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晓前 《酿酒》2001,28(5):27-28
酿造酒中的啤酒、葡萄酒和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从原料的选择、原料的加工处理、发酵过程、提取方式等环节存在共性,但是也存在个性,正是这些共性和个性的适当结合才使酿造出的酒各具特色,风味不同。  相似文献   
2.
黄酒的功能性成分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酒为酿造酒,酒精度16%左右,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营养和活性物质,历来以营养丰富、保健养生著称,其保健养生功能古书上多有记载.也倍受行家推崇。一代伟人邓小平晚年也每天喝一杯绍兴黄酒健身。  相似文献   
3.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作为广泛存在于酿造酒中的2A类致癌物质,是威胁饮酒人群健康安全的潜在因素之一。由于在原料和发酵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EC在不同酿造酒中的含量水平和产生过程不尽相同,这也限制了一些已有控制措施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类酿造酒中EC的污染水平及其摄入风险,概括了与之相关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为消费者和酿造酒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辅料对粮食酿造酒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酿酒工艺中,酿酒的原料主要为粮食,辅料为酒曲。粮食和酒曲对于发酵过程和酿造酒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粮食的品种多样,而作为微生物载体的酒曲的复杂程度更高,各种因素造就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粮食酿造酒。文章综述了各种粮食酿造酒使用的粮食和酒曲以及其对酿造酒产品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优化酒的生产工艺、提升酒类产品质量和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方敏 《中国食品》2009,(4):64-65
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啤酒、葡萄酒,黄酒)之一.为中国所独有。中国黄酒的酿造历史悠久.酿制技术独特,黄酒是用谷物作为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其用曲制酒.复式发酸的酿造方法与世界其他酿造酒有明显的不同。曲的发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被一些中外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重要的是曲给现代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酿造酒工艺学的课程特点,依托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从明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酿造酒工艺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探索了培养发酵酿造工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酒》2021,(2)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姐成部分,并独具特色。中国很早就开始用粮食酿造酒。酒所具有的麻醉的功能能使人进入一个独特的感官世界,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一酒文化。《水浒传》堪称是一部浸泡在酒中的文学史书。  相似文献   
8.
张惠荪 《食品科学》1985,6(7):22-24
甜酒酿是一种群众喜爱的甜食。甜酒酿过去一向是以大米或糯米为原料,用酒药作为“起子”,通过敞口发酵制成的。由于酒药中发酵菌  相似文献   
9.
黄酒是我国最早的酿造酒。我们的远古先民在储存采集食物时无意中得到了天然酿成的口味淡薄的酒。随着农耕技术的进化、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开始刻意地制造出人工酒,也就是最原始的黄酒,中国酿酒史从此开启。在当代,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都可归为黄酒类。北方多用粟,南方则普遍用稻米,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式,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感。  相似文献   
10.
刘贵洪 《新食品》2010,(23):42-46
早在1987年,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在贵阳联合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后被人称为“贵阳会议”)上就提出,白酒行业需要进行“四个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其中“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