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3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3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1.
富马酸淀粉甲酯(SMF)的合成分为2步:先由富马酸单甲酯(MMF)与亚硫酰氯反应生成富马酸单甲酯单酰氯(MMFC),MMFC再与可溶性淀粉反应可得SMF。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酯化度为12.03的SMF合成工艺为:摩尔比为3:1的亚硫酰氯和MMF在100℃下回流45rain,得无色MMFC液体,收率可达92%以上。摩尔比为40:1的MMFC与可溶性淀粉在25℃反应16h,再分别经40%乙醇溶液和10%KHCO,溶液洗涤至pH=7,所得白色固体即为富马酸淀粉甲酯,其抗菌活性与富马酸单甲酯相当。  相似文献   
12.
大孔吸附树脂对酪蛋白酶解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酪蛋白酶解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DA201-C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酪蛋白酶解物的分离,其对酪蛋白酶解物的动态吸附条件为:样品浓度:10mg/mL;洗脱荆:50%乙醇溶液;洗脱剂流速:1.5BV/h.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用于工业真空制备二元冰的最佳工况,本文基于静态闪蒸理论,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固体吸附条件下乙醇溶液真空闪蒸制冰实验系统。在同一初始压力下(100 Pa),研究了不同乙醇浓度、环境温度和多壁碳纳米管尺寸对静态闪蒸制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的添加在防止重结晶的同时可以降低蒸馏水真空闪蒸制冰的过冷度,较高浓度的乙醇溶液不利于闪蒸制冰,5%质量浓度的乙醇溶液闪蒸特性稳定,可将蒸馏水过冷度降低60. 62%,较适合静态闪蒸制冰;随着环境温度升高,闪蒸室内溶液闪蒸量增大,随着环境温度从10℃升至20℃,闪蒸率从25. 45%增至44. 04%。较低的环境温度有利于真空闪蒸制冰;随着添加多壁碳纳米管粒径的减小,乙醇溶液过冷度减小,当多壁碳纳米管外径为5~18 nm时,真空闪蒸的含冰率相对于5%质量浓度的乙醇溶液提高51. 45%,相对于蒸馏水提高38. 22%。过冷度相对于5%质量浓度的乙醇溶液降低24. 36%,相对于蒸馏水降低70. 21%,对于减小蒸馏水过冷度和提高含冰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皂素是一类具有较强发泡、去污、乳化、增溶、润湿性能的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微波辅助碱性乙醇溶液从茶叶籽饼粕中提取茶叶籽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建立 pH、乙醇浓度与微波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茶叶籽皂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 73.35%,浸提温度 60℃、浸提时间 8min、pH=9.07、微波功率 613W、液固比 9:1(V/m)。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叶籽皂素得率为(21.640.05)%(n=3),纯度为 74.1%,明显优于 传统水提法和乙醇浸提法。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 3.90-5mol/L,在此浓度下的表面张力为34.8mN/m。实验测定产物具有有较好的增溶性能、再润湿性能、乳化性能,以及良好的发泡性和稳泡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在2×10~(-5)M 5-Br-PADAP—0.08M酒石酸—1.6×10~(-4)MEDTA支持电解质中(pH2.2~2.7,t>25℃),Nb(Ⅴ)在—0.30V(VS SCE)产生一个灵敏的催化波。Nb(Ⅴ)的浓度在8~80ppb范围内,与波高成正比。此法可用于测定钢铁,矿石和炉渣中的微量铌。 一、仪器和试剂 JP-2型示波极谱仪,(操作条件:三电极,阴极化,二次导数(I″p)、E。—0.10V(VS SCE);pH/离子计;铌(Ⅴ)标准溶液:2μg/ml(6%酒石酸溶液);10~(-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对食用酒精乙醇浓度(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首先,分别采集不同浓度食用酒精水溶液的拉曼光谱与中红外光谱。其次,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 S-G)、一阶求导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自举软缩减法(bootstrapping soft shrinkage, BOSS)和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 UVE)分别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X-Y距离样本集划分法(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 SPXY)将光谱数据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最后,建立基于拉曼光谱-中红外光谱数据融合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食用酒精乙醇浓度预测模型,并利用麻雀搜寻算法优化的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算法(SSA-HKELM)提升预测性能,实现对不同浓度食用酒精的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结果? 与拉曼光谱数据、中红外光谱数据以及中红外与拉曼光谱的数据层融合构建的预测模型相比,中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特征层融合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其中,最优模型的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calibration set, RMSEC)为0.98314,校正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of calibration set, Rc2)为0.99634,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 set, RMSEP)为1.03256,预测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on set, Rp2)为0.99036。结论? 中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特征层融合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不同浓度食用酒精的高效定量检测,为食用酒精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运用激光粒度仪考察不同乙醇体积分数下的KGM 粒度变化,分析其流变性能差异,并探讨阻溶剂乙醇对KGM 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KGM 的比表面积随乙醇体积分数增加而逐渐增大,其相对应的中位径、峰值黏度和溶胀速率随之降低,反映出乙醇阻溶体积分数影响其性能的变化。SEM、FT-IR 及X-ray 分析表明高体积分数的乙醇能促使KGM 分子链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加强,局部有序层叠排列的结构,与其性能大小相印证。  相似文献   
18.
章学来  李跃  王友利 《化工学报》2016,67(12):4976-4982
为了研究多孔介质对乙醇溶液过冷度的影响,实验搭建了不同孔隙率和不同热导率的多孔介质的实验系统,通过改变乙醇溶液浓度探究了浓度对过冷度的影响,通过改变孔隙率和热导率探究强化换热方法。数据的处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每种工况下实验32次。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和热导率对乙醇溶液过冷度有影响;随着孔隙率的减小和热导率的增加,平均过冷度值减小,过冷度稳定性增强;高浓度对减小过冷度作用明显,浓度越高,过冷度平均值和最大值越小,而浓度的变化对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菊粉在乙醇溶液中成胶行为及凝胶质构变化规律,采用加热/冷藏的方法制配制菊粉凝胶,考察质量分数35%、45%和55%的菊粉溶液在体积分数0-40%乙醇溶液中的成胶行为,利用质构仪分析不同条件下凝胶的质构特性。试验发现随菊粉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在乙醇溶液中的成胶能力增强;乙醇体积分数对菊粉成胶能力影响显著,当乙醇体积分数低于30%时,随着其体积分数的增加菊粉的成胶能力和持水性显著提高;当乙醇体积分数高于30%时,随着其体积分数的提高菊粉的成胶能力和持水性呈下降的趋势。质构仪分析表明,增加菊粉含量可显著提高凝胶的质构特性,而乙醇对凝胶质构有双向作用,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凝胶质构特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对硬度、强度、黏附力及黏着性的影响拐点为20%,而对凝聚性和咀嚼性的影响拐点为10%。  相似文献   
20.
乙醇溶液电沉积La-Ni合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氯化镍、氯化镧为主盐,以柠檬酸铵为络合剂的乙醇镀液中可以实现电沉积La-Ni合金镀层。研究表明,镀液中[La^3 ]/[Ni^2 ]比值增加,升高镀液温度,提高电流密度均可使镀层La含量提高。最佳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下,镀层La含量为15%左右,镀层光亮、结晶细致,镀液分散能力、覆盖能力良好,阴极电流效率可达70%,SEM、XRD分析表明镀层为非晶态,XPS分析表明,镀层中镍、镧的化学状态为Ni、LaH2和少量的La、La2O3。通过对镀液的循环伏安曲线测量,初步探讨了La与Ni共沉积的机理,其共沉积特性符合诱导共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