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88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51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154篇
石油天然气   52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52篇
自动化技术   2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辽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MQZ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其南部为受坡折带控制的缓坡带,是各类水下扇体发育的有利地带。坡折带下的低位扇由于离源岩近、次生裂隙发育和疏导条件优越,易形成岩性油藏。通过对MQZ地区岩性油藏的勘探实践,总结出进行岩性油藏勘探的三要素: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是寻找岩性圈闭的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寻找岩性圈闭的理论指导,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手段。   相似文献   
73.
通过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分析,结合探地雷达(GPR)资料,对浅水三角洲分类方案和对应的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分流河道弯曲指数和分叉参数,将浅水三角洲分为分叉平直河三角洲、分叉曲流河三角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和分汇辫状河三角洲4种类型,并建立了各类型的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控制因素是分流河道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强度。将该沉积模式应用于渤海南部海域BZ25-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内部构型的研究认为: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2小层(NmⅣ2)时期是低位体系域早期,发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河道间为侧积隔夹层; 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1小层(NmⅣ1)时期湖平面上升,发育分汇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为垂积隔夹层。这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4.
鸟类热点生境判别对于掌握鸟类空间分布格局、 识别保护空缺及指引生境修复策略具有科学价值。采用最大 熵模型确定深圳湾2000与2020年的鸟类热点生境,分析鸟 类生境的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 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除鸣禽 以外水源距离对其他类群鸟类的影响较大,其次为高程和 年降水量;2)2020年深圳湾的鸟类热点生境占总研究区的 3%(22km2),呈现从自然保护区向城市内陆逐渐减少的趋 势,存在2km2的保护空缺;3)20年间深圳湾鸟类的热点生 境减少了7%,热点生境下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深圳湾沿海滩 涂、香港山贝河与屯门河流域中,且猛禽与游禽的生境退化最 为严重;4)鸟类热点生境面积随斑块的数量、密度、形状与用 地类型等景观指数的增加而降低,景观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降 低是导致鸟类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为深圳湾鸟类多样性 保护及生境修复提供了参考,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生态保护与 城市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地层深部拓展,弄清烃源岩层生烃底限对于确定含油气盆地有效勘探领域范围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烃源岩层生排烃机理,采用有机元素变化分析法、生烃潜力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4类7种方法对该区烃源岩的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不同方法确定的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底限相差不大,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值(Ro)介于3.23%~3.97%,平均为3.71%,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深度H值介于5 244~5 525m,平均为5 433 m;2凹陷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61%~3.97%,平均为3.81%,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415~5 545m,平均为5 488 m;3凹陷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20%~3.74%,平均为3.48%,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265~5 375m,平均为5 278 m。结论认为:该区南、北地区生烃底限存在差异,北部地区生烃底限对应的热演化程度(Ro)值和深度值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这与凹陷北部沙河街组发育巨厚膏盐层有关,主要体现为南、北地区在有机质类型、地层温度和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76.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地区是地热资源富集区,其以"雄县模式"为示范引领,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无烟城"。为指导下一步地热能的勘探开发,基于大量油田钻井实测温度和压力数据,对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及温度、压力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温压场与地热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1.8~73.5℃/km,平均值为33.5℃/km;(2)霸县地区地层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平面变化特征与地温梯度展布特征相似,两者都与基底起伏形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于同一深度,牛驼镇凸起温度最高,而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则较低,牛驼镇凸起北部、霸县凹陷中部及廊固凹陷中东部普遍存在高异常温度区,是潜在的地热资源有利开发区;(3)霸县地区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弱超压为主,其平面分布规律随深度变化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廊固凹陷南部和霸县凹陷南部在深度4 000 m处普遍发育中—强超压带,在开展下一步的地热能开发时需要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77.
拟建的沾益县九龙水库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西平镇天生坝下村,在珠江流域源头南盘江上,拟建的沾益县九龙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等为主,兼有下游防洪的小一型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78.
针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多期次砂体表现出的强烈非均质性,综合应用井-震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定量描述,并体现到地质建模和井位部署中,以降低储量风险、落实潜力、优化开发井位、指导ODP方案(整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决策。岩石物理分析发现,该油田以密度反演为主的拟阻抗可以很好地反映砂、泥岩的变化。通过阻抗体上提取的振幅和相干信息,可以识别平面岩相变化、废弃河道、点坝以及小断层分布。这些信息可以在属性模拟时约束平面渗透率变化。对于强不连续位置,还可以设置虚拟断层以表征砂体内部的不连通性。利用短时窗傅氏变换频谱分解技术以及差异频谱所反映的吸收衰减现象,在频率域通过调谐振幅的成像特征研究了储层横向变化规律,定量求取了砂体厚度,并成功检测了含油气砂体。  相似文献   
79.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南堡凹陷断裂发育,但断裂与本区丰富的油气有何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断裂统计来研究断裂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区圈闭条件、储层条件和油气运移条件,来研究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内部的断裂以NEE向或者近NE向断裂为主,在剖面上形成了“坡坪式”、“铲式”、“多米诺式”等多种构造样式。南堡凹陷内部的断裂可划分为3个级次:一、二级断裂发育于古近纪,一级控凹断裂发育时间最早、持续时间长、活动强度大,二级断裂控制局部构造、发育时间稍晚;三级断裂多为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次级断裂,断裂发育时间晚,活动强度小。在不同级次断裂的控制下,本区形成了其特殊的石油地质条件。本区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即断裂的发育有利于各类圈闭的形成;断裂引起的裂缝扩大了油气的储集空间;断裂封闭性的差异使得深部油气运移至浅部聚集。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ermian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adjacent area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The coal-formed gas sandstone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Permian Shihezi Formation and the maturity of the sandstone in the lower part is gradu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pper part. The high-maturity sandstones are mainly the channel lag deposit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udy area. Due to the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however, the sandstones formed only the medium-poor reservoirs. The sandstones contain clay matrix and commonly a small portion of calcareous, siliceous, and authigenic clay cement. On the other hand, severe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caused nearly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porosity during diagenesis. Therefore, the main space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comes from the secondary pores. The distributions of reservoirs are affected by several periods of faulting and denudation. The sandstones of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are thicker in the Jizhong and Bozhong depressions, and Luxi areas, and those of the Upper Shihezi Formation are thicker in Jizhong and Jiyang depressions and thinner in Luxi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