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5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26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冶金工业   13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发高电压正极材料及其适配性电解液,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镍锰酸锂(LiNi0.5Mn1.5O4)材料以其高电压(4.7 V,vs.Li/Li +)、高能量密度(达650 W·h/kg)、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镍锰酸锂材料在长期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锰从电极材料中溶解,破坏了电极材料的结构,导致电池性能恶化。介绍了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适配性电解液研究最新进展。指出离子掺杂、表面包覆、复合方法是改善镍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引入成膜添加剂、改变锂盐的种类及浓度、调整主溶剂的种类及比例等方法,可以提高电解液的耐高压性能,提高镍锰酸锂电极与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也是提升镍锰酸锂电池性能的重要方法。最后提出,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5 V高电压电解液的研发相对滞后,其是制约高电压电池体系应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2.
祖波  李旺  李振亮 《水利水电技术》2018,49(10):120-126
我国水库运行一直面临着泥沙淤积的问题,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对泥沙的絮凝有莫大的影响,针对此问题,研发了一套絮凝沉降装置,以三峡库区长寿河段泥沙为样本,利用多层震动格栅在圆柱形沉降筒中产生各向同性均匀紊流,结合絮凝沉降观测装置,研究分析紊动剪切作用对黏性泥沙絮凝的影响,并得出了基于试验的最优剪切率。结果表明:紊动对于泥沙颗粒的絮凝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随泥沙浓度的增大(0. 3~1. 0 g/L),絮凝程度也相应地增加;紊动剪切对于中、大颗粒絮体(0. 048~0. 384 mm)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泥沙颗粒在进入沉降柱后可以在几十分钟内快速完成絮凝,在30 min左右即可观测到最大颗粒絮体,随后颗粒最大粒径逐渐下降直至平衡;随着紊动剪切率的增加,其对于絮凝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73.
以大唐再生资源公司提取氧化铝后的钙硅渣作原料代替部分石灰石在中试回转窑中煅烧水泥熟料,当钙硅渣的添加量为30%,在配料合理、煅烧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代替部分石灰石生产出成份合理、物理性能合格的水泥熟料,为钙硅渣用于煅烧水泥熟料规模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4.
多层PCB在电子插件和设备中使用广泛。随着电子产品的轻薄小型化、高性能化,导致电路板级散热问题愈发严重,在高温度环境下,按以往粗放型设计方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主要探讨了大功率印制板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层印制电路板(PCB)热设计方法。根据印制板上器件的功耗进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有效降低印制电路板级温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使得元器件降额设计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75.
以LiOH·H_2O和Ni(OH_)2为原料,改进高温固相熔融法,采用两段式分步煅烧法合成LiNiO_2正极材料。研究了助溶剂LiF的加入量对材料的结构和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充放电测试分别对不同LiF含量的正极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LiNiO_2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65.50 mAh/g,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LiF掺杂后的样品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小的粒度分布区间,LiF掺杂量(质量分数)为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3.63 mAh/g,经过50次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可达95.1%。  相似文献   
76.
针对运检业务移动应用采用全文字的办公模式,不能够实现GIS图形的可视化管理问题,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PS和无线通信技术,构建了统一的移动GIS应用平台,采用了移动GIS空间数据安全加密技术、电力导航地图引擎技术、导航路径分析技术,用于运检业务中的资产管理、设备巡检、故障抢修、缺陷管理等,有效地提高了移动作业效率,提升了运检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7.
基于梁格法、有限单元法以及比拟正交异性板法的基本原理,针对曲线宽箱梁特殊的截面特点,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又具有足够精度的改进梁格法,即比拟板-梁格法,并提出该方法用于梁格划分以及截面特性计算的一般方法;同时,模拟实际工程,建立曲线宽箱梁桥的传统梁格模型、比拟板-梁格模型以及精细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研究曲线宽箱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空间受力情况及内力横向传递机制;制作三跨连续曲线宽箱梁桥的有机玻璃模型,采用静力加载的方式来测得曲梁控制截面上的应变和挠度,并提出用不均匀系数来表达曲线桥的不均匀受力;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算比拟板-梁格模型的计算精度及实用性,同时得到了连续曲线宽箱梁的应力与挠度横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比拟板-梁格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传统梁格模型,同实体单元法相比,比拟板-梁格法的模型简单且计算方便,便于工程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78.
Tetrapod-shaped ZnO whiskers and microrods were synthesized in one crucible by thermal evaporation of Zn/C mixtures at 930 ℃ in air without any catalyst. The digital camera, optical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orphologies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se tetrapod-shaped ZnO microcryst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ZnO tetrapods are grown at different heights within the same crucible. The legs of these tetrapod-shaped ZnO crystals are hexagonally faceted. Some tetrapod-shaped ZnO whiskers show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A short button-like hexagonal ZnO microcrystal is observed at the triple junctions of some tetrapod-shaped ZnO whiskers. The tetrapod-shaped ZnO microrods are capped by two sets of hexagonal pyramids with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crystal planes for the surfaces. These two types of tetrapod-shaped ZnO microcrystals have different side faces and aspect ratio,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the result of their different growth behaviors. The octa-twin model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growth behaviors of these two types of ZnO tetrapods. The crystal planes of the legs and the pyramids we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79.
酚类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及工业废水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酚类污染物的检测控制对建设绿水青山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良好、使用寿命长及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和废水等领域。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类型,综述了分子印迹方法在酚类污染物控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分子印迹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