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9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可应用于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的新型绿色溶剂,以其处理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4种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处理玉米秸秆,比较预处理后物料的酶解效果,并考察预处理后秸秆的成分、表面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对酶解效率的影响,以探究离子液体预处理提高酶解效率的机制。结果表明,[Emim]Ac、[Amim]Cl、[Bmim]BF_4等3种离子液体在130℃下处理玉米秸秆1.5 h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木质素,有效地打破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的连接键,提高酶解效率。其中,[Emim]Ac具有较好的木质素选择性脱除效果,使木质素去除率达54.47%,有效破坏了包裹着纤维素的致密网状结构,增加物料的表面粗糙度,同时使纤维素由晶型I转变为更易酶解的晶型II,使预处理后秸秆的酶解效率提高到91.20%,是预处理前酶解效率的4.77倍。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活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云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福建、河南、贵州9个地区的茶叶籽油活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总酚含量以四川、贵州和云南最为突出,在900 mg/kg以上,其他地区差异不显著(400~660 mg/kg);VE含量以四川茶叶籽油最高,可达68.55 mg/100 g,而江苏茶叶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强的α-VE含量(31.94 mg/100 g)最多;角鲨烯、三萜类物质羽扇豆醇与4种甾醇类物质(菜油甾醇、豆甾醇、羊毛甾醇和谷甾醇)在所有地区茶叶籽油中均被检出;除湖南、湖北、福建外,其他几个地区茶叶籽油中都含有β-香树脂醇;此外,在所有地区的茶叶籽油中都检出1种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四川和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总甾醇含量最多,分别为5 710.4 mg/kg和5 539.3 mg/kg。综合分析,四川、贵州的茶叶籽油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5种精制食用油在煎炸薯条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液油、棉籽油和煎炸调和油为研究对象,以薯条为煎炸原料,通过研究5种精制食用油在高温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从而反映出不同精制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色泽可以作为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反映食用油的煎炸程度;用酸值来评价煎炸油的品质具有滞后性和多变性;过氧化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油脂的煎炸程度,仅可作为判断食用油煎炸品质的参考指标;羰基值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线性正相关趋势,说明羰基值是一个判断煎炸油热劣变程度的灵敏指标;5种精制食用油一旦经过煎炸,氧化诱导时间迅速缩短,与油脂的煎炸程度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氧化诱导时间不能作为评价油脂煎炸品质的可靠指标;极性组分的含量是评价煎炸油热劣变程度的可靠手段之一。在煎炸过程中,棕榈液油的煎炸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4种食用油。  相似文献   
4.
反式及顺式白藜芦醇光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的光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均具有光敏性,在光照条件下会有部分转化成顺式/反式白藜芦醇。365 nm紫外光照会导致顺、反式白藜芦醇互相转换,不发生总白藜芦醇的损耗;254 nm紫外光照不仅会使顺、反式白藜芦醇互相转换,也会导致总白藜芦醇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储藏时间对大米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大米储藏期间淀粉精细结构的变化,选用5种不同产地大米置于35℃、相对湿度75%条件下加速储藏,定时提取淀粉,并考察颗粒结构、粒径分布、晶体结构、短程有序性及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30、60、90 d)延长,5种大米淀粉精细结构发生变化。淀粉相对结晶度不同程度增加,晶型呈A型且未发生转变;短程有序性不断增加;支链淀粉聚合度(DP)6~12链段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DP 25~36及DP≥37链段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颗粒结构及粒径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无抗氧化剂精炼大豆油为原料煎炸冷冻薯条,研究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以及理化指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和极性物质的变化,并对脂肪酸组成变化与理化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40 h的煎炸过程中,大豆油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且煎炸时间在0~30 h内脂肪酸增加量与减少量基本相当;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羰基值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再缓慢增加;极性物质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酸值匀速增加;16碳脂肪酸增加量、氢过氧化物分解量及羰基值增加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同预处理方法获得的玉米秸秆底物研究木质素脱除对纤维素酶吸附量及酶解效率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处理方法,2%(质量分数)NaOH处理的底物具有最高的木质素脱除率(85%),最高的底物可及性[4.7 mg·(g 葡聚糖) -1]及酶解效率(18.9%)。通过对不同处理获得的底物进行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模拟,获得了最大吸附量(Wmax)与吸附平衡常数(K),且木质纤维素酶水解效率与纤维素酶吸附量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8),表明脱除木质素能很好地提高底物可及性与酶解效率。然而,提高NaOH浓度(3%,4%)进一步脱除木质素时,底物可及性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单糖的效率反而明显下降。因此,适当脱除木质素而提高底物对纤维素酶的可及性将有助于获得更有效的酶水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米糠油中谷维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经分析对比,选择了合理的色谱柱和流动相,确定了色谱分析条件:ZORBAX NH2色谱柱、乙醇流动相、流速0.8~1.0 mL/min、检测波长324 nm.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米糠油中杂质不干扰样品出峰,谷维素各组分在同一时间出峰,且出峰时间小于10 min,线性范围0.002 586~0.128 400 mg/mL,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1,平均回收率98.57%,RSD为0.2%(n=4).由于本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用于米糠油等含谷维素油脂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油中微量组分的定量检测,为探索适合企业内米糠油谷维素的测定方法,建立新HPLC-UV(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如下:采用ZORBAX NH_2柱,流动相为乙醇,流速0.8~1.0 mL/min,检测波长324 nm。结果表明,米糠油中杂质不干扰样品出峰,谷维素各组成成分在同一时间出峰,且出峰时间小于10 min,线性范围为0.032 1%~1.284 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8.57%,相对标准偏差(RSD)=0.15%(n=4)。该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用于米糠油等含谷维素油脂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美拉德反应体系中糠醛类化合物的形成规律,本研究构建了葡萄糖-甘氨酸反应体系,探究了反应物配比、体系初始pH、加热时间和温度对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2-糠醛(2-Furfural,F)和5-甲基糠醛(5-Methyl-2-furfural,MF)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动力学,预测了它们的表观活化能。结果显示:葡萄糖与甘氨酸的摩尔浓度比对糠醛类化合物的生成量有较大影响。HMF生成量随着摩尔浓度比的增大而持续增加,而F与MF的生成量在摩尔浓度比为1:1时达到最高值;酸性pH条件有利于HMF的形成,中性和碱性pH条件有利于F的形成,糠醛类化合物生成总量随着pH的增加而迅速减少;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加热时间延长,HMF、F和MF的生成量均逐渐增加;HMF和F的形成在温度较低时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HMF:70~110℃;F:70℃),在温度较高时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HMF:130℃;F:90~130℃);MF的形成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90~130℃)。本研究可对食品热加工过程中HMF、F和MF的生成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