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0篇
  免费   1049篇
  国内免费   828篇
电工技术   57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189篇
化学工业   1012篇
金属工艺   452篇
机械仪表   447篇
建筑科学   1253篇
矿业工程   355篇
能源动力   369篇
轻工业   297篇
水利工程   1165篇
石油天然气   470篇
武器工业   99篇
无线电   35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25篇
冶金工业   294篇
原子能技术   257篇
自动化技术   6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54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690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 constitutes the most severe form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blockade of arterial vessels, commonly correlated to atherosclerosis. Currently,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bypass grafting, angioplasty) remain the first option for CLI patients, although less than 45% of them are eligible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inly due to associated comorbidities. Moreover, patients usually require amputation in the short-term. Angiogenic cell therapy has arisen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for these “no-option” patients, with many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e potential of stem cells to enhance revascularization by promoting vessel formation and blood flow recovery in ischemic tissues. Herein,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studies focused on the use of angiogenic cell therapies in CLI in the last years, from approaches testing different cell types in animal/pre-clinical models of CLI, to the clinical trials currently under evaluation. Furthermore, recent alternatives related to stem cell therapies such as the use of secretomes, exosomes, or even microRNA, will b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小传统的最差情况设计方法引入的电压裕量,提出了一种变化可知的自适应电压缩减(AVS)技术,通过调整电源电压来降低电路功耗.自适应电压缩减技术基于检测关键路径的延时变化,基于此设计了一款预错误原位延时检测电路,可以检测关键路径延时并输出预错误信号,进而控制单元可根据反馈回的预错误信号的个数调整系统电压.本芯片采用SMIC180 nm工艺设计验证,仿真分析表明,采用自适应电压缩减技术后,4个目标验证电路分别节省功耗12.4%,11.3%,10.4%和11.6%.  相似文献   
3.
热轧态中锰TRIP钢首先经650 ℃退火2 h,随后在550 ℃进行等温时效热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研究该钢中P的偏聚和时效析出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锰TRIP钢中P在晶界的偏聚是一种非平衡偏聚现象,临界时间约为50 h,与理论计算结果48 h较为吻合。在局部偏聚区域内,C与P存在共偏聚的关系,即P偏聚量高的地方,C含量也高。而合金元素Nb具有抑制P偏聚的效果,在20~70 h时效时间内,可以相对降低6.57%~19.5%的最大P偏聚量。根据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菊池线分析,P偏聚量低于2.28at%时,P为固溶状态,高于2.28at.%时,P为析出状态。  相似文献   
4.
在微裂隙岩体注浆过程中,水泥浆液的渗滤效应对注浆效果的影响显著。自主研制了一套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注浆系统、微裂隙模型以及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监测系统又分为显微监测系统和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当水泥浆液进入微裂隙模型后,利用显微监测系统对裂隙入口处的渗滤效应进行实时观测。利用压力流量监测系统对注浆试验过程中的注浆压力以及累计流量进行自动记录。运用自主设计的微裂隙注浆可视化试验系统,对微裂隙中的水泥浆液渗滤过程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种水泥浆材(超细水泥Ⅰ、超细水泥Ⅱ和普通水泥),研究在注浆压力2.0 MPa、水灰比1.0的条件下,不同水泥颗粒粒径大小在不同裂隙开度下的浆液渗滤效应。通过试验发现,当裂隙开度较小时,在裂隙入口处形成了完整的半圆拱形滤饼;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加,在裂隙入口处形成断续分布状滤饼;当裂隙开度增加到无渗滤发生时,裂隙入口处仅残留少量水泥颗粒附着物。通过试验获得了3种水泥的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b min和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b crit:超细水泥Ⅰ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80和280μm;超细水泥Ⅱ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00和300μm;普通水泥的b min和b crit分别为140和310μm。研究结果发现水泥粒径的减小对最小可注入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大,但对最小无渗滤裂隙开度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渗滤趋势k值,发现随着水泥粒径的减小,相应的k min和k crit值会随之增加,水泥浆液更容易在裂隙入口处发生渗滤,这是因为超细水泥比表面积更大,水泥颗粒间易发生团聚。  相似文献   
5.
泥页岩井壁稳定研究及在临盘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力学和物理化学两个主要因素简要分析了井壁失稳的机理,指出泥页岩井壁失稳是由力学与化学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钻井液与泥页岩存在化学势差,并改变了井壁附近的孔隙压力,降低岩石强度。借助于井壁处有效应力的变化,将泥页岩与钻井液相互作用时页岩水化所产生的力学效应与纯力学效应结合起来,计算出任意井斜方位井眼围岩应力状态,利用测井资料求出有关岩石力学参数和Mohr Couloumb准则,计算得出防塌的临界钻井液密度。  相似文献   
6.
嵌入式RTOS中任务优先级反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屏  张艳军 《信息技术》2006,30(9):94-96
针对嵌入式实时系统任务调度策略的特点,任务在运行的时候可能被更高优先级的任务中断。分析了嵌入式RTOS中的最高就绪任务的查找算法,指出该调度算法存在的不同优先级的反转问题,并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优先级继承方案。较好地解决了RTOS中任务调度中的优先级的反转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马来酸酐和2-丁基辛醇为原料,经酯化得到相应的双酯,以乙醇作混相促进剂,使双酯与亚硫酸氢钠进行磺化反应,合成了磺基琥珀酸双2-丁基辛酯钠盐。采用正交试验对酯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58×10-6mol/L,表面张力(γcmc)为27.568mN/m。  相似文献   
8.
欧文  李明  钱鹤 《半导体学报》2003,24(5):516-519
对普遍采用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 ONO)三层复合结构介质层的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ONO的漏电特性以及顶氧( top oxide)和底氧( bottom oxide)的厚度对ONO层漏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薄的底氧和较厚的顶氧,既能保证较高的临界电场强度,又能获得较薄的等效氧化层厚度,提高耦合率,降低编程电压.  相似文献   
9.
透水坡面降雨径流过程的运动波近似解析解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占斌  鲁克新 《水利学报》2003,34(6):8-13,21
本文从坡面流运动波理论的基本方程出发,利用运动波特征线法和分级叠加法,推导出了实验条件下考虑净雨强随时间变化的坡面流运动波方程近似解析解。用实验实测资料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坡面漫流过程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环过盈装配是解决复合材料飞轮径向强度过低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作者采用平面应力简化模型,提出了计及过盈配合后变形导致实际过盈量增大计算飞轮套装后的初终应力分布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叠加原理计算多环过盈装配旋转飞轮应力的方法;提出了保证飞轮旋转时配合界面不脱离的相关临界转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过盈配合后的变形对初终应力的影响不能忽略;过盈量和套装环数与飞轮的初终应力和相关临界转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