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无线电   3篇
原子能技术   20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相空间中的等角等高曲线族对于强激励单透镜,因象差展开式中的高阶项不能忽略,故计算与分析的工作量均变大,且展开法的结果也不直观。而象面相空间中的等角等高曲线族可以反映出直至高阶的几何象差的总体作用,我们可惜此在任选的物面与接收平面之间进行任意发射图形的变换。  相似文献   
2.
金属在强脉冲离子束辐照及其后的快速冷却过程中所经历的应力过程是强脉冲离子束金属材料改性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对应于这种过程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微硬度发生了改变。本文以 4 5 #钢和纯铝为样品将实验中测量到的不同强度的强脉冲辐照后样品微硬度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热力学计算所描述的热力学过程相对照 ,解释了出现微硬度双峰是由于应力波的形成和传播使然 ,并预言了由于应力波的在样品背面的反射 ,在较强能通量的强脉冲离子束辐照下 ,样品背表面一定深度处也会出现微硬度增加的现象 ,该现象已被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3.
向伟  赵渭江  颜莎  戴晶怡  魏可惠 《核技术》2002,25(9):703-708
基于阴极爆炸发射电子和电子对气体的碰撞电离模型 ,用胞中粒子 (PIC)模拟方法对单间隙冷阴极气体放电过程中阴极爆炸发射产生的电子和电子碰撞电离产生质子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了在 1.33× 10 - 2 Pa氢气压和 10kV间隙电压下 ,气体放电过程中电子和质子的空间和相空间分布、速度统计分布以及轴线上电荷密度分布 ,分析了阴极爆炸发射电子电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间隙中电子的最大速度达 5 .8× 10 7m/s ,而只有少数的气体电离产生的质子最大速度达到 1.3× 10 6 m/s。  相似文献   
4.
采用卢瑟福背散射(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RBS)方法对强脉冲离子束辐照Ti/Al、Al/Ti和Ni/Ti三组薄膜/衬底体系所形成的混合层进行了研究.在Ni/Ti组合中形成了厚度比离子射程大得多的、混合度较高的梯度混合层.发现熔融态混合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两材料在熔融态的表面张力的差别,而且取决于它们熔点的差异.这两个参量较接近的混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5.
强脉冲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脉冲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近四、五年来,我们围绕发展强脉冲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对其主要机制(强脉冲能量效应)、离子辐照诱发的热力学过程、表面熔坑现象及大面积均匀离子束技术开展了比较全面的基础性研究。研究表明,强脉冲离子束改性除了离子注入的元素掺杂效应外,其更可利用强脉冲能量沉积诱发的热力学效应,有望突破离子射程对改性层厚度的限制,并高效利用离子剂量和能量,成为新一代低成本、高效率、高生产率、实用化的离子束材料改性与合成工艺。本文对于上述研究的主要进展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强脉冲离子束在金属中引起的应力波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在强脉冲离子束辐照及其后的快速冷却过程中所经历的应力过程是强脉冲离子束金属材料改性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对应于这种过程,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微硬度发生了改变。本文以45#钢和纯铝为样品,将实验中测量到的不同强度的强脉冲辐照后样品微硬度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热力学计算所描述的热力学过程相对照,解释了出现微硬度双峰是由于应力波的形成和传播使然,并预言了由于应力波的在样品背面的反射,在较强能通量的强脉冲离子束辐照下样品背表面一定深度处也会出现微硬度增加的现象,该现象已被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7.
在广阔的能区内(从MeV到GeV)系统地研究了荷能离子轰击固态材料形成孤立损伤的形态及其形成机理,分别利用具有原子分辨能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力显微镜观测了离子轰击导电和绝缘材料产生孤立损伤(或离子潜径迹)的形态,大小,通过运用核能损和电子能损的理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离子轰击固态材料形成各种损伤的过程与机理。  相似文献   
8.
On the SEM micrographs of Ti implanted H13 steel, a tree-branch-like structure can be observ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with TEM shows that the newly tormed composition is a formation of nann-meter FeTi_2 phase in Ti implanted layer. The layer with a relatively 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 has been formed in Ti implanted H13 steel with this structure.The results of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show that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decreases obviously with an increase of ion dose.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in Ti implanted steel with a dose of 1.3×10~(18)/cm~2 is 8-20 times less than that of Ti implanted steel with a dose of 6×10~(17)/cm~2.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i implanted steel with a dose of 6×10~(17)/cm~2 c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s the sample was annealed at 500℃ for 20 min and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decreases by 48-80 times compared to that of non-implanted samples. The corrosion trace was not observed on the annealing sample by SEM, after multi-sweep cyclic voltammetry of 40 cycles  相似文献   
9.
10.
以在N型单晶硅表面1.3μm内实现理想平台状P型载流于分布为例,我们实验研究了多能离子注入形成特殊形状载流子分布的Pearson函数拟合叠加的计算机设计方法.首先,用扩展电阻法(SRP)测量高温快速热退火(RTA)后的载流子分布,对0.5—2.4MeV能量范围内单能硼离子注入单晶硅的研究表明,Pearson函数分布比半高斯函数分布更好地符合实验所测的载流子分布.给出了投影射程凡、射程歧离σ、偏斜度γ和峭度β对能量的依赖关系.还由双能离于注入研究了注入顺序对分布的峰位和峰高的影响及两个单能分布线性叠加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