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无线电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循环伏安(CV)法结合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了4种新型电致发光材料三芳胺聚合物TPD(PTPD)的能带结构,并对引入的基团及分子结构对其能带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聚合物TPD和小分子TPD的UV-VIS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来看,聚合后TPD的能带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从循环伏安图看出,材料的具有较好电化学稳定性。并制成了ITO(氧化铟锡)/PTPD/Alq3(8-羟基喹啉铝)/Mg:Ag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与典型的ITO/TPD/Alq3/Mg:Ag器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器件的稳定性有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LXI总线IEEE 1588协议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陈玉敏 《测控技术》2016,35(3):100-103
IEEE 1588协议用于局域网的时钟同步和传输延迟测量,是LXI总线的关键.通过LM3S8962在LwIP网络协议栈上运行PTPD实现了IEEE 1588协议,阐述了IEEE 1588协议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介绍了协议的特点及实现方法,分析了LM3S8962实现协议的优势,设计了网络接口,在网络协议栈上实现了网络时钟同步功能并进行验证测试,应用于LXI总线的仪器设计中.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合理、功能正确.  相似文献   
3.
聂海  唐先忠  陈祝  吴丽娟 《半导体学报》2008,29(8):1575-1580
在新型空穴传输聚合物聚TPD(PTPD)中掺杂电子传输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Rubrene制成薄膜器件.考察了影响聚合物掺杂小分子薄膜器件发光性能的因素.实验表明,通过在器件中掺杂,可以控制器件所发光的颜色.研究了PTPD掺杂Rubrene分子薄膜的电致发光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由实验可知.在光致发光中存在从PTPD向Rubrene的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而电致发光则存在从PTPD向Rubrene的能量传递和Rubrene分子对载流子的俘获.即掺杂器件的发射机制为载流子陷阱和Forster能量转换过程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聂海 《光电子.激光》2009,(9):1154-1157
以新型的空穴传输材料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合(PTPD)制成了氧化铟锡(ITO)/PTPD/(Alq3)(8-羟基喹啉铝)/Mg:Ag异质结发光器件,考察了器件发光性能随Alq3电子传输层(ETL)厚度变化的规律,研究了聚合物/小分子异质结发光器件的电场对载流子复合区域的影响。基于能带理论和隧穿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器件上电场的重新分布和电场作用下载流子输运及隧穿势垒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CV)法结合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了4种新型电致发光材料三芳胺聚合物TPD(PTPD)的能带结构,并对引入的基团及分子结构对其能带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聚合物TPD和小分子TPD的UV-VIS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来看,聚合后TPD的能带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从循环伏安图看出,材料的具有较好电化学稳定性。并制成了ITO(氧化铟锡)/PTPD/Alq3(8-羟基喹啉铝)/Mg:Ag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与典型的ITO/TPD/Alq3/Mg:Ag器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器件的稳定性有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掺杂型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制了高效率、高稳定性的聚合物/有机物异质结掺杂型电致发光二极管(LED),它以新型聚合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PTPD)为空穴传输材料,高效荧光材料红荧稀(Rubrene)为掺杂剂,异质结基本结构为PTPD/Alq3。双层掺杂时,器件电致发光(EL)的量子效率为1.47%,大约是未掺杂异质结器件0.74%的2倍;与未掺杂器件和常用的TPD/Alq3二极管相比,掺杂器件的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讨论了异质结掺杂型LED稳定性改善机理。  相似文献   
7.
聂海  张波  唐先忠  李元勋 《半导体学报》2005,26(9):1778-1782
为了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制作了聚合物/有机小分子异质结掺杂型电致发光二极管.它以新型PTPD(聚TPD)为空穴传输材料,高效荧光材料Rubrene为掺杂剂. 异质结基本结构为PTPD/Alq3,双层掺杂时,器件电致发光的量子效率大约是未掺杂器件的两倍;与未掺杂器件和常用的TPD/Alq3二极管相比,掺杂器件的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电致发光光谱可知,掺杂器件的发射机制为载流子陷阱和Frster能量转换过程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