429总线物理层、电气层和协议层中典型的故障模式及注入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验证了故障注入测试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现代企业的应用程序和信息已成为公司相当重要的资产,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此应用能够提供业务流程全面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应该紧密结合,然而,应用程序的每次修改都会减少其结构对其未来变化的鲁棒性.基于对业务流程通信便捷性的目的,本文采用实例验证的方法,结合Drools优化车间调度问题,用Web Sevices 和BPEL加以实现,并以机械加工流程为例加以验证,得出了BPEL和Drools结合能够较好实现加工流程的多服务调用和交互和通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3.
为了准确计算页岩油气储层中的界面张力,基于修正的Soave-Redlich-Kwong状态方程(SRK EoS)和修正的van der Waals(vdW)混合规则,建立一个预测纳米孔中油气界面张力的状态方程模型,该模型能描述纳米孔中孔隙半径和分子一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将状态方程与等张比容模型结合,建立基于气液相平衡的界面张力计算模型,并提出具体计算方法.建立的SRK模型与vdW模型和实验数据对比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升高,甲烷-正葵烷(C1-nC10)和氮气-正葵烷(N2-nC10)混合物在纳米孔中的界面张力逐渐减小,SRK和vdW模型均能准确地预测界面张力,但SRK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在298.15 K和326.15 K,SRK模型计算的C1-nC10混合物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12.42%和7.11%,而N2-nC10混合物为2.83%和3.85%.vdW模型计算的C1-nC10混合物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17.10%和4.24%,而N2-nC10混合物为3.98%和7.53%.通过SRK模型对体积相和纳米孔中的界面张力预测表明: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体积相中的C1-nC10和N2-nC10混合物界面张力大于纳米孔中的界面张力.对不同孔隙半径的纳米孔中的界面张力预测表明:随着孔隙半径的减小,混合物的界面张力逐渐减小,且在较低的压力下,孔隙半径越小,界面张力的减小程度越大,而在较高的压力下,由于界面张力比较小,孔隙半径的影响也较小.提出的SRK模型能准确地预测纳米孔中的界面张力,为预测纳米孔中油气界面张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的开采一直是采矿工程中的难点,国内外安全高效、低贫损的成功开采事例极少。柿树底金矿缓倾斜矿体品位极低且多条矿脉分支复合严重、开采技术难度极大,多年的空场法开采遗留了大规模的采空区群、严重威胁深部采场作业安全,亟需转型升级为更加安全高效的充填采矿法。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对比,优选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作为主体开采方案,配置凿岩台车、铲运机等机械化装备减少人工成本,采用单步骤间隔回采、非胶结充填工艺最大程度地降低充填成本,实现了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的安全高效、低贫损和低成本开采,采场生产能力可达197t/d、回采率89.9%、贫化率7.27%、采矿成本55.29元/t、充填成本仅3.17元/t。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在柿树底金矿的成功应用,为国内外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的安全高效开采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由于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位置特殊、断裂特征复杂、构造样式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A区块勘探、开发需求。为此,对研究区重新划分构造分区、深入研究断裂活动期次、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活动差异性、恢复构造演化史,并分析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A区块构造演化过程经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同裂谷期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构造阶段,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上新世,分别控制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②A区块从东向西可以划分为继承稳定型和持续活动型两种构造分区。前者以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弱”的特征;后者以凯康槽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最强”的特征。③A区块存在“断裂活动减弱型深层”和“断裂活动持续型的晚期调整多层系”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多见于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后者常见于凯康槽。上述认识对类似地质条件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川南地区的页岩气水平井的套管变形严重,影响分簇射孔管串的泵送作业时效和安全,成为制约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卡脖子”因素。针对短期内无法完全消除套管变形的现状,分析套管变形后的主要形态与尺寸,介绍了利用CCL信号曲线与井口电缆张力变化快速判别套管变形井中泵送遇阻、遇卡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常规分簇射孔管串与小外径分簇射孔管串在不同井斜角的水平井段内的泵送参数匹配关系,当小外径分簇射孔管串的桥塞直径为ø85~88 mm、泵送设计排量为3.0~3.2 m3/min、泵送设计速度为2 500~3 000 m/h时,可有效确保变形139.7 mm(51/2英寸)套管内泵送作业的安全性及时效性。  相似文献   
997.
聂俊   《石油矿场机械》2021,(4):76-80
为了解决液力加压器存在的加钻压能力不足、密封结构易失效、现场使用寿命短、钻速提升不明显等问题。优化液力加压器结构,加入密封短节,采用组合密封结构,配合浮动式平衡环,构成实时润滑腔,大幅提升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建立简易加钻压模型,通过压差计算分析表明,单向阀的设计实现了双重加钻压效果,在井底形成了脉冲射流效果,改善了加钻压及破岩方式,保证液力加压器的可靠性,并有效提升机械钻速。  相似文献   
998.
下二叠统太原组和中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田致密岩性气藏的主要产气层,分别属于海陆过渡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砂体薄,横向规模小。太原组—山西组发育多套煤层,以山2段中下部4+5号煤层及太原组底部9号煤层最发育。煤岩波阻抗低,与高波阻抗砂泥岩地层形成强反射,屏蔽了砂泥岩之间的弱反射,应用叠前反演、地震属性等常规方法难以有效预测薄砂体。建立研究区目的层段砂泥岩地质模型,通过模型正演和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发现,广义S变换能根据信号频率变化自适应调节时频分析时窗,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实际应用中,首先压制煤层强反射,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S变换对研究区的薄储集层进行预测,井震符合率高,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煤层背景下的薄储集层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邻甲酚在催化剂Fe(211)表面上的吸附活化行为和加氢脱氧反应性能。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过渡金属Pd掺杂以及表面水对Fe催化剂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邻甲酚通过苯环与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相比于通过羟基与表面相互作用更具能量优势,有利于活化苯环及CAr—O键。Fe(211)表面上邻甲酚脱羟基生成甲苯比其脱甲基生成苯酚更具动力学优势。Pd掺杂减弱了邻甲酚的吸附能,但其使邻甲酚CAr—O键断裂再加氢生成甲苯的活化能垒降低。Pd掺杂能够促进H2分子解离,增大表面H*覆盖度,降低关键表面物种的吸附热,最终提高邻甲酚加氢脱氧速率。因此,Pd掺杂Fe催化剂对邻甲酚加氢脱氧生成芳烃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H2O*参与能够进一步降低邻甲酚脱羟基活化能垒,促进产物甲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压力和体积空速)对高硫渣油加氢处理反应的影响,构建了高硫渣油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脱残炭、加氢脱金属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并与颗粒活性区迁移模型(失活模型)进行耦合,从而利用耦合模型对渣油加氢装置的升温曲线、非常规操作及产品性质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经耦合模型模拟所得各反应转化率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度高;在加氢催化剂的整个评价周期内,随着加氢催化剂金属沉积比例增加,各反应转化率均呈现初期快速下降、中期缓慢下降、末期快速下降的规律;模拟产品性质恒定条件下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加氢脱残炭反应的升温曲线,可以得到装置推荐的升温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