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6篇
  免费   2261篇
  国内免费   1221篇
电工技术   789篇
综合类   1948篇
化学工业   4104篇
金属工艺   2565篇
机械仪表   1085篇
建筑科学   1376篇
矿业工程   277篇
能源动力   2476篇
轻工业   627篇
水利工程   82篇
石油天然气   826篇
武器工业   197篇
无线电   7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78篇
冶金工业   1424篇
原子能技术   499篇
自动化技术   252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638篇
  2021年   719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19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483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648篇
  2014年   1122篇
  2013年   765篇
  2012年   946篇
  2011年   996篇
  2010年   831篇
  2009年   948篇
  2008年   968篇
  2007年   952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806篇
  2004年   774篇
  2003年   755篇
  2002年   659篇
  2001年   629篇
  2000年   517篇
  1999年   469篇
  1998年   452篇
  1997年   420篇
  1996年   392篇
  1995年   389篇
  1994年   353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311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260篇
  1989年   236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勇  庄亚平  姚勇  马腾达 《涂料工业》2022,52(10):14-18
为研究盐雾和运行辐射对安全壳涂层传热性能的影响,采用盐雾叠加辐照的试验方法开展了对涂层水接触角、比热、导热系数、发射率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试验试件按照实际工程材料及涂层标准制备,盐雾试验中每 1 000 h对试件进行测量,试验总时长 3 500 h;辐照试验中每 2. 5×106 Gy对试件进行测量,总累积剂量为 1×107 Gy。结果表明:叠加老化对涂层的宏观形貌无明显影响;试验后,涂层的比热值在 0. 97~1. 01 J/(g·K)之间,发射率约为 0. 96,比热和发射率较初始值有所升高;涂层的水接触角在 63°~69°之间,导热系数在 0. 98~1. 22 W/(m·K)之间,水接触角和导热系数较初始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3.
高熵形状记忆合金是在等原子比NiTi合金的基础上,结合高熵合金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温形状记忆合金。近年来,已开发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TiZrHf)50(NiCoCu)50系和(TiZrHf)50(NiCuPd)50系高熵形状记忆合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兴趣。本文从物相组成、微观组织、马氏体相变行为、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等角度出发,综述了高熵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进展,并对高熵形状记忆合金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和后退火氧化工艺在p型GaAs单晶衬底上成功制备了n-VO_2/pGaAs异质结,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VO_2/GaAs异质结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结晶取向、化学组分、膜层质量以及光电特性。结果表明,在退火时间2 h和退火温度693 K下能得到相变性能最佳的VO_2薄膜,相变前后电阻变化约2个数量级。VO_2/GaAs异质结在308 K、318 K和328 K温度下具有较好的整流特性,对应温度下的阈值跳变电压分别为6.9 V、6.6 V和6.2 V,该结果为基于VO_2相变特性的异质结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的不完全性,在计算相变转变量时,常需要测定残留奥氏体量。测定残留奥氏体常用金相法、磁性法和X射线衍射法。金相法测定残留奥氏体是借助于物体的二维截面来推断三维空间中显微组织的定量关系。从定量金相原理可知:待测相所占体积分数等于在观察试样面积中所占的面积分数,也等于在观察线段中它所截线段的百分比,也等于在观测的总点数中所占的点数百分比。据此,各相相对量的测量方法就有面积计量法、截线法和计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使用水基和油基的太阳能集热器换热效果低和管壁热应力大的问题,以相变微胶囊悬浮液为工作流体,对抛物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三维建模。采用蒙特卡罗射线追踪法结合有限容积法和有限元法的方法求解了太阳能集热管的光?热?力耦合问题,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研究了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在集热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强化了集热管内的对流换热,不仅降低了集热管的沿程壁温,且减少了集热管的周向温差,均化了集热管温度分布。集热管周向等效热应力呈花瓣型分布,对应的5个高温度梯度的位置附近(圆周角θ=5°, 90°, 175°, 225°和315°)出现等效应力局部峰值。吸热管内壁面θ=90°处轴向热应力为压应力,作用于整个管程,而径向热应力和切向热应力为拉应力,主要作用在进出口端。相变微胶囊悬浮液浓度越高,强化换热效果越好,集热管热应力越小,但产生的压降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临界/次临界点堆中子动力学模型、燃料棒传热模型、热交换器和多孔介质等辅助热工水力模型,采用显式迭代和动态链接库技术(DLL),利用商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程序FLUENT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实现中子动力学、燃料棒热传导等和快堆堆池冷却剂流动换热的耦合计算,开发池式快堆多物理耦合计算程序CFD/PF。采用CFD/PF开展小型自然循环铅铋快堆SNCLFR-10无保护超功率事故(UTOP)模拟,并与国际知名快堆多物理耦合分析程序SIMMR-III的计算结果开展Code-to-Code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D/PF与SIMMER-III的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耦合程序的开发取得了初步成功,可用于分析池式快堆堆池内的复杂三维流动和换热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流场实验与传热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内插螺旋立式上行管的螺旋节距、丝径、中径比等结构参数在不同Re下对流场、阻力及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插螺旋能够有效扰动和混合管内流体,使管内形成多个纵向旋涡的流体结构、增大管壁附近液体涡量,有利于强化传热。当Re相同时,管内平均流速v、Nu和综合换热性能PEC均随丝径增大而增大,随中径比减小而增大;随节距增大,3种参数均出现增大的趋势,节距大于20 mm后开始减小。管内流体的阻力f随丝径和节距增大而减小,随中径比增大而增大。综合比较,在较低Re时,节距p=20 mm、丝径e=1.6 mm、中径比D/d=0.75时综合传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环路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装置,其性能与位于蒸发器和储液槽之间的毛细芯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更深入研究双层毛细芯对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利用不同颗粒直径铜粉制备双层毛细芯,在毛细芯总厚度为5 mm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大粒径和小粒径层的相对厚度来改变毛细芯厚度比,对平板型蒸发器环路热管启动和变工况运行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工况下,不同厚度比的双层毛细芯启动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启动过程中出现小粒径层蒸发效率低引起的温度过冲和环路热管中气液两相流变化导致的温度振荡;同时存在一个较优的双铜层毛细芯厚度比,大粒径(180~280μm)铜层厚度为3 mm可提高蒸发效率,小粒径(56~71μm)铜层厚度为2 mm可提供足够毛细抽吸力保证环路热管稳定运行。搭载该厚度毛细芯的环路热管不仅启动速度快(125 s),而且总热阻和蒸发器壁面温度均最低,最大加热功率达到120 W(21.10 W/cm~2),对应热阻为0.17 K/W。  相似文献   
10.
李晓静  张永春  陈绍云 《化工进展》2020,39(5):2026-2032
羟乙基乙二胺(AEE)水溶液的CO2循环吸收量高(1.2molCO2/molAEE),吸收速度快,稳定性好,但解吸速度慢、解吸量少(0.8mol CO2/mol AEE)是限制该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向AEE水溶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20%的改性氧化钛(TiO2-MWCNT和TiO2-OH)强化AEE的解吸能力。CO2循环吸收(40℃)-解吸(120℃)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氧化钛的添加比氧化钛强化CO2解吸效果更好,强化顺序为TiO2-MWCNT>TiO2-OH;其对应的最大解吸速率分别为0.093L/min(质量分数0.15%)和0.083L/min(质量分数0.20%),相对于AEE水溶液,分别提高了32.9%和18.6%;其对应的最大解吸量分别为0.92molCO2/molAEE(质量分数0.15%)和0.88molCO2/molAEE(质量分数0.20%),分别提高了12.2%和9.7%;其对应的CO2循环吸收量分别是0.95molCO2/molAEE(质量分数0.15%)和0.89molCO2/molAEE(质量分数0.15%),分别提高了18.75%和11.25%;5次循环吸收解吸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氧化钛强化CO2解吸效果稳定,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对反应后的改性氧化钛进行XRD、BET、FTIR和SEM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氧化钛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TiO2-MWCNT和TiO2-OH在促进有机胺溶液解吸CO2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