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内蒙古某复杂多金属铅铜锌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和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有价元素为Cu、Pb、Zn、Ag,铜铅锌各矿物间相互交代、包裹,其中方铅矿与黄铜矿为包裹关系,且被包裹的方铅矿粒度不均匀;方铅矿与闪锌矿多为连生关系,两者之间接触面比较光滑平直,较容易解离,银矿物则共伴生于这些金属矿物之中,因此采用铜铅混浮-铜铅分离-尾矿选锌的工艺流程。最后共获得3种精矿产品,铜精矿中Cu、Ag品位分别为18.41%、594.82 g/t,回收率分别为86.53%、25.30%;铅精矿中Pb、Ag品位分别为 62.70%、428.05 g/t,回收率分别为85.01%、54.62%;锌精矿中Zn、Ag品位分别为28.12%、165.75 g/t,回收率分别为59.99%、4.80%;银总回收率达到84.72%,实现了矿石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2.
某铅锌硫化矿石矿物组成复杂,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矿石中主要回收矿物为方铅矿和闪锌矿,银主要富集在铅矿物中。为开发利用该矿石,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经1粗3精1扫选铅、选铅尾矿1粗3精2扫选锌闭路试验,可获得含Pb 60.67%、Pb回收率88.03%和含Ag 4 668.00 g/t、Ag回收率81.79%的铅精矿,含Zn 51.87%、Zn回收率89.65%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安徽某铜银铅多金属矿,对该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及铜、银、铅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铜、银、铅品位分别为0.64%、116.63 g/t、0.20%,可回收的有用矿物主要为铜矿物,银可作为伴生元素进行回收,铅品位较低,只能作为杂质脱除;矿石主要铜矿物为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常常两者或3种矿物共生嵌布并形成不规则片状,三种铜矿物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在+0.07 mm粒级的分布率为44.60%;元素Cu主要赋存在斑铜矿中,分布率为79.37%,其次分布在辉铜矿和黄铜矿中,分布率分别为9.52%和6.35%;元素Ag主要赋存在辉银矿中,元素Pb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铜矿是回收的主要目的矿物,辉银矿主要分布在斑铜矿或黄铜矿中,因此大多辉银矿可与铜矿物一起得到回收。由于方铅矿相对易浮,大多方铅矿也会进入铜精矿中从而影响最终精矿品级,因此建议采用浮铜抑铅浮选工艺。  相似文献   

4.
王嫚  张亮亮  徐忠华 《矿冶》2018,27(5):105-108
对内蒙古某银多金属矿的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了该矿石中主要成矿元素Ag和伴生元素Pb、Zn的存在形式,主要矿石矿物的组构特征以及影响选矿回收指标的矿物学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属于低品位铅锌的硫化银矿石,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等以细粒嵌布为主。选矿以富集回收银为主,其次是锌和铅。由于铅品位及铅矿物的矿物相对含量较低,单独产出合格的铅精矿比较困难,而以银铅混合精矿回收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从江话脉钨矿石物质成分研究的角度,说明进一步提高钨精矿质量,获得各类优质精矿的可能性。在黑钨精矿和白钨精矿的质量标准中,共计对14种元素的含量有限制。在Sn、Bi、Cu、Pb、Zn、Sb、Fe7种元素中,前5种在矿石中为伴生有价元素,Sb与Bi矿物嵌布关系较密切,Fe问题不大,故这里暂不作论述。另外,S主要赋存于黄铁矿,其次是赋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岭土公司尾矿中硫化矿物的存在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孙体昌  王化军 《金属矿山》2009,39(10):180-183
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中国高岭土公司的尾矿,对其中硫化矿物的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尾矿中的主要有价元素为S,Zn,Pb,且Zn和Pb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有用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中,黄铁矿单体程度较高,而闪锌矿和方铅矿的单体解离度较低。研究结果为该尾矿中有价元素的回收提供了工艺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矿相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探针(EDS)等手段对某氧化铅锌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铜铅锌的赋存状态,重点讨论了影响白铅矿回收的矿物学因素。原矿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矿石含Pb4.84%, Zn1.46%, Cu1.41%,同时含有0.27g/t的Au和73.1g/t的Ag;岩矿鉴定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矿物黄铁矿含量11.28%,白铅矿含量6.24%,方铅矿1.34%,闪锌矿含量2.63%,黄铜矿和辉铜矿总量3.97%,蓝铜矿为0.01%。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44.88%)、石英(13.11%)和黑云母(9.33%);矿物嵌布粒度统计结果表明,矿石中白铅矿交代方铅矿,多与其他矿物相互包裹,解离非常困难,而闪锌矿、黄铜矿和辉铜矿则较容易解离;元素平衡配分结果表明,铅元素主要分配在白铅矿中,达到了80.71%;方铅矿占19.33%;锌在闪锌矿中的配分达到了100%;铜元素主要分布在黄铜矿和辉铜矿中,分布率分别为49.92%,49.51%。在综合铅锌选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矿石整体性质,指出“氧化铅矿物和脉石的分离”这一选铅核心问题。最后,建议原则流程:铜锌混合浮选—浮方铅矿—浮硫—强化浮选白铅矿。   相似文献   

8.
对某复杂含银硫化铜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研究发现矿石中的有价元素主要有Cu、Ag、S,含量分别为0.81%、7.03g/t、4.28%,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黄铁矿,黄铜矿大部分与磁黄铁矿共伴生,方铅矿主要与黄铜矿共伴生,且部分被黄铜矿包裹,银矿物则共伴生于这些金属矿物之间。粒度大于0.075mm的含铜矿物超过88%,其中96.83%的铜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先选铜—抑铅浮铜—尾矿选硫的工艺,最终获得两种精矿,铜精矿中Cu、Ag、S的品位分别为25.24%、140.06g/t、34.69%,回收率分别为92.95%、60.39%、24.48%,硫精矿中S的品位为45.18%、回收率为55.53%,实现了矿石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某地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并伴生有Ag,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采用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得到含Pb40.95%、回收率87.34%的铅精矿,其中Ag富集于Pb精矿中;含Zn40.69%、回收率84.31%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元素相比,金在矿石或精矿中的组分较小(以ppm计)。在所有元素中,Ag、Cu、Fe、Ni、Co、Zn、Hg、Pb、As、S和Sb都是普通元素。其中,有些元素能经受不同程度的氧化,有些形成了稳定的氰基络合物(消耗氰化物的物质)。附表列出了某些金属的氰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常数。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调查广西南丹某尾矿库矿物元素的纵向分布规律,参考相关标准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尾矿库内不同深度尾矿的矿物元素特征。结果表明,尾矿中各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均存在一定分层,表现出"二次富集"现象,且富集层尾矿表现出较好的工业利用潜力。在矿物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发现Zn、Sb、Cd、Pb、Sn和Cu元素可归为一类,S、Fe和As元素可归为另一类,同一类矿物元素的分布规律相似;各矿物元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且发现了较好的拟合模型;通径分析表明S主要受到Fe、Cu和Zn的影响,Fe主要受到S和As的影响,Pb主要受到Sb的影响,Zn主要受到Cd、Cu和Sb的影响,Sn主要受到Zn、Cd和Cu的影响,Sb主要受到Pb和Zn的影响,Cu主要受到Zn、S和Sn的影响,As主要受到Fe、Sn和Cu的影响。综上表明,铅锌尾矿库中矿物元素存在"二次富集"现象,具有较好的工业利用潜力,矿物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各矿物元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江西宝山矽卡岩型白钨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伴生银价值较高。本文对宝山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1)宝山银以1~15μ亚微粒独立银矿物的状态分布于方铅矿等硫化矿物中,方铅矿是银最主要的载体矿物;2)银的嵌布特征呈被包裹型为主,粒间型为次;3)银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上富下贫的分布规律,并且Ag与主元素Pb、Zn、Cu基本呈正相关关系;4)矿化时间上银主要分布于硫化物晚阶段,且在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黄铁矿→白钨矿中呈递减规律;5)Ag在铅精矿+34.2μ~-8.3μ粒级内含量占总量的94%。建议应以提高铅矿、铜矿、锌矿回收率来达到提高伴生银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难选多金属矿石中提取钴、镍、铜和金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海省某矿区难选含金多金属矿石丰富 ,矿石中富含有 Co、Ni、Cu、Au、Ag、Pb、Zn、Mo、Bi等有用元素 ,应用单一浮选或直接浸出 ,精矿中钴、镍、铜和金品位达不到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采用预处理—湿法浸出工艺技术 ,可使钴、镍、铜和金的浸出率均达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4.
锡铁山北西铅锌矿区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古生代裂谷带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中,成矿和改造的地质过程与柴达木地块周边地质演化有密切关系。全区地层(Pt1dk-O3tn-D-C)总体富集Cu、Pb、Zn、Ag、Au、As、Sn、Bi、Mn,反映该区是一个Cu、Pb、Zn、Ag、Au高背景区。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出本区Au、Ba元素贫化,As、Hg强富集,Cu、Ag富集,为高背景区。Zn、Pb、Mn、Sb略富集,Pb、As元素变化数系大,Ba、Sb、Ag变化较大,存在较强分异性,矿化活动较强烈。元素组合异常自北东依次可划分为六个组合异常,显示出该区紧邻锡铁山主矿区较好的找矿前景,远离主矿带的西部区域,成矿环境和异常显示较弱。  相似文献   

15.
河南某矿山I矿带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其原矿中各有用矿物交代共生,嵌布关系复杂,尤其是原矿中部分含量较高的方铅矿及闪锌矿因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部分氧化,造成浮选作业过程中有价金属富集困难,同时原矿中含类质同象态的伴生银矿物含量较高分布于不同矿物中。针对矿石性质,采用优先浮选工艺依次分离得到铜精矿、铅精矿、锌精矿,在其原矿含锌1.06%、铅1.65%、铜0.118%、银448.82g/t的条件下,获得了铜精矿含Cu18.50%、Ag60200g/t,Cu回收率50.92%;铅精矿含Pb45.85%、Ag6530g/t,Pb回收率67.03%;锌精矿含Zn50.65%、Ag865g/t,Zn回收率65.45%;其中Ag在以上硫化矿产品中的总回收率为79.85%,在单独铜精矿中回收率达到43.88%,有效解决了伴生贵金属回收过程中走向分散的问题。试验指标较好,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某多金属矿含铜0.38%、锌4.96%和铁23.34%,其 中主要矿物黄铜矿和闪锌矿嵌布粒度较细,呈稠密浸染分 布.为了高效回收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开展了系统的选矿试 验研究.结合矿石性质和硫化矿物的自然可浮性,确定了铜 优先浮选 锌硫混合浮选再分离 浮选尾矿磁选回收磁铁矿 的原则工艺流程.闭路试验可获得品位 21.92% 和回收率 62.66%的铜精矿,以及品位47.36%和回收率63.28%的锌 精矿;浮选尾矿经磁选 浮选脱硫后,可获得品位60.05%和 硫含量0.52%的铁精矿;同时矿石中的银和铟有价元素也在 铜锌精矿中获得了较好的富集,为该矿石的工业开发提供了 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某铅锌多金属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针对该矿石的特征,采用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混浮尾矿选锌的工艺流程。在试验确定的合理工艺条件下,得到含Cu 18.45%,回收率64.81%的铜精矿,含Pb 63.3%,回收率88.07%的铅精矿,含Zn 50.95%,回收率93.57%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8.
在对哈图金矿地下450~1 000 m深处盲矿体及围岩系统取样和成矿指示元素含量分析基础上,计算获得该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自上而下):(Au、Pb、Ag、Cu、Zn)—(Hg)—(As、Mo、Sb、W)—(Ni)—(Bi)。结合指示元素含量衬度图形及前人资料,确定了原生晕的前缘晕元素组合:Hg、As、Sb,尾晕元素组合:W、Ni、Bi,近矿指示元素组合:Pb、Ag、Cu、Zn。根据指示元素的组合及分布,发现已知矿体的下部以尾晕元素组合为主,虽有前缘晕元素Sb与As的异常,但规模和强度较小,且前缘晕元素组合与尾晕元素组合的累乘比较低,预示深部可能仍有隐伏矿体,但规模不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等综合手段,对陕西某钼矿石的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钼的赋存状态以及含钼矿物的嵌布特征等影响钼回收的矿物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 表明,矿石中钼含量为0.092%.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天青石、钾长石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矿石中辉钼矿以细条长状和鳞片状分布于矿物粒间、岩石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中.在矿石硫化物中,辉钼矿与方铅矿的关系最为密切,辉钼矿呈网脉状分布于方铅矿裂隙中,微细粒方铅矿包含于辉钼矿集合体中.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表明该矿属于易选矿石,但需在选别过程中注意钼与铅的分离,以便确保钼精矿质量和铅精矿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20.
吴峰  隋娟玲 《矿冶》2003,12(2):26-29
新疆阿舍勒铜矿矿石性质复杂,矿物嵌布粒度细,矿石中除铜、硫外,尚伴生有锌、金、银、砷,这些元素均主要以独立矿物存在。通过矿石中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相关系数的研究,查明了Cu、Zn、Au、Ag、As的赋存规律,为矿石的开发利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选矿试验证明,矿石中铜、锌的回收均获得了较理想的指标,由于砷的赋存状态和矿物晶体结构所决定,矿石中的砷在选铜的作业中将会在铜精矿中富集,目前用机械选矿方法仍无法进行铜、砷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