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轻工业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1.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对紫苏籽成分、靶点、通路与癌症肿瘤的治疗进行系统研究。借助TCMSP、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收集紫苏籽成分、靶点以及癌症和肿瘤的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紫苏籽成分、靶点与癌症肿瘤之间的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借助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采用Auto Dock将紫苏籽的活性成分和抗癌抗肿瘤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共筛选出紫苏籽抗癌抗肿瘤作用的靶点72个,对应17种有效成分。KEGG信号通路涉及的癌种包括膀胱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和TP53对接活性最好。结论:该研究通过构建紫苏籽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挖掘紫苏籽抗癌抗肿瘤的关键靶点,并模拟靶点蛋白和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为紫苏籽在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对不同种乳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来源乳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和总蛋白存在一定差异。羊乳中乳清蛋白平均值为0.385 mg/100 g,低于牛乳和牦牛乳;羊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最高,均值为4.43 mg/100 g,最大值9.90 mg/100 g,是优质的乳铁蛋白来源;牦牛乳总蛋白含量(均值3.61%),明显高于牛乳(均值3.22%)和羊乳(均值2.89%);牛奶中乳清蛋白量在三类乳中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纸皮”扁桃为试材,筛选水酶法适宜的酶,进而在单因素(料液比、酶添加量、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备“纸皮”扁桃油的最佳工艺为:酶为果胶酶和水解蛋白酶的复合酶 (果胶酶活性:水解蛋白酶活性=1:5),酶解pH值3.81,料液比1:5.135,酶添加量为果胶酶:水解蛋白酶/g样品=237.5 U:1187.6 U/g样品,酶解温度47.59 °C,酶解时间3 h,出油率为60.73%。  相似文献   
4.
为了缩短葡萄酒陈酿时间,使其品质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本文将磁场处理后的新鲜干红葡萄酒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黄烷-3-醇和酚酸两种酚类物质的含量,然后将这两种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其经自然陈酿后的变化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磁场处理时间的延长,5种黄烷-3-醇和11种酚酸的含量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符合自然陈酿效果.因此,磁场处理对于加速葡萄酒陈酿、提高葡萄酒品质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5.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由紫苏籽制取的紫苏油是目前发现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植物油之一,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紫苏油系列产品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全面系统地对国内外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进行综述,为紫苏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紫苏籽油的品质,对紫苏籽在不同条件下焙炒(温度140~180℃,时间10~30 min)预处理后提取紫苏籽油,测定不同焙炒条件下紫苏籽油理化性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和化学组成(脂肪酸、生育酚、甘油三酯),研究焙炒对紫苏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温度在140~180℃,随焙炒时间的延长,紫苏籽油的色泽逐渐加深;酸值整体低于未焙炒的,过氧化值在140、160℃变化不明显,在180℃先升高再降低;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的含量在140、160℃变化不明显,在180℃增加明显;生育酚含量在180℃下损失明显,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变化。综合各指标,焙炒温度140~160℃和焙炒时间10~20 min条件下焙炒紫苏籽得到的紫苏籽油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7.
海巴戟天(Morinda citrifolia),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属(Morinda)植物,又名诺丽(NONI),在波利尼西亚已有长达2000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海巴戟天果实中存在丰富的内生菌资源,自然发酵是其生产加工中的重要工艺,因此对果实内生菌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巴戟天果实中内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主要的活性成分-酚类成分的结构,主要包括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黄酮类、酚酸及其他酚类,归纳了海巴戟天果实具有的多种生理活性,主要包括抑菌、对肝损伤的保护、抗癌、抗氧化、对心血管保护以及增强免疫等。为研究海巴戟天果实的功能食品和药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利于更广泛和有效地利用海巴戟天果实资源,旨在为今后更深入研究食品的自然发酵工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食品中叶黄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同时检测的方法,最终确定最优前处理条件为:试样中加入30 mL含0.1%的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乙醇溶液和10 mL 60%氢氧化钾水溶液,置于恒温水浴箱内50 ℃振荡皂化15 min,处理样液用100 mL正己烷:乙醚:环己烷(2:2:1)混合液萃取。结果显示,实验建立的方法提取效果优于国标方法和超声提取方法,可以实现叶黄素的快速温和提取,提取效果较佳。以小米和大米为样品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叶黄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分别在0.2342~9.3689、0.3004~12.0167、0.3734~14.9371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行测定6次,叶黄素、玉米黄质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41%、4.98%,小米中未检测到β-隐黄质,加标回收率均在85.6%~98.8%,表明该方法重现行良好、准确可行。该方法的建立可以弥补相关标准的不足,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产品开发,食物评价和监管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饲料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模型,通过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肝脏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含量检测,肝组织HE染色观察,脂肪合成基因ACC、FAS及炎症基因TNF-α的表达检测,研究罗汉果水提物对NASH的影响。结果显示与MCD模型组相比,罗汉果水提物组肝系数无明显改变,对肝组织损伤较小。肝组织病理证实罗汉果水提物明显减轻肝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中、高剂量罗汉果水提物灌胃后,小鼠血清ALT含量降低为2.37 U/L和2.07 U/L(P<0.01);AST含量降低为3.70 U/L和3.59 U/L(P<0.05)。低、中、高剂量罗汉果水提物组均下调肝组织TG含量,分别为52.45、45.94和41.14 μg/mg prot(P<0.01),但对CHO含量无影响。同时罗汉果水提物作用后ACC、FAS和TNF-α基因的表达均下调。该研究证实罗汉果水提物可抑制MCD诱导的肝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降低脂肪酸合成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从而为开发NASH防治产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