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篇
化学工业   10篇
轻工业   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彭丽  高姗  熊思国  蒋旭  姜爱丽  陈晨 《包装工程》2023,44(7):104-114
目的 探究不同预冷温度对采后甜樱桃果实生理品质的影响,找出最适宜的预冷温度,进而推动甜樱桃产业化发展。方法 本实验分别将采后甜樱桃分别预冷至15、12、9、6、3、0℃后回温至室温,以不进行预冷处理为对照组,比较6种处理方式果实预冷和回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分别测定回温前后果实的色差、呼吸强度及乙烯释放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风味、感官评价,总酚、类黄酮、花色苷、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2-)。结果不同预冷温度均可较好地保持果实外观及风味,能够降低甜樱桃果实呼吸强度与乙烯释放量,抑制果实TSS、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的上升,延缓甜樱桃果实硬度的下降,从而保持甜樱桃果实的外观品质,且有利于维持甜樱桃果实中的Vc、可溶性蛋白和花色苷含量,以0℃预冷效果最佳,感官评分最高。结论 预冷能够有效维持甜樱桃果实采后的品质,达到增加甜樱桃果实经济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处理方式(清水浸泡、3 mg/mL大蒜粉溶液浸泡、清水水煮和3 mg/mL大蒜粉溶液水煮)的海鲈鱼的可食用部分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及总嘌呤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煮可以有效降低海鲈鱼中的总嘌呤含量,而浸泡处理不能达到脱除嘌呤的效果。加入3 mg/mL大蒜粉后,水煮处理组嘌呤脱除率显著提高,浸泡处理组嘌呤含量相较于空白组有所减少。不同处理方式的总嘌呤脱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蒜粉水煮试验组>清水水煮试验组>大蒜粉浸泡组>清水浸泡组。结论:水煮12 min时,在保证口感的同时,降低海鲈鱼的嘌呤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打瓜和软枣猕猴桃为原料,选定植物乳杆菌接种量、发酵时间、糖化液与打瓜软枣猕猴桃汁比例以及果胶酶添加量为考察因素,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工艺研发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为2×107 CFU/mL,发酵时间为12 h,糖化液与打瓜软枣猕猴桃汁比例为0.97:1 (v/v),果胶酶添加量为15 mg/100 g,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94.0±0.2)分,所制得的饮料成品颜色呈淡黄绿色,风味纯正,酸甜适中,澄清无沉淀,且具有打瓜和软枣猕猴桃的果香,并且与发酵所产生的香味混合,口感新鲜细腻,余味清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中华猕猴桃为实验材料,采用四种浓度0、250、500、1000 μL/L乙醇熏蒸处理,置于0℃贮藏,分别在第0、14、28、42、56、70 d测定其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总酚及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经过乙醇熏蒸处理,呼吸强度明显受到抑制,保持了果实的硬度、减缓了维生素C含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率及褐变发生情况,提高了CAT的活性,保护PPO活性,但对POD影响不显著,同时也提高了总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达到了保鲜效果,有效延长了中华猕猴桃的货架期。500 μL/L乙醇熏蒸处理能够较好地保护果实的品质,降低酶活性,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减缓果实衰老。  相似文献   
5.
纳他霉素处理对鲜切双孢菇褐变的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纳他霉素对鲜切双孢菇褐变的抑制机理,本实验分别采用去离子水(对照)、0.1?g/kg纳他霉素和复合试剂(0.1?g/kg纳他霉素+10?g/kg?D-异抗坏血酸钠)浸泡处理鲜切双孢菇5?min,并于4?℃下贮藏,分析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力和自由基清除率等多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和复合试剂处理均能抑制鲜切双孢菇贮藏过程中硬度下降及质量损失率、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降低霉菌和酵母总数,延缓PPO和TYR活力的上升,维持双孢菇子实体VC、还原性谷胱甘肽、总酚和羟脯氨酸含量及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有利于双孢菇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力、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双孢菇的褐变程度,延长其货架期,其中复合试剂处理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GC-TOF-MS定性和定量评估5 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健  阮成江  韩平  Susan MOPPER  关莹 《食品科学》2019,40(12):210-219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分析评价5 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油茶和榛子种籽油中富含油酸,亚油酸是沙棘和文冠果种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牡丹种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最高。沙棘种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57: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56:1,符合功能性健康食用油的标准;牡丹种籽油是补充人体ω-3脂肪酸的优质食用油;油茶和榛子种籽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合食品加工;文冠果种籽油含有3 种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如神经酸等)。本实验评价了5 种木本油料油脂脂肪酸的组分,对指导企业生产生物活性油和人们的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蓝莓采后生理病理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8):263-269
蓝莓鲜果酸甜可口,风味独特,富含花青素、Vc等抗氧化成分,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是消费者青睐的浆果之一。然而,蓝莓果皮薄,含水量高,且采后蒂痕处极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引起蓝莓腐烂,极大地缩短蓝莓的货架期,限制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寻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是目前蓝莓采后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对蓝莓采后生理病理研究现状及目前国内外蓝莓保鲜技术进行综述,关于采后蓝莓的衰老、微生物侵染机理及保鲜技术的调控机理等依然不明晰。今后应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蓝莓采后衰老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为蓝莓采后病害防治、贮运保鲜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机理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239-244
植物提取物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分离提取方法而获得的一种或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广谱的抗菌、杀菌和抗氧化作用,在动植物加工与贮藏保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系统地将植物提取物按抑菌活性成分分为八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类、皂苷类与单宁类,将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机理概括为对细胞壁、细胞膜,DNA、蛋白质以及细胞内能量代谢过程共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发现植物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与开发前景,未来植物提取物可在食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与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等方面深入研究。该综述旨在为抑菌性植物提取物在食品保鲜与加工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群体感应淬灭酶LsrK的活力测定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测定LsrK的激酶活力和稳定性。以信号分子AI-2为底物,对反应体系中ATP浓度、发光波长和LsrK激酶浓度进行优化,利用Kinase-Glo发光试剂盒测定激酶活力,并在优化反应体系下测定LsrK激酶活力的稳定性。确定反应体系中ATP浓度为3μM,LsrK激酶浓度为15μM,发光波长为560nm;LsrK在30℃条件下,随时间延长,激酶活力逐渐降低,12h时酶活力基本完全消失。为进一步进行LsrK蛋白的功能研究及酶制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果蔬在采后以及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褐变、组织软化、腐烂变质等生理生化变化,造成果蔬品质下降、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熏蒸技术主要是利用熏蒸剂在密闭空间内以气态形式扩散并与果蔬作用,通过调控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酶活性、抑制细菌生长等方面发挥保鲜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普遍使用的乙醇、一氧化氮和植物精油等熏蒸剂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研究进展,为果蔬保鲜研究中熏蒸剂的选择与熏蒸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