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3篇
  免费   1019篇
  国内免费   1015篇
电工技术   466篇
综合类   814篇
化学工业   1547篇
金属工艺   755篇
机械仪表   103篇
建筑科学   1387篇
矿业工程   463篇
能源动力   412篇
轻工业   461篇
水利工程   1981篇
石油天然气   396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8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36篇
冶金工业   148篇
原子能技术   262篇
自动化技术   25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02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82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520篇
  2005年   483篇
  2004年   464篇
  2003年   371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71.
172.
Analytic expressions for the flow and pressure in a dead-end duct which has loss of fluid through a porous wall are developed. The presence of an obstruction or auxiliary fan at the end of the duct is included. In either case there is a maximum permissible length of duct. As the duct length approaches this maximum, the main supply fan power and flow increase dramatically. There is no recirculation within the duct when there is an obstruction at the end of the duct. If an auxiliary fan is used, there is always recirculation. However the use of an auxiliary fan can yield major savings in total power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173.
彭铭  毕竞超  朱艳  方坑龙  李冰心  徐佳成 《水利学报》2020,51(11):1347-1359
黏土心墙土石坝是重要的挡水建筑物,心墙的低渗透性可以大幅降低坝体水力梯度,减少坝体发生渗透破坏的风险。然而心墙的质量问题(如局部高渗透区)会影响坝体的渗透稳定性,甚至酿成管涌溃坝等严重后果。以瀑布沟心墙土石坝为原型开展坝体渗流大型水槽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高渗透区对坝体内部渗流场和渗流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渗透区域将改变心墙的渗流场,成为优势渗流通道,导致高渗透区域附近孔压值大幅上升,同时高渗透区域的存在将显著提升坝体渗漏速率。试验与模拟结果一致表明,随着高渗透区域逐步上移,高渗透区所在位置处的孔隙水压力增大,坝体渗漏量减小。高渗透区和心墙的渗透系数增加都会使心墙孔压值和渗漏量增加;随着高渗透区的渗透系数的增大,心墙坝渗流稳定性系数降低,导致坝体稳定性下降;随着心墙渗透系数的增大,高渗透区水力梯度略微减小,但心墙整体临界水力梯度下降,坝体稳定性降低。所得结论可为基于监测数据反演分析心墙的质量问题和评估坝体的安全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4.
针对传统非饱和渗流分析方法中忽略气相作用而导致无法处理气相参与的含自由面渗流这一问题,建立了一种耦合Level-Set法的有限元非饱和渗流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有限元非饱和渗流分析理论,利用Level-Set方法隐式地捕捉自由界面,考虑了入渗过程中的气相可压缩性,能够反映多孔介质中水气两相界面的运动与融合,可以用来求解常规方法无法处理的气相参与的含自由面渗流问题,同时具有自由面构造简单、计算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等优点。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黄壁庄水库在库水位骤升后出现坝前水面冒泡现象的原因分析中,模拟了该水库坝前水-气两相运移过程,揭示了冒泡现象发生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简单、直观地描述水气界面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研究表明,黄壁庄水库坝前水面出现冒泡现象是由水位骤升将铺盖内的空气封住,并随水体入渗压缩空气,出现憋气现象,最后气体释放所致。  相似文献   
175.
昝鹏  谢新生  陈燕萍 《人民长江》2020,51(2):172-178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Brimman -Forchheimer方程的多孔介质流动格子Boltzmann法的有限体积形式(FV-LBM)。在该方法中,多孔介质效应通过将外力引入格子Boltzmann方程中,并通过以单元为中心的有限体积法求解,同时将权重的校正因子引入进来以提高数值计算的稳定性。用该方法验证了完全多孔Poiseuille流和Couette流,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解吻合较好。而且还用该方法模拟了具有均匀和非均匀孔隙度的裂隙-孔隙模型,结果表明:当达西数增加时,多孔层中的速度增加;而当裂隙区域的速度峰值减小时,速度轮廓接近抛物线。研究成果为多孔介质渗流模拟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6.
建立与真实状态相近的初始渗流场是正确分析边坡降雨入渗的重要前提。鉴于目前FLAC3D中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初始化方法寥寥无几,提出并详细介绍了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初始化的设置方法。根据5种分布形式的基质吸力,按照其基质吸力线性分布和非线性分布规律提出了2种对应的初始化方法:对于线性分布的基质吸力运用MIDAS建模和FLAC3D内置FISH语言进行渗流场初始化设置;对于非线性分布的基质吸力,用函数来表示其复杂几何形态的地下水位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地下水位面简化成一平面后,可利用FISH语言编程进行渗流场初始化设置。通过与常规渗流场初始化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初始渗流场对边坡降雨入渗最终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初始渗流场与真实状态越相近,其计算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7.
近年来低温等离子技术因其工艺简单、效果好且适用于多种污染物而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概述了等离子体脱硝原理,以及脉冲电晕放电法、介质阻挡放电法和电子束法3种目前比较常用的等离子脱除NOx技术,分析了3种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总结了3种技术近年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在电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这3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8.
随着地铁、越江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日益增多,涌现出了大量的对称式基坑。基于共形映射理论,推导了对称式基坑涌水量计算表达式,并对其计算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称式基坑的单宽涌水量与渗透系数、基坑内外水头差成正比,与(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的距离和基坑两侧止水帷幕间距的比值、止水帷幕嵌固深度和(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距离的比值、基坑内外水头差和(相对)隔水层层顶到坑底距离的比值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179.
降雨型堆积体滑坡渗流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非饱和降雨入渗特性、堆积体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降雨诱发堆积体滑坡失稳机理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降雨型堆积体滑坡渗流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降雨型堆积体滑坡渗流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应明确降雨型堆积体滑坡的地质结构特征,深入研究渗流与径流的耦合机制及渗流-地质结构-力学参数的互馈耦合作用机制,加强降雨型堆积体滑坡的动态灾变机制研究,完善降雨型堆积体滑坡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0.
In river systems, high‐head dams may increase the distance‐decay of fish community similarity by creating nearly impermeable dispersal barriers to certain species from upstream reaches. Substanti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igratory species are impacted by dams, and most previous studies in stream/river networks have focused on small streams and headwaters. Here, we assess whether a high‐head dam (Lock and Dam 19; LD 19) on a large river,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UMR), substantially alters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relative to variability expected to occur independent of the dam's effect as a fish dispersal barrier. Using fish catch per unit effort data, we modelled the distance‐decay function for the UMR fish community and then estimated the similarity that would be expected to occur across LD19 and compared it with measured similarity. Measured similarity in the fish community above and below LD19 was close to the expected value based on the distance‐decay function, suggesting LD19 does not create an abrupt transition in the fish community. Although some migratory fish species no longer occur above LD19 (e.g., skipjack herring, Alosa chrysochloris), these species do not occur in high abundance below the dam and so do not drive variation in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stead, much of the variation in species structure is driven by the loss/gain of species across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Lock and Dam 19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clear transition point in the river's fish community, although it may function as a meaningful barrier for particular species (e.g., invasive species) and warrant future attention from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