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0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探究煮制对鹅肉蛋白的影响,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煮制时间(0、30、60、90、120 min)下鹅肉的蒸煮损失率、剪切力、蛋白电泳、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构成及微观结构研究了煮制时间对鹅肉蛋白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损失率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由0 min处的27.5%升高到120 min处的39.0%;剪切力值则是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在90 min时出现最低值;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图谱显示,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35~55 kDa处的条带逐渐变浅变细,10~15 kDa处条带随煮制时间延长颜色变深;MFI值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煮制120 min时的MFI值约为处理0 min时的2倍;共检出三种呈味氨基酸,从总量看,苦味氨基酸的含量最多,甜味氨基酸含量次之,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少。煮制过程中,这三类氨基酸总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2.5倍,苦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3.1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约增加了3.4倍),而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这两者的含量随煮制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图中发现肌纤维之间的空隙表现出先变大后减小到粘成一块。同时,肌纤维和肌束膜结构的完整程度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逐步破坏,最终导致部分肌纤维束发生崩塌使它们相互黏成一块。因此,鹅肉在蒸煮过程中,其蛋白组成和含量、MFI值、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微观结构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鹅肉蛋白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90 min为鹅肉的最佳煮制时间。  相似文献   
2.
《肉类研究》2017,(11):26-31
研究在中式香肠中添加2%、3%、4%和5%的白芝麻粉对香肠理化指标、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风味物质、质构特性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干结束后,添加白芝麻粉香肠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也高于对照组,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白芝麻粉香肠的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中式香肠中添加白芝麻粉可以抑制香肠的氧化。结合感官评价结果,最终确定香肠中白芝麻粉的最佳添加量为3%。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优化储藏期内淀粉消化特性,改善食用品质为目的,研究不同食用胶体对馒头淀粉消化特性及食用品质的影响,利用全自动快速食品热量成分检测仪、色差仪、质构仪等分别对添加了不同食用胶体的馒头进行品质分析,并通过体外消化实验对馒头的淀粉组成及体外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eGI)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3% 当量下,添加5 种食用胶体(黄原胶、瓜尔豆胶、聚丙烯酸钠、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均能改善馒头的pH 值和色度值,热量无显著性变化。从淀粉消化特性分析,瓜尔豆胶组相对于其他食用胶体组馒头具有更低的eGI 值。从储藏期内馒头淀粉各组分含量分析,羧甲基纤维素组馒头在4 ℃冷藏条件下储存7 d 后的快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es,RDS)含量仍保持较高,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含量最低,分别为54.02% 和18.75%,拥有更好的消化特性和优秀的感官评分。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电子束(0、3、6、9、12?kGy)、60Co-γ射线(0、3、6、9、12?kGy)、105、121?℃杀菌处理对真空包装红烧老鹅脂肪氧化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脂肪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电子束、60Co-γ射线及高温处理可加速红烧老鹅肉脂质的氧化,9?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红烧老鹅TBARS值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105?℃杀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而105?℃杀菌组单不饱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21?℃杀菌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105?℃杀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电子鼻检测挥发性风味变化,表明3?kGy的电子束和60Co-γ射线、105?℃及空白组的风味差异较小。因此,低剂量电子束或60Co-γ射线辐照(<6?kGy)和105?℃处理对红烧老鹅肉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较小,可为红烧老鹅产品选择不同的杀菌方式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腊豆是中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味道咸鲜适中,营养丰富,但目前腊豆大多为家庭生产且为自然发酵,存在保存时间短、口感较差等缺点,因此本实验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这3株待用菌株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在pH这个指标上,接菌组显著低于CK组,其中第6组pH显著低于其他组;接菌组质构指标显著优于CK组。在氨基态氮的指标方面,接菌组优于CK组,从游离氨基酸含量来看,第6组其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都高于其他组,通过感官分析,第6组得分最高。综合考虑,选择第6组为最佳配比,复合菌液的配方为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为5.33:3.67:1。本实验希望通过复合菌发酵改良腊豆的发酵工艺,改善腊豆的营养等指标,促进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焖制时间对米饭食用品质的影响,以不同焖制时间(0、10、20、30、40 min)的米饭为研究对象,测定米饭的质构、色差、热值、淀粉含量、微观结构以及感官品质,同时结合体外消化试验,对米饭的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xpected glycemic index,eGI)以及蛋白质消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焖制时间对米饭的食用品质有明显影响。当焖制时间过短或过长时,米饭的口感较硬、白度下降且水分含量较低,对米饭的感官品质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焖制时间的延长,米饭在消化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步增加,米饭的eGI值随之提高。当焖制时间为20 min时,米饭表面多孔,软硬适中,色泽观感最佳,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所提高,淀粉、蛋白质消化特性较好,米饭的感官评分最高,食用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蛋白酶酶解制备猪肠粘膜蛋白粉工艺,以天然猪肠衣加工副产物肠粘膜为原料,以酶解产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筛选适宜用于酶解猪小肠粘膜的蛋白酶并对其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酶解猪肠粘膜制备蛋白粉可溶性蛋白含量达7.37%±0.06%,显著高于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制备得到的肠粘膜蛋白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水解时间6.5 h,酶添加量5400 U/g蛋白,液固比4 mL/g,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81%±0.04%,这表明酶法制备肠粘膜蛋白粉工艺合理可行,为动物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不同羊肉之间特征性风味强度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5份羊肉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羊肉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第1~3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654%、17.476%、14.287%,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417%,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可代表游离脂肪酸的大部分信息。将该模型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结果与传统感官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风味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羊肉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氧化是活性氧或氧化应激的副产物引起蛋白质的共价修饰。蛋白质氧化的结果主要是引起氨基酸侧链基团的修饰、蛋白质肽链骨架的断裂以及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或聚集,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鲜肉品质的变化。目前,鲜肉在市场上的主要包装方式有托盘包装、真空包装、真空贴体包装和气调包装4 种。不同包装方式在冷藏期间由于含氧量的不同引起蛋白质氧化程度不同,进而对鲜肉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市场上常用的鲜肉包装方式、蛋白质氧化的定义和机理以及不同包装方式下蛋白质氧化对鲜肉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1):222-228
为探究排酸牛肉的品质变化规律,并指导合理烹饪,将中国西门塔尔牛背最长肌在4℃条件下分别排酸12、24、48、72、120、168 h,对排酸期间牛肉的细菌总数、挥发性盐肌氮(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BARS)等新鲜度指标,以及剪切力、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 MFI)、加压失水率、僵直指数、蛋白质热性质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排酸168 h的牛肉细菌总数、TVB-N和TBARS值虽有明显上升,但仍处于新鲜肉的数值范围内,肌肉色泽良好,新切面湿润。排酸72、120、168 h的牛肉剪切力、加压失水率、僵直指数均降低明显(P<0.05),MFI值显著增加(P<0.05),此阶段肌肉骨架蛋白发生降解,牛肉嫩度得到极大改善,保水性提高。排酸24、48 h牛肉肌球蛋白的热变性温度较高,肌肉中形成大量难以解离的肌动球蛋白,随后变性温度有明显下降(P<0.05),肌肉热稳定性降低。因此,从改善肌肉品质和提高加热效率的角度出发,可选择排酸72~168 h作为牛肉较优的烹煮时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