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改进发酵蔬菜的工艺,以不加"泡菜老汤"的自然发酵甘蓝为对照,研究其对发酵甘蓝品质的影响.通过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有益微生物(乳酸菌)和有害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制品感官的分析.结果得出用"泡菜老汤"发酵的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整个过程均比自然发酵的低,且未出现自然发酵甘蓝初期出现的"亚硝峰";"泡菜老汤"发酵甘蓝中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的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少,乳酸菌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多;"泡菜老汤"发酵甘蓝感官分析优于自然发酵.说明用"泡菜老汤"发酵甘蓝的品质优于自然发酵加工的制品.  相似文献   
2.
研制一种基于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沙门氏菌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用于沙门氏菌快速、高敏、兼顾定性及精准定量的检测。采用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染料作为标记,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制备靶向于沙门氏菌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时,采用专用便携式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扫描仪分别扫描质控线和检测线,以检测线荧光强度检测值实现样本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并对免疫层析试纸条各项性能进行评价。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沙门氏菌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制备成功,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到0.5×10~3 CFU/mL,是一种新型快速高效稳定的检测方法。该免疫层析试纸条可适用于食品及病理样本中沙门氏菌初筛和即时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蔬菜、水果、鱼类、肉类及粮食谷物类等样品前处理操作规范。方法采用前处理设备德国莱驰刀式混合研磨仪(RETSCH GRINDOMIX GM200),从各类食品样品着手,上机进行反复试验,找到最适的仪器操作参数对样品进行均一化处理。结果蔬菜、水果、鱼类、肉类及粮食谷物等经刀式混合研磨仪GM200研磨后均获得均一性样品,满足后续检测的实验要求(包括元素、农残、兽残等检测项目)。结论采用刀式研磨仪GM200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样品的均一化程度,更好地保留分析目标化合物,为食品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提取、净化、浓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检测做好充分准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种应用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方法。采用近红外荧光标记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将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研制检测副溶血弧菌的近红外免疫层析试纸条及配套标准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近红外免疫法对检测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1.2×10~2 CFU/mL,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单增李斯特菌无交叉反应。通过效果评价试验发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所建立的近红外荧光法检测时间时间最短,检测限与RT-PCR法接近。近红外荧光法在45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可用于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高效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免疫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且适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在预防和诊断食源性疾病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免疫层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检测中。本文综述了6种免疫标记材料在检测不同种类病原菌方面的应用,并对其检测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国北京地区肉类产品中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及亲缘关系。方法以38株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然后通过测定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的耐药特性及多重耐药状况。结果对38株沙门氏菌进行15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其中34.2%为多重耐药株,68.4%的沙门氏菌对喹诺酮萘啶酸耐药,42.1%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38株沙门氏菌进行分型为12种型别,其中88.2%的肠炎沙门氏菌与标准菌株ATCC9184亲缘关系较近。结论全基因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与耐药表型有一定的关联,为监控北京地区的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传播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近红外荧光免疫法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荧光染料Dylight800标记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侧向流技术制备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试纸条。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仅需45 min,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最低检测限为500 CFU/mL,与其他5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89.47%,敏感性为100%。采用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法和传统方法对30份食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种方法符合性达93.3%。结论所研制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近红外快检试纸条具有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食品样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即时检测。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36株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北京地区禽类中沙门氏菌基因型及毒力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菌株进行分型,ST11为优势型。鸡源包括ST11、ST13、ST17、ST96、ST241、ST1941、ST26; 鸭源包括 ST19、ST34、ST1546、ST2441 型别。 毒力因子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VFDB)分析菌株均携带毒力岛SPI1-SPI5代表性基因,66.7%含毒性质粒spvB。胥伐成格隆沙门菌SPI1-SPI5代表性基因如sopE、sptB、mgtC和invA/invF等均为阳性,未携带spvB、pefA、prot6E。沙门氏菌毒力岛基因相对稳定,但基因型的差别对携带毒力基因有一定影响。cdtB、pltA在胥伐成格隆沙门氏菌中均为阳性,推测该菌普遍携带细胞致死膨胀毒素。  相似文献   
9.
检验检疫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纷繁复杂不便于实验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对相关数据进行追溯更为困难。本文严格按照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相关可追溯条款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实验室的人员、设备、样品、方法和环境的实时可追溯,满足了实验室对实验产生及日常管理等所有涉及到数据的有效管理。同时通过搭建科学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实验室相关的数据包括大型仪器设备产生的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建立起适合具体实验室实际操作的严格的数据管理机制,实现了科学数据管理系统的本土化;最终严格按照ISO/IEC 17025的要求,实现了实验室数据的可追溯及实验室数据方便、快捷、可靠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氏菌的监控方法及其应用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抽样方法、样品处理、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使用,确立一套可行的沙门氏菌监控模型,为评价肉鸡屠宰加工过程的卫生状态提供科学手段,以改进卫生管理水平。采用该模型对3家肉鸡加工企业的屠宰过程进行了沙门氏菌监控,共计检测样品4 987个,检出阳性样品314个,阳性率为6.36%,监控数据表明工厂的卫生状态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