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9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目的 研究大黄鱼鱼卵磷脂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利用Schaal烘箱法, 将含有不同质量分数鱼卵磷脂(0.05%、0.10%、0.20%、0.40%)的油茶籽油放置在(60±0.5) ℃烘箱中加速氧化21 d, 同时做空白对照组, 以及大豆卵磷脂、特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 hydroquinone, TBHQ)两组阳性对照组, 测定加速氧化期间油脂的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与酸价(acid value, AV), 分析鱼卵磷脂对油茶籽油氧化酸败的抑制效果, 结合范特霍夫(van’t Hoff)定律进行货架期预测, 探究鱼卵磷脂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鱼卵磷脂能够有效抑制油茶籽油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与其他两组对照组相比,鱼卵磷脂的抑制效果优于大豆卵磷脂,但劣于TBHQ; 货架期预测结果显示, 鱼卵磷脂可将油茶籽油在20 ℃下的保质期最多延长96 d。结论 大黄鱼鱼卵磷脂能够有效抑制油茶籽油的氧化酸败, 提升油茶籽油的抗氧化稳定性, 具有较好的油脂天然抗氧剂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2.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陈品杰  吴雪辉 《中国油脂》2022,47(12):112-118
为建立快速检测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86个油茶籽油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等5种方法进行降噪处理,然后以气相色谱测定的脂肪酸组成作为标准值,采用全波长偏最小二乘法(PLS)、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分别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分别以SG、SNV、SD较好;siPLS通过有效波段的选择可去掉更多的噪声,比PLS和iPLS建立的模型精确度高,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79和0.8539、0.9008和0.9101、0.9793和0.9505。红外光谱结合siPLS更适用于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4.
福建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重要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闽43、闽48、闽60"等3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和优良农家品种小果油茶在70 d的油茶籽成熟过程中重要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茶籽的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水分含量呈均匀下降趋势;油茶籽的含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量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维生素E和角鲨烯均呈现前期含量上升、后期持续下降的趋势;油茶籽中各种成分变化规律表明,第8周已处于成熟后期,可以针对深加工的需要适时采摘。油茶籽油脂中油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变化规律则与油酸的相反,表明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油脂的脂肪酸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研究还发现,4个油茶优良品种的有效成分各具特色,有利于发挥互补作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5.
测定比较了油茶籽油与其他几种常用护肤品基质油的紫外光吸收特性,分析了精炼过程和添加防晒剂对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的影响,对防晒剂的添加量做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未精炼油茶籽油对各个波段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与橄榄油相似,明显强于白矿油和甘油,精炼达到护肤油标准的油茶籽油对A波段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与未精炼油茶籽油相比明显下降,添加少量精选出的防晒剂后,其吸收能力大大超过未精炼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86.
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 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 g/kg,平均值为5.78 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1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 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2个样品分别有2.05 g/kg和2.09 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 ~2.0 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 g/kg.油茶籽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相似文献   
87.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茶皂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脱脂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次数2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茶皂素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茶皂素萃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10,微波功率600W,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时间150 s,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7.43±0.13)%,纯度为67.12%.  相似文献   
88.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对醇法提取脱脂油茶籽饼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7.0℃,提取时间1.5h,液固比5∶1.最佳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5.99%.  相似文献   
89.
主要研究了超声波技术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比较不同粉碎条件、不同超声条件及多种酶的油茶籽油提取率,确定最佳工艺:物料粉碎粒度为0.600mm,超声功率400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40min;最适酶依次为:Alcalase 2.4L>Cellulase>Protex 7L>Viscozyme 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游离油提取率达到59.23%,总油提取率达到94.56%.  相似文献   
90.
油茶果壳制备活性炭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来制备油茶果壳活性炭,分别考察了活化剂浓度,料液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产品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最佳制备工艺为:温度700℃,料液比1:5,活化剂浓度6 mol/L,活化时间90 min,所得成品亚甲基蓝脱色率达到96.25%,脱色效果良好;碘吸附值达到1145.59 mg/g,吸附性能优良,符合商品活性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