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无线电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只发育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牛鼻子梁物源所形成的冲积扇-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于物源方向的这种认识难以解释以下事实:第一,风2井在E31发育厚层辫状水道砂岩,而位于上倾方向碱1井的对应层位则发育薄、中厚层河口砂坝砂和分流水道砂;第二,在E13沉积时,牛鼻子梁地区是阿尔金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古鼻梁,该古鼻梁是牛鼻子梁以北地区物源向西南方向流动的屏障;第三,牛参1井位于长期继承性发育的一里坪凹陷的西北边缘,大风山地区的古地貌要高于一里坪凹陷;第四,坪东F1断层与坪东F2断层所夹持的区域在E31时是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小型断陷。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钻井、测井、二维地震资料和古地理背景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在E13沉积时,大风山地区的物源来自红三旱一号以北地区,而一里坪坳陷是牛鼻子梁物源汇聚区的新认识。这一新认识对于重新认识大风山地区的沉积体系及寻找优质有效碎屑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咸化湖盆碎屑岩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研究认为岩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溶蚀作用从而生成次生孔隙,进而增大岩石的储集空间和渗透性。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碎屑岩储层为咸化湖盆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可见石膏和铁白云石较为发育。通过流体—岩石动力学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在地层条件下高温高压环境中铁白云石易发生溶蚀作用从而形成次生孔隙,石膏在其中起催化作用;铁白云石溶蚀生成的铁、镁离子为高岭石转化为绿泥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生成的针叶状绿泥石极易堵塞较细的孔隙喉道造成了岩石渗透率的下降,但铁白云石等易溶矿物的溶蚀作用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  相似文献   
3.
同沉积压扭断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逆断层断面产状呈上陡下缓的铲式特征,生长系数变化在1.3~2.5之间,断距纵向上向浅层逐渐变小和横向上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大,总体表现为典型的同沉积压扭断层。指出该断层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平静期及二次活动期4个阶段,长期活动的NWW向主干断层除控制构造带的展布格局外,还控制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的空间发育,同时还有效地沟通着源岩与圈闭并成为有效输导体系的一部分,近N S向展布的次级断层决定着局部构造的发育特点,与NWW向断层联合控制着油气的局部富集。  相似文献   
4.
贺西地区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西地区是我国几大板块的交汇处,多期的构造运动致使该区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同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众多盆地.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使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具有五种不同的沉积基底,伴之以形成五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不同类型盆地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差异很大,油气勘探前景亦不同.石炭-二叠时期,本区东部的巴彦浩特、武威、定西等盆地接受了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侏罗系在本区形成三个沉降带,勘探实践中已找到一批小型油气藏,预示着侏罗系是本区重要的勘探层系.白垩系是本区勘探程度最高、油气资源丰度最高、找到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深挖细找仍具很大潜力.贺西地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新生界以背斜构造油藏为主,中生界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古生界以断块潜山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光纤传感技术的准分布折射率传感器。通过测量光纤端面的菲涅耳反射信号的强度,实现对待测溶液折射率的分布检测。在多个测量点之间采用不同长度的延迟光纤,利用不同传感位置处的菲涅耳反射信号回到测量端的时间差来实现距离可分辨的多点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测量距离达16 km,测得折射率范围为1.3486~1.4525,对应的灵敏度范围为38.785~305.430 dB/RIU(RIU为折射率单元)。  相似文献   
6.
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柴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构造改造特征出发,分析了中、下侏罗统不同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总结已发现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有利成藏组合和发育层位。在对柴北缘成藏模式认识的基础上,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出发,总结了其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中、下侏罗统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残余有效生烃凹陷规模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控制了构造带的油气富集,油气相态的横向分布受埋藏深度的控制明显,纵向分布受油气生烃期次控制。  相似文献   
7.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属浅层有机论的范畴;地幔物质分异成烃属地幔无机论的范畴。笔者根据西北地区地壳厚度大,沉积盆地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和多沉积旋回的特点,提出在中地壳低速塑性层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成烃机制。塑性层的蠕变运动形成富含水的低密高压热流团,对有机质具有激活作用。通过粘土矿物的质子酸,使有机质产生催化裂解加氢反应而成烃。运移至沉积盖层有效构造中成藏  相似文献   
8.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新近系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q1和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识别出2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及其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红三旱一号三高点至不整合地面构造之间的区域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Sq1旋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有利储集体集中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9.
柴北缘地区冷湖3—5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一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柴西阿尔金斜坡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西起七个泉构造、东至牛鼻子梁构造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_3 xg^1$)至新近系狮子沟组($N_2 s$)连井剖面沉积体系演化分析表明:①阿尔金斜坡地区从$E_3 xg^1$ 至$N_2 s$ 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②总体上发育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E_3 xg^1$ 沉积早期为退积旋回,中、晚期则主要为进积旋回;③各个沉积体系开始出现进积旋回的时间不一致,其中,月3 井区从E3xg2 沉积中期开始就持续出现进积旋回,而西岔沟构造则在$N_2 s$ 沉积早期才开始出现进积旋回,月1 井区没有出现进积旋回;④牛参1 井区在$N_2$sy 下部至$N_2 s$ 发育退积旋回。阿尔金斜坡区的沉积体系发育与演化特征充分反映了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多期性、阶段性、局部性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