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2篇
矿业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7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铁闪锌矿高压酸浸过程中ZnS-FeS-H2O系的电位-pH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铁闪锌矿高压酸浸的热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150℃、氧气压力为1 MPa时,浸出体系中ZnS-H2O系、FeS-H2O系、ZnS-FeS-H2O系的电位-pH图。  相似文献   
2.
高斯消元法在鼓风炉熔炼富铅渣预控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斯消元法作为鼓风炉还原熔炼富铅渣模拟程序的核心算法,较好的解决了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的计算问题,计算结果逼近工业实验数据,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用电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TiO2-Al2O3的复合粉体材料,借助化学热力学数据库软件系统对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所得到的TiO2/Al2O3的复合粉体中,氧化铝主要沉积在二氧化钛颗粒的表面,且二氧化钛的成分任意可调。对TiO2-Al2O3复合凝胶进一步高温处理,可获得纳米Al2TiO5。  相似文献   
4.
高铟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溶液铁的还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硫化锌精矿作还原剂还原高铟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溶液中的Fe3+。分别进行了精矿粒度、精矿用量、时间、温度、溶液酸度以及原液Fe3+浓度对还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90℃、时间~2.0 h、精矿过剩系数1.2、精矿平均粒径~10μm的条件下,可以将H2SO4浓度为8~40g/L溶液中Fe3+的80%以上还原成Fe2+。与现行工业中的硫化锌精矿还原技术条件相比,反应时间大为缩短,温度亦可降低。  相似文献   
5.
高铁闪锌矿加压浸出过程中Fe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高铁闪锌矿加压浸出过程Fe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始酸浓度、矿样粒度、溶液中Fe ~(2+)浓度对Fe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浸出初期Fe的漫出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遵循“未反应核减缩型”表面化学反应控制的动力学规律,浸出后期受固膜扩散控制,浸出中期由二者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高铁闪锌矿加压浸出过程Fe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始酸浓度、矿样粒度、溶液中Fe^2+浓度对Fe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浸出初期Fe的浸出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遵循“未反应核减缩型”表面化学反应控制的动力学规律,浸出后期受固膜扩散控制,浸出中期由二者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鼓风炉熔炼富铅渣工艺是新近提出的一种铅冶炼技术,以克服传统的烧结焙烧-鼓风炉还原熔炼法存在的一些缺点。文章在此新工艺基础上研究编制了鼓风炉熔炼富铅渣的预控程序。在该程序中,只需输入富铅渣成分及相关参数,便可得到熔炼产物成分及含量表和配料指导,意在实现此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8.
富铟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液沉铟后溶液净化除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用针铁矿法从高铟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液沉淀铟后的溶液中除铁,分别考察了时间、锰粉用量、氧气浓度等对除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高铟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氧化酸浸时排出的尾气及3~5g/L锰粉,在85~90℃温度下氧化3~4h,可以将溶液中的铁离子质量浓度从12.9g/L降到10mg/L以下,除铁率达99.9%以上,同时可充分利用尾气中的氧和热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高纯石墨制备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纯石墨由于良好的耐高温和导电等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石墨矿物原料资源及特点,综述了石墨提纯的湿法和火法原理及优缺点。介绍了高纯石墨制备的国外技术及我国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高硅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中锌的浸出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高硅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中锌的浸出反应动力学。考察了温度、硫酸浓度、搅拌速度、压力对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铅锌矿加压酸浸过程遵循未反应核缩减模型,浸出过程属于固体膜层扩散控制,表观反应级数为1.09,在试验选取的温度范围内,浸出的扩散活化能14.3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