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5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7篇
轻工业   2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以酒精含量为指标,筛选发酵性能最好的混菌酵母组合.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荔枝酒发酵工艺的3个主要因素.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混菌发酵荔枝酒的最佳工艺参数:发酵温度17.86℃,pH3.47,接种量9.74%(V/V),酒精含量达12.53%(V/V).对比分析了混菌发酵与单菌发酵荔枝酒中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降低了有机酸总量,使酒体协调性增加,增加的氨基酸总量赋予了荔枝酒较高的营养价值;混菌发酵的荔枝酒感官评分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2.
采用冷磨法提取甜橙皮精油,研究了浸泡液质量浓度、浸泡时间、果皮破碎度、破乳剂添加量等因素对甜橙皮精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泡液石灰水的质量分数为3%,浸泡时间为2h,果皮破碎度为0.3cm,破乳剂NaCl添加量为1mg/mL时,甜橙精油提取率为0.57%,GC-MS分析甜橙皮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d-苧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微胶囊的材料、功能和微胶囊化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板栗加工过程易产生诸如板栗壳、板栗花、板栗总苞、板栗 次果及次品等副产物,大量资源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未得到有效利用, 开发的产品较少,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有关板栗加工副产物的研究得 到关注,板栗中存在的多种天然活性成分相继被报道,其中具有抑菌作用 的成分占比较高。因此,该研究综述了板栗加工副产物含有的抑菌成分 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板栗加工副产物在抑菌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 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白切鸡卤水标准化,推进其高值化利用,本文以黄油鸡和土二鸡为制作白切鸡的原料,研究了两种原料鸡在不同蒸煮次数(2、4、6、8次)下产生的卤水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此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两种原料鸡在不同蒸煮次数卤水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随着蒸煮次数的增加,白切鸡卤水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均显著增加(P<0.05)。在蒸煮第2、4、6、8次的卤水中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三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油鸡卤水挥发性物质有52种,土二鸡有41种;醛类物质是鸡汤的主要物质,黄油鸡有31种,土二鸡有24种。综合分析,土二鸡卤水比黄油鸡卤水的利用价值高,与理化测定和风味测定结果相吻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白切鸡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白切鸡卤水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植物乳杆菌和酵母菌作为复合发酵剂部分替代钠盐以制备低盐的干腌美国红鱼。通过测定其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色差、质构及pH值、蛋白质氧化性的指标,研究复合菌对美国红鱼在干腌过程中对其氧化现象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加入植物乳杆菌和酵母菌外源微生物的样品水分活度和pH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混菌组水分含量分别是35.21%(m/m)和35.35%(m/m),水分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用复合菌替代部分钠盐不影响干腌红鱼的保藏性。复合菌使干腌红鱼分别在亮度(L*)低于对照组(P<0.05)、黄度(b*)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复合菌有助于维持干腌红鱼肉色稳定性。此外,在加工过程中,接种复合菌可以改善干腌鱼的质构特性。复合菌研究表明,分析干腌红鱼蛋白氧化导致的蛋白羰基含量显著增长,巯基含量显著下降,羰基含量显著上升现象。该结果显示,生产时可添加复合菌代替部分钠盐,可以显著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蛋白氧化现象。此外,与单独加入酵母菌的红鱼相比,单独加入植物乳杆菌的红鱼抑制蛋白氧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竹笋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为了探讨竹笋粉对面团和面包品质影响,该研究把竹笋粉以不同添加量(0%、3%、5%、7%,m/m)加入到小麦粉中制作成面包,对面团面筋蛋白、面包色泽、感官、质构特性和贮藏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竹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面筋蛋白含量降低,面包硬度和咀嚼性均提高。低剂量竹笋粉的添加(3%~5%)对面团的pH值和面筋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量为7%时湿面筋含量相对下降了9.87%,影响显著。竹笋粉添加与面包的比容和失水率呈负相关,空白组、添加量3%、5%、7%(m/m)的失水率分别为2.45%、2.09%、2.17%、1.77%,其硬度、胶着性、弹性以及咀嚼性变化显著(P<0.05),对内聚性、回复性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竹笋粉(3%~5%)可以提升面包的色泽,使面包具清香风味,但7%的添加量使面包的色泽过深,气味较浓。说明低剂量(3%~5%)的竹笋粉添加制备面包,可提升面包咀嚼感,亮色、丰富其营养成分,还起到延缓面包老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比较了二甲基二碳酸盐(Dimethyl Dicarbonate,DMDC)、中温及两者联合处理对荔枝原汁微生物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原汁经DMDC或中温单独处理灭菌效果较差,联合处理组残留微生物最少,菌落总数、乳酸菌分别为0.41、0.36 lg CFU/mL,酵母菌和霉菌未检出;与新鲜荔枝汁相比,DMDC处理对荔枝原汁品质无影响,中温及联合处理组抗坏血酸和色泽无明显变化,总酚(总黄酮)分别增加了40.16%(7.16%)、38.01%(4.35%);铁离子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别提高了15.55%(11.85%)、7.61%(3.71%),说明中温能促进酚类物质的释放,提高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荔枝原汁的∆E与Vc呈负相关,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呈正相关;聚类热图分析与感官评价表明,联合处理能促进风味物质的释放,且不会造成明显的蒸煮味;联合处理组在4 ℃贮藏21 d的菌落总数均小于100 CFU/mL。综上,中温联合DMDC处理对荔枝原汁微生物有较好的灭菌效果,且对品质无不良影响,4 ℃贮藏期可达21 d,该研究为高品质荔枝原汁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兜唇石斛发酵多肽Asp-Asp-Asp-Tyr(DDDY)、Asp-Tyr-Asp-Asp(DYDD)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抗炎活性。以合成的兜唇石斛发酵多肽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法筛选增殖活性最高的发酵多肽浓度,通过中性红吞噬实验和倒置显微镜观察发酵多肽对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分化形态变化,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中NO及细胞因子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量。结果表明:12.5、25、50和100 μg/mL四组质量浓度的发酵多肽对细胞无毒性并有增殖作用;100 μg/mL的DDDY和DYDD和1 μg/mL的LPS处理可以激活细胞,增强细胞吞噬能力,相对吞噬率为2.05%、1.97%和2.19%;构建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发现两种发酵多肽处理有效抑制细胞分化,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抑制细胞NO分泌能力,100 μg/mL DDDY和DYDD处理组的NO分泌能力降低到LPS组的0.41倍和0.49倍;并且对抑炎细胞因子分泌能力的提高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降低有显著效果,均表现出剂量反应关系。由此可知,DDDY和DYDD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为后面探究发酵多肽的炎症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非洲山毛豆种子蛋白质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毛豆种子为原料,对其蛋白质进行分级分离,测定了各组分蛋白含量、等电点和溶解度。结果表明,脱脂山毛豆粉的总蛋白含量为47.11%(m/m)。其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64.04%、8.83%、11.06%和14.50%,另外含有1.57%难溶的复合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等电点为pH4.3、pH5.1和pH4.7,谷蛋白的等电点为3.5~3.8。它们在等电点附近溶解度较小,偏离等电点之后即pH>5或pH<4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溶解度增大,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溶解度增加较小。SDS-PAGE电泳表明,非洲山毛豆种子总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差异较大,在20.1~97.2kDa及小于20.1kDa的均有分布,但其谱带分布不明显。清蛋白谱带变化范围为主要有6条,变化区域集中在20.1~66.4kDa及小于20.1kDa的范围。球蛋白在20.1~66.4kDa大约出现了10条谱带。醇溶蛋白在20.1、29.0、44.3kDa分别有3条明显的谱带。谷蛋白在20.1~97.2kDa大约有10条以上的谱带,说明非洲山毛豆种子总蛋白及各组分蛋白均有不同的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