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贵锋 《室内设计》2013,28(3):50-55
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山地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的理性方法。分析发现,林地是万源市生态用地中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其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空间聚集度都较大,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对景观基质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产生的障碍作用,计算各类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生态障碍效应,并得到景观的潜在生态连接度。以平均破碎度小于0.4和聚集度大于80%的阈值提取林地景观斑块,依据障碍效应指数和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分布,并考虑高程、坡度、现状用地类型等因素,搜索廊道的适宜建设区,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规划区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2.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依据景观设计理念和调查结果划分为11个景区,将其270个斑块归纳为9种斑块类型,运用FRAGSTATS在斑块类型、景观2个级别上计算多个景观指数,来分析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公园中斑块数量多且粒径差异大,多数斑块形状复杂;斑块分布密集,但同类型斑块分布较离散,景观丰度和景观多样性依景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公园景观基质,主要斑块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建筑斑块和水域斑块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其他斑块类型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多样性。从公园整体看,公园由景观外貌和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的11个景区镶嵌分布组合而成,整体景观异质性程度高,客观地模拟了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3.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19-20
为了反映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4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5个公园的CAD图纸为基本图件,在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斑块面积和周长等信息,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通过对各指数的计算和对比,分析福州市5个公园的整体绿地景观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福州市5个公园绿地斑块面积以中型、中大型为主,类型偏少,破碎化程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公园绿地斑块的形状相对规则,边界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6.
赵骏  李子健  吴雪飞 《城市建筑》2023,(19):178-186+216
民俗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分类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的类型及分布,也是整体认知我国乡土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从民俗景观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景观基因识别相关理论,筛选出民俗景观特征识别指标因子,构建适用于省域尺度的民俗景观特征分类体系。从自然环境基因、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三个方向对湖北省民俗景观进行识别,分别运用景观特征评估和文化区划研究的方法,得到自然环境特征类型与民俗文化景观区划。并基于自然—文化景观类型分布的相关性,将自然环境景观与民俗文化景观进行空间制图上的融合,得到湖北省民俗景观特征分类图,为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向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理格网与空间单元的划分是将基于多维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转化为地理空间信息的关键过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风险不仅取决于湿地类型,更取决于其外部环境,而景观特征评估为此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整体的空间单元划分方法。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景观特征评估方法来划分湿地景观特征单元,并采用简单风险指数模型构建基于网格与景观特征单元的多尺度湿地退化风险评价体系。地理格网评价结果有助于识别高退化风险湿地斑块,而湿地景观特征单元为整合高度分散的湿地斑块及其网络提供了多维度、可识别、面向管理的空间边界与框架,为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保护的空间划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特征、景观格局、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现有开发导向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景观空间内部不同的本底特征,即景观性格。通过对多类型资源的叠加,生成对区域空间景观性格的综合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所涉及问题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国土空间风貌控制问题,从而弥补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对景观资源禀赋及本底特色的忽视。对现有景观性格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基于此构建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过程步骤,并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进行景观性格评价实践,形成景观性格分区、景观性格分级及景观性格描述等成果,指导伊春市国土空间规划风貌控制、功能区划分及发展定位。景观性格评价有利于发掘利用空间自身优势,与现有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体系形成互补,共同指导规划的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10.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露  张大玉 《中国园林》2020,36(2):80-84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 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带状公园的景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带状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其结构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总结带状公园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一些理论与方法,提出适合于城市带状公园结构评价的景观指标,并以北京市海淀区绿地景观作为典型区域展开案例分析。分析表明,区域东部带状公园斑块破碎化严重,而在西部带状公园斑块形状更为复杂多样;研究区带状公园在长度和宽度上均符合一般廊道标准,但在连接度、环度和曲度指标水平上空间差异明显。今后在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造指标水平较低的绿地廊道,有效发挥带状公园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南京市1990、2000和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S、GIS技术,揭示南京市2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华中建筑》2021,39(10)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2年云南边境线两侧(含中缅越老四国)的卫星影像数据,对建设用地斑块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从斑块总体特征、区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三个不同的方面,研究建设用地斑块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首先在斑块总体特征上,分析斑块构成类型、形状特点及形状因子变化规律;其次在区域空间分布层面,分析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密度、平均斑块个数、核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存在明显的T形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城市辐射带动有限,地区差异明显,由于多种因素,四国接壤的边境地带成为发展最落后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斑块数、斑块面积、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化指数等一系列帚观指数,对奥里洪岛的植被景观空间格局作了分析,并和奥里洪门南端的滨奥里洪高原的一块区域作了对比,得到了当地萨尔玛效应影响下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