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609篇
  免费   18986篇
  国内免费   13273篇
电工技术   28821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8535篇
化学工业   12951篇
金属工艺   5995篇
机械仪表   21585篇
建筑科学   17495篇
矿业工程   9042篇
能源动力   6146篇
轻工业   11329篇
水利工程   12879篇
石油天然气   7530篇
武器工业   2430篇
无线电   3244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647篇
冶金工业   5886篇
原子能技术   828篇
自动化技术   49314篇
  2024年   2092篇
  2023年   7664篇
  2022年   7814篇
  2021年   9287篇
  2020年   9267篇
  2019年   10070篇
  2018年   4808篇
  2017年   7118篇
  2016年   7825篇
  2015年   9467篇
  2014年   17310篇
  2013年   13813篇
  2012年   15626篇
  2011年   15316篇
  2010年   13389篇
  2009年   13532篇
  2008年   14485篇
  2007年   12361篇
  2006年   9622篇
  2005年   8880篇
  2004年   7388篇
  2003年   6447篇
  2002年   5271篇
  2001年   4423篇
  2000年   3810篇
  1999年   2890篇
  1998年   2584篇
  1997年   2365篇
  1996年   2050篇
  1995年   1727篇
  1994年   1396篇
  1993年   953篇
  1992年   1022篇
  1991年   917篇
  1990年   772篇
  1989年   794篇
  1988年   131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992.
不同熄焦方式对焦炭的冷态强度、热态强度以及生产焦炉的工艺特点均有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40 kg试验焦炉的生产,需对比分析水熄焦、干熄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选用4种不同炼焦煤和1种生产配合煤,利用40 kg级实验焦炉炼制焦炭,分别采用蒸汽熄焦与水熄焦方式对40 kg焦炉炼制的焦炭进行冷却,检测熄焦后焦炭的工业分析、机械强度及热性质等性能指标,对比分析2种熄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并研究2种熄焦方式下焦炭与生产干熄焦的焦炭质量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水熄焦,蒸汽熄焦的焦炭水分较稳定(小于1%)、成焦率有所提升,改善了焦炭质量,其中1/3焦煤冷强度的改善最为明显,气煤与1/3焦煤的热性质改善最为明显,肥煤的成焦率提升最大;蒸汽熄焦与生产干熄焦的焦炭质量指标更接近,机械强度M 40一致、M 10数据高出2.5个百分点,热性质CRI数据高出8.1个百分点、CSR低出10.4个百分点。焦化企业可参照试验结果,进一步优化40 kg实验焦炉熄焦工艺及调整生产与试验焦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煤矿智能开采工艺与装备对于地质条件适应性不足,亟需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构建高精度透明化的煤层地质模型。以山西某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为例,选择陷落柱、断层、褶曲等较为发育的XY-S工作面,利用勘查、生产阶段获取的地质数据,递进式构建了设计阶段的黑箱模型、掘进阶段的灰箱模型、回采前的白箱模型和开采中的透明模型;以XY-S工作面总长7 400 m掘进巷道、1 470 m推采范围的实测数据作为统计依据,对不同模型的地质建模精度进行实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煤层底板标高的建模误差:黑箱模型10~20 m(仅有钻探数据时)、5~10 m(钻探+三维地震),灰箱模型和白箱模型0~5 m,透明模型0~1.0 m;②断层、陷落柱的控制程度:槽波解释的3条落差为1.5 m以上断层验证可靠,直径为20 m以上陷落柱的解释准确率平均75%,但是槽波探测的陷落柱范围明显偏大、推断的异常区偏多;③煤厚预测误差:主采煤层平均厚度2.70 m,黑箱、灰箱、白箱模型煤厚预测最大误差为1.5 m、均方误差0.5 m左右,透明模型的煤厚预测误差小于0.30 m,但是可统计的实证点偏少。按照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梯级构建的思路,智能开采前白箱模型的建模精度只能满足自适应截割模拟开采的需求,急需研发随采智能探测、孔中地质雷达、视频煤岩识别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工作面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为煤矿智能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994.
李吉堂  吴询 《煤矿机械》2020,41(1):120-122
为解决某矿使用的放顶煤液压支架出现支架压死、后立柱爆缸、结构件开裂等问题,通过地质条件分析,探究适应此类地质条件的液压支架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现用液压支架架型由ZF15000/26/42改进为ZF21000/25/45D,并对支架整体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以矿压监测数据为边界条件,对整架进行有限元分析。经样机研制及批量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支架架型布局及局部结构适应此类地质条件的综放开采,丰富了具备此类地质条件的综放开采液压支架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995.
马凯 《煤矿机械》2020,41(2):143-145
梭车是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的重要运输设备。简要介绍了现有梭车的现状及应用局限,详细阐述了分体梭车的主要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薄壁分体式机架的结构特征,阐述了分体梭车在模块化卷电缆装置、四象限变频驱动等方面的技术升级,并介绍了分体梭车在国内矿区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6.
为实现采煤机滚筒智能调高与远程控制记忆截割煤等功能,需获取采煤机精确姿态信息。设计一种基于LoRa技术通信的采煤机姿态感知系统。考虑井下工作条件恶劣、通信干扰因素多等特点,该系统采用抗振倾角传感器精确获取采煤机姿态信息,利用LoRa技术并结合滤波算法来提高系统的通信距离,实现采煤机滚筒智能调高和记忆截割煤的远程控制。通过在黄陵1#煤矿井下进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井下恶劣环境中获取的采煤机姿态信息精确,传输距离可达140 m,可以满足工作面远程控制需求。  相似文献   
997.
文章以某500kV变电站为例,对其远程监控及对调度方案的设计实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500kV变电站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一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究磁流变动压复合抛光基本原理及抛光力学特性。方法通过建立磁流变动压复合抛光过程中流体动压数学模型,分析抛光盘面结构化单元对抛光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优化其结构。搭建磁流变动压复合抛光测力系统,探究工作间隙、抛光盘转速、工件盘转速和凸轮转速对抛光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试验,优化抛光效果。结果抛光盘面结构化单元的楔形区利于流体动压效应的产生,且流体动压随楔形角和工作间隙的增大而减少,随楔形区宽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构化单元较为合理的几何参数为:楔形角3°~5°,工作间隙0.2~1.0 mm,楔形区宽度15~30 mm。法向力Fn随工作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工件盘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抛光盘和凸轮转速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剪切力Ft随工作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工件盘、抛光盘和凸轮转速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优化工艺参数为:抛光盘转速60 r/min,工件盘转速600 r/min,凸轮转速150 r/min。在羰基铁粉(粒径3μm、质量分数35%)、SiC磨料(粒径3μm、质量分数5%)、工作间隙0.4 mm和磁感应强度0.1 T工况下,抛光2 in单晶硅基片4 h后,表面粗糙度Ra由20.11 nm降至2.36 nm,材料去除率为5.1 mg/h,初始大尺度纹理被显著去除。结论磁流变动压复合抛光通过在抛光盘面增设结构化单元,以引入流体动压效应,强化了抛光力学特性,并利用径向往复运动的动态磁场实现柔性抛光头的更新和整形,最终达到了提高抛光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单因素实验变量分析和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选区激光熔化3D打印过程中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扫描间距对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成形试样的相对密度和硬度影响规律,确定最优成形条件。同时对优化试样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试样其熔道和熔池搭接紧密,晶粒细小且形状规则,显微组织分布均匀,转变过渡良好,内部缺陷少,采用优化参数成形的拉伸试样的力学性能与未热处理的锻造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相当。  相似文献   
1000.
转向节是汽车上的重要保安件。随着汽车制造技术不断提升,转向节结构愈来愈复杂,一般属S4级,制造转向节的关键在于模具设计及其生产工艺。S100汽车转向节为枝丫状结构,实际生产中出现"后羊角"成形困难的难题,使产品合格率低。基于Deform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对6061铝合金S100汽车转向节预锻模具进行优化设计后试生产,消除了"后羊角"部位折叠等锻造缺陷,并且使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比优化前节约铝材0. 11kg/只,产品合格率由原先92. 3%提升至98. 9%,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