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新型液态化热交换器国内外发展简况、操作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CCl_4氯化UO_2反应的气、固相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反应器构型及其中物料堆装方式的改进,降低了U的挥发损失,使U直接收率不低于97%。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用适宜CHCl_3浓度的CHCl_3-CCl_4混合氯化剂之后,大大降低了U的挥发损失,从而使U直接收率稳定在99%。产品中游离C含量低于100ppm。为氯化UO_2制取UCl_4,提高U直接收率,提出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φ63×740mm多孔挡板流化床反应器中,用裂解氨还原脱硝UO_3制取UO_2的有关试验数据。其每立升有效床容积产率为2.9kgUO_2/h,是高效反应器之一。采用此种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实验研究方法,可大大减少热态试验工作量。此方法经验证在本体系中是可行的。对扩大规模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三碳酸铀酰铵(AUC)分解-还原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数据为依据,在内径φ60mm单级流化床中进行了AUC分解-还原制备UO_2的工艺研究。以N_2、Ar及AUC分解尾气经催化裂解、转化得到的含H_2和CO的混合气(循环气)作为流化气,研究了反应温度、流化气组成及流化速度对转化率的影响。在温度≥570℃情况下,以循环气或循环气与Ar的混合气流化时,设备生产能力达到了3.32kg(混料)/(h·L)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流化床中,用三碳酸铀酰铵分解还原制得的UO_2,吸收氢氟化生产UF_4尾气中的HF,在UO_2转化率为60%、床层温度控制在300℃左右的情况下,吸收流化床排放尾气中HF浓度可小于7~8%(重量),即HF表观过剩系数已降至0%左右。因此,利用三碳酸铀酰铵分解还原生产的UO_2所具有的高氢氟化反应性,采用双级流化床串联气固逆流流动工艺流程,可以大大降低氢氟化工艺中HF过剩量。  相似文献   
6.
以三碳酸铀酰铵(AUC)分解-还原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数据为依据,在内径φ60mm单级流化床中进行了AUC分解-还原制备UO-2的工艺研究。以N_2、Ar及AUC分解尾气经催化裂解、转化得到的含H_2和CO的混合气(循环气)作为流化气,研究了反应温度、流化气组成及流化速度对转化率的影响。在温度≥570℃情况下,以循环气或循环气与Ar的混合气流化时,设备生产能力达到了3.32kg(湿料)/(h·L)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直径为0.08m立式玻璃反应器中,研究了用CCl_4还原UF_6以制备UF_4的过程。试验中把预热到约350℃的UF_6和CCl_4加入反应器,并保持塔壁约500℃,此反应几乎完全在气相中进行。增加反应物给料速率能目视到高温火焰,而且火焰亮度随反应物给料速率变化。维持CCl_4过量,UF_6可基本完全转化。该法被认为是一种适合连续转化低浓缩度UF_6的可行的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流化床中,用三碳酸铀酰铵分解还原制得的UO_2,吸收氢氟化生产UF_4尾气中的HF,在UO_2转化率为60%,床层温度控制在300℃左右的情况下,吸收流化床排放尾气中HF浓度可小于7~8%(重量),即HF表观过剩系数已降至0%左右。因此,利用三碳酸铀酰铵分解还原生产的UO_2所具有的高氢氟化反应性,采用双级流化床串联气固逆流流动工艺流程,可以大大降低氢氟化工艺中HF过剩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CCl_4氯化UO_2反应的气、固相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反应器构型及其中物料堆装方式的改进,降低了U的挥发损失,使U直接收率不低于97%。 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用适宜CHCI_3浓度的CHCl_3-CCl_4混合氯化剂之后,大大降低了U的挥发损失,从而使U直接收率稳定在99%。产品中游离C含量低于100ppm。为氯化UO_2制取UCl_4,提高U直接收率,提出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重实大颗粒物料的加工为背景,在内径130 mm 的多孔挡板流化床中研究了气体的流动和相间交换特性。采用气体脉冲示踪技术,计算机与热导池联用,采集、处理停留时间分布(RTD)数据,研究了气速、静床高、挡板开孔率及孔径对气体交换的影响。提出了两相活塞流并流模型。计算的 RTD 与实测 RTD 较好吻合,证明该模型能较好描述本实验系统中的气体流动及相间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