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7篇
无线电   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12.
在"存量挖潜"和明确"城市发展边界"的大背景下,萎缩型边缘区作为承接城市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频繁出现土地闲置与产业被动"退二进三"的现象。文章在对萎缩型边缘区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针对国内萎缩型边缘区土地的低效利用,提出了以产业更新为参考的土地动恋弹性集约发展模式——"灰色用地"规划模式,并首次提出以产业"由附转主、由短为长"更新为参考的土地转换模式,以完善"灰色用地"在萎缩型边缘区规划宴践中的可实施性为我国萎缩型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钢纤维体积率、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及龄期等因素对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碳化深度研究,利用无重复的双因素试验方法,并结合方差分析,全面的研究了钢纤维体积率、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及龄期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率与龄期、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与龄期及水灰比与龄期均对混凝土碳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水灰比为0.4时,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碳化深度先是减小后又增加,当钢纤维体积率为1%时,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最小,这些变化规律均给了相应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充填开采及工作面顶板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榆阳煤矿风积砂似膏体充填开采为工程背景,考虑了工作面前方煤体破碎区基床系数为非恒定常数,同时,考虑了充填体基床系数随龄期增长而变化特征,建立了工作面顶板变基床系数弹性地基梁模型,利用有限差分原理对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顶板的挠度和弯矩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应对工作面顶板冒顶的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顶板挠度在待充区上方最大,在控顶区上方最小,并随充填体基床系数的增加而降低;顶板弯矩在控顶区和待充区范围内变化剧烈,易造成顶板弯剪破坏。  相似文献   
15.
实际边坡工程中,横向节理极其发育,且节理位置分布随机,节理长度也各不相同,随机横向节理对反倾向层状边坡倾倒破坏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为此,通过计算机随机生成了横向节理的位置系数和长度系数来表征横向节理的随机特性,建立随机横向节理反倾向层状边坡模型。应用该模型探讨边坡发生倾倒破坏的启动条件和破坏机理,并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确定岩层的破坏模式和破坏位置。以皖南山区的典型反倾向层状板岩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横向节理位置和横向节理长度对边坡倾倒破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横向节理如何分布,岩层(从坡脚至坡顶)发生破坏所需的层间力总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横向节理位置或者横向节理长度发生改变时,潜在破坏岩层的层间力也随之发生改变,且其数值随横向节理长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当横向节理位置和横向节理长度都随机改变时,层间作用力曲线形状变化较大,个别岩层发生破坏时所需的层间力差值较大。研究结论对反倾层状边坡倾倒破坏机理的认识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冯超  赵军 《四川建材》2019,(8):233-234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难以与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相匹配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且提出了教材数字化改革、建筑教学实体模型现场教学、建筑模型手工制作、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等多元化的改革方法,并付诸实施,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一种外包钢管栓筋连接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完成了3根足尺装配式整体式长柱试验。首先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中的多段线性塑性连结单元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装配式柱模型,模拟出了该柱-柱节点,并与试验结果比较。然后采用抽柱法对一栋6层外包钢管栓筋连接的装配式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分别抽除首层角柱、首层长边中柱、首层短边中柱、首层内柱四种工况,得到了抽柱后的关键构件内力、位移时程曲线;最后通过Pushdown曲线分析装配与现浇结构的倒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多段线性塑性连接单元较好地模拟了装配式柱-柱节点,模拟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四种工况中内柱的破坏对装配结构影响最大,其位移比现浇结构大了72.2%;在抗力曲线中发现,角柱破坏时是装配结构梁机制的承载力最低的情况,比现浇结构小了25.4%,内柱破坏时是装配结构悬链线机制的承载力最低的情况,比现浇结构小了33.1%。最终得出需要加强装配结构的内柱和边柱及其相邻梁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以及外包钢管的厚度来提高其刚度,本文可为此类装配式结构的后续工程应用提供一种抗倒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清洗、分级处理成再生骨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用这种骨料制备透水砖,同时,考虑了粒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等因影因素对透水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骨料粒径为10-20 m,水泥用量为420 kg/m³,砂率为9%,水灰比为0.31时,满足再生混凝土透水砖的标准要求;分别建立了粒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等影响因素与透水系数、抗压强度的回归方程;最后,建立了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的二次曲线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搬运大量漂木造成严重危害。通过模型试验,模拟了水力型泥石流搬运漂木并经缝隙坝调控的整个输移过程,分析了漂木长度、漂木量对泥石流输移过程及缝隙坝调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漂木长度对泥沙启动、缝隙坝过流模式和堵塞特征有重要影响。随着漂木长度增大,泥沙启动率逐渐减小,稳定的漂木对泥沙具有锚固作用。当漂木长度Lw与缝隙坝开口宽度b的比值Lw/b<1.0时,漂木对缝隙坝泥沙拦截率及坝后泥沙堆积体中影响不大。当1.0w/b<1.5时,漂木在缝隙坝处产生轻微堵溃现象,不形成稳定堵塞体。泥沙拦截率随着Lw/b的增大而增大,Lw/b≥1.5时,易形成稳定的漂木堵塞体。缝隙坝泥沙拦截率可达90%以上,坝后堆积体回淤纵坡显著减小,靠近坝体的堆积体粗化现象明显,中值粒径随着Lw/b的增大而增大。漂木相对体积Vw/Vs>0.05时对上述过程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漂木的影响及缝隙坝的优化设计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