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18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5篇
轻工业   89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碳酸钠碱性体系中,采用等摩尔递变光度法测定了单宁酸与铁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组成比为2:1,条件配位稳定常数lgK’=10.22,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00 nm;同时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单宁酸与铁离子的配位稳定常数lgK=25.54;文中对二者在数值上的差异作了分析,其中配体酸效应系数2?lgαHL=13.1,铁离子水解效应系数lgαFe=2.22。  相似文献   
42.
配制浊度为(50.0±0.50)NTU的粘土悬浊液作为试验原水,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探讨在投加植物多酚单宁酸前、后混凝沉后水的剩余浊度、pH、Zeta电位、溶解性有机物浓度、残余铝的变化规律;同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混凝条件下的絮体进行了形态观测分析,进而阐述水体中天然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存在有机物单宁酸会使PAC的混凝效能变差,而且这种影响与单宁酸的浓度呈正相关,不仅增加了所需混凝剂的量,而且改变了水中颗粒物的带电特性、降低了颗粒的Zeta电位、增加了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单宁酸对PAC混凝过程中生成絮体的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都有一定的影响。若原水中含有单宁酸,当PAC投量不足时难以形成絮体,而投加足量的PAC时,单宁酸能起到吸附架桥的作用,吸附、包裹无机颗粒一起凝聚,生成大而密实的絮体,絮体显微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亲水层。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以壳聚糖为载体交联-吸附单宁酸酶后的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固定化单宁酸酶(简称“ITA”)的最适反应pH为3.0,原酶(简称“TA”)为5.5;ITA最适反应温度为50℃,TA为40℃;ITA的Km(app)为1.3845×10(-1)mol/L,TA为6.7500×10(-5)mol/L;ITA在pH3.0~8.0的范围内残存酶活大于60%,ITA在pH3.0~6.0范围内残存酶活大于60%;ITA在80℃的水浴中保温1h,酶活力仍未见下降,而TA在60℃水浴中保温30min酶已失活;ITA和TA在4℃和30℃的条件下,贮藏20d后,ITA的残存活性大于40%,TA的残存活性小于20%。  相似文献   
44.
结合食品饲料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文献方法,对药食同源丁香植株花蕾、果实、枝、叶部位的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丁香花蕾、果实、枝、叶各部位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均处于食品或饲料的正常范围。植酸含量果实最低为33.24 mg/g。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各部位较接近,其中果实含量最高为44.2 mg/g。植物凝集素含量叶最低,微凝血试验中果实和叶表现出微弱的凝血反应。单宁酸含量枝最低,草酸含量花蕾最低。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果实最低,含量为0.278 mg/g。从几类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来看,各部位含量均较接近,且各抗营养因子在各部位中的含量趋势都有所不同且各有高低。  相似文献   
45.
单宁酸由于环保、价格低的特点在金属保护方面应用广泛,然而单一利用单宁酸作为缓蚀剂取得的效果有限,有研究表明盐类与缓蚀剂复配可以改善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宁酸复配缓蚀剂的研究,采用两种复配剂氯化铁、钼酸钠分别与单宁酸(TA)缓蚀剂进行复配,研究其对碳钢Q235的缓蚀效果。通过硫酸铜点滴实验、浸泡实验、电化学实验对比氯化铁、钼酸钠分别与单宁酸复配后在碳钢表面的成膜特性及缓蚀效果。硫酸铜点滴液变色时间随着单宁酸中氯化铁和钼酸钠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升高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浸泡实验可以看出在单宁酸中加入氯化铁和钼酸钠后,碳钢表面仅出现个别点蚀坑;根据电化学测试结果,对比加入氯化铁前后单宁酸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效果,发现两者的电荷转移电阻由2698变为3711 Ω·cm2,腐蚀电流密度由2.734降为1.902 μA·cm?2。加入钼酸钠后,电荷转移电阻和腐蚀电流密度存在明显的增加与下降,电荷转移电阻由2698变为5100 Ω·cm2,腐蚀电流密度由2.734降为0.714 μA·cm?2。在单宁酸中添加氯化铁和钼酸钠都能改善单宁酸的缓蚀效果,其中单宁酸与钼酸钠复配的缓蚀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6.
单宁酸、六水氯化铁和七水硫酸亚铁为原料,制备了单宁酸铁[TA-Fe(Ⅲ)]和单宁酸亚铁[TA-Fe(Ⅱ)]两种磷吸附剂。采用FTIR、XRD、SEM-EDS和XPS对TA-Fe(Ⅲ)和TA-Fe(Ⅱ)的结构、形貌和吸附机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A-Fe(Ⅲ)和TA-Fe(Ⅱ)对磷的吸附符合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与Langmuir模型相比,Freundlich模型更加适合用描述TA-Fe(Ⅲ)和TA-Fe(Ⅱ)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TA-Fe(Ⅲ)和TA-Fe(Ⅱ)对磷的吸附量受pH影响较大;pH=3时,Langmuir模型模拟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14 mg/g和18.88 mg/g;共存阴离子Cl-、NO3-和SO42-对吸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TA-Fe(Ⅲ)和TA-Fe(Ⅱ)吸附磷的机制是配体交换形成内层配合物为主,静电作用形成外层配合物为辅。  相似文献   
4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五种不同产地五倍子中单宁含量,单宁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7.67%,RSD为2.0%(n=9),单宁酸含量在62.26%~67.87%不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五倍子中单宁酸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8.
探讨以单宁酸(TA)为原料与氯化镁在碱性的条件下进行络合反应制备单宁酸络合镁(T-Mg)的最佳合成条件,并研究了T-Mg的抑菌性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T-Mg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响应面优化实验表明,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p H对T-Mg产率均有显著影响,优化得到的T-Mg最佳制备条件为:n(单宁酸)∶n(氯化镁)=1∶2. 70、反应温度为44℃、p H为8. 0,在该条件下T-Mg产率可达80. 95%。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法观察了T-Mg对供试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T-Mg对供试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活性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T-Mg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强于TA,并且随着T-Mg质量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不同捕收剂体系下,6种抑制剂对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蒙脱石和石英纯矿物的抑制效果,借助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探究了抑制剂与纯矿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无论是组合脂肪酸捕收剂体系还是组合烷基硫酸盐捕收剂体系,以单宁酸为抑制剂时,重晶石与含钙碳酸盐矿物、含硅矿物都有较好的浮选差异,并且在组合脂肪酸捕收剂体系下,当单宁酸用量为2.5 mg/L时,方解石回收率从71.26%下降至5.98%,白云石及含硅矿物的回收率均保持在5%左右,此时重晶石回收率为86.64%。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单宁酸在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表面均有吸附; 可以通过控制单宁酸用量,使单宁酸在重晶石表面的吸附远远弱于在含钙碳酸盐矿物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50.
用茚三酮显色法测定蚕丝蛋白质水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15%单宁酸沉淀蛋白质水解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经离心过滤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上清液中总蛋白含量,继而测定蚕丝蛋白水解液中多肽的得率。本试验以期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测得多肽的得率,进而可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