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板坯结晶器电磁制动过程的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的钢液流动特征,利用流场商业软件Fluent,建立了描述板坯结晶器内区域电磁制动过程的三维有限体积数学模型,进行了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磁场强度、磁场和流场的相互作用位置、拉速和水口侧孔倾角对电磁制动效果的影响,为优化结晶器内的钢液流场,设计合理的电磁制动装置及指导实际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小方坯结晶器电磁搅拌过程进行了磁场和流场耦合数值分析,得出了不同频率下钢液内部磁感应强度和电磁体积力及搅拌速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结晶器电磁搅拌时,随着频率的增加,钢液内部磁感应强度降低,电磁体积力在钢液内部分布不均匀;在电流频率为3 Hz时,钢液搅拌速度最大.在现场对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的磁场强度进行了冷态测试,实验值和模拟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所设计的水平连铸电磁搅拌结晶器由电磁搅拌装置和结晶器两部分构成 .电磁搅拌装置安装在中间包和结晶器之间 ,可对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液在结晶前和结晶过程中进行充分搅拌 .通过对水平连铸电磁搅拌结晶器基本参数计算 ,并结合实验研究 ,在理论上简要分析了水平连铸过程中金属液的形态和传热特征及其对所得到铸坯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跨结晶器电磁搅拌对大方坯质量改善效果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跨结晶器电磁搅拌大方坯的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采用和不采用电磁搅拌对铸坯偏析以及铸坯低倍组织的影响,并与其它搅拌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证明,跨结晶器电磁搅拌这种特殊形式对改善铸坯的中心偏析,扩大等轴晶比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SiCp/Al水平连铸电磁搅拌结晶器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设计的水平连铸电磁搅拌结晶器由电磁搅拌装置和结晶器两部分构成。电磁搅拌装置安装在中间包和结晶器之间,可对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液在结晶前和结晶过程中进行充分搅拌。通过对水平连铸电磁搅拌结晶器基本参数计算,并结合实验研究,在理论上简要分析了水平连铸过程中金属液的形态和传热特征及其对所得到铸坯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包钢大方坯电磁搅拌器磁场特性测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包钢大方坯连铸电磁搅拌器进行了在线静态磁场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对跨结晶器电磁搅拌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结果对跨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的搅拌工艺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23(2):192-192
连铸过程采用电磁搅拌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连铸坯的质量,例如去除夹杂物、消除皮下气泡、减轻中心偏析、提高连铸坯的等轴晶率.因此,在浇铸断面较大的铸坯如大方坯、大板坯以及浇铸质量要求较高或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钢种时,电磁搅拌技术便成为首选.按照搅拌的位置不同,连铸电磁搅拌可分为结晶器电磁搅拌(M—EMS)、二冷区电磁搅拌(S—EMS)、凝固末端电磁搅拌(F—EMS).目前,方坯连铸应用较多的是结晶器电磁搅拌,有时为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加凝固末端电磁搅拌,即结晶器与凝固末端联合搅拌.板坯连铸应用较多的是二冷区电磁搅拌.近年来,板坯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的应用逐渐为各国钢铁企业所重视,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8.
小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磁场和流场的数似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连铸电磁搅拌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结昌器磁场,感应电流,电磁力及流场分布,发现结晶器电磁搅拌效果受外加磁场强度,结晶器铜板厚度,材料电导率影响,从而为优化M-EMS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低频电磁场作用下铸造铝合金过程中结晶器设计的好坏对保证铸坯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在结晶器设计时数值模拟技术是一个重要有效的工具.优化的结晶器应该是在电源频率相同较低的电流下在铝熔体内部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磁场强度.基于这种思想,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设计出工业上实用的低频电磁铸造铝合金结晶器.在结晶器外套材料不同情况下,对低频电磁铸造铝合金过程的电磁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结晶器外套为软磁材料时,铝熔体内部磁场强度得到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电磁参数(上、下磁极间距和线圈电流强度)对结晶器内流场和钢/渣界面波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幅两段式电磁制动结晶器内上部磁极和下部磁极覆盖区域磁感应强度会相互影响,上部(下部)磁极线圈电流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对应的下部磁极(上部磁极)覆盖区域内磁感应强度增加;施加全幅两段式电磁制动可以显著抑制结晶器内钢液流速和稳定弯月面波动;当上、下磁极间距增大时,钢液射流对结晶器窄面的冲击强度增大,钢/渣界面处湍动能和钢液流速增大;随着上部磁极线圈电流强度增大,钢液射流对结晶器窄面的冲击强度基本不变,钢/渣界面处钢液流速和湍动能减小;随着下部磁极线圈电流强度增大,钢液射流对结晶器窄面的冲击强度略微减小,钢/渣界面处流速和湍动能减小。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分析推理和数学计算两种方法,给出长直均匀带电圆柱面上的电场及长直载流圆柱面上的磁场,得到与高斯定斯和安培环路定律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辐射场的量子熵(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熵的深刻涵义,对混合态的量子系统,建立计算熵函数的一般方法,并用其计算典型辐射场的量子熵.结果显示,量子熵关联到辐射场的微观起伏,因而能描述其量子相干性.显示了一个典型的耗散量子系统的熵演化特征.指出量子熵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有望用于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学、生物光子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金兹堡-朗道理论,详细地阐述了理想第Ⅱ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结果表明上、下临界场均由穿透深度λ和相干长度ξ决定。  相似文献   

14.
分层介质波导中的声矢量场传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前,矢量传感器在水声测量的探测技术中的应用已逐渐受到重视,但所采用的声压p和振速(Vx,Vy,Vz)联合处理技术还是建立在假定海洋波导中各位置处的声波阻抗数值都相同且为实数的基础上,而海洋环境效应的作用将不同程度地导致矢量处理器性能的降低.从实际应用的需求出发从理论上研究浅海分层介质波导中声压和振速场的传播特性,分析了声波阻抗率与频率、声源和接收器水平距离间的变化关系.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远场条件下,声压和水平振速信号才趋向于同相位;在通常噪声测量要求的距离上,声压和水平振速的传播损失相当,但必须注意声压和水平振速间的相位差随频率和声源距离的变化,而声压p和振速垂直分量Vz比值的模和相位差随频率和距离的变化复杂.这些结果为利用声矢量场进行水声测量和探测提供了基本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5.
螺旋桨尾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螺旋桨尾流场的分布规律,用数值方法计算了螺旋桨的扰动速度.在质量守恒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的基础上建立不可压缩流体的控制方程.在数值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分析了螺旋桨的推力、扭矩以及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对螺旋桨的尾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在不同进速时螺旋桨诱导的径向、周向以及轴向诱导速度.分析了螺旋桨诱导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和进速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进速系数越大,螺旋桨自身形状对其诱导流场的影响越大;进速系数越小,螺旋桨转速对其诱导速度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6.
Jaynes ET的最大熵原理指出如何从随机变量的测量数据推导出最合理概率分布.该原理最直接的应用是给出了所有热力学关系,这是对具有能量作为单一测量值的经典系统进行熵的最大化处理的结果.本研究将最大熵原理推广到量子力学系统,揭示辐射场的量子统计性质.结果显示,随着可测量力学量类别的增加,依次自动引出混沌态、相干态和压缩态等一系列辐射场态.值得关注的是运用该方法,所有辐射场态对热噪声的依赖性可被定量描述.该研究结果有望用于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学、生物光子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7.
文中对细圆柱天线提出了电流分布的分层媒质模型(传输线模型)。通过逆傅叶变换,在时域内得到了一个普遍的电流分布表达式,对于任意激励的电压;(t),利用卷积可以很容易求出冲激脉冲响应的辐射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英语世界中又衍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词汇。这些英语新词构成形式不同,来源各异,分布在不同的语义场中。  相似文献   

19.
Coatings containing Fe-Si particles were electrodeposited on 3.0wt% Si steel sheets under magnetic fields.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flux density (MFD), electrode arrangement and current density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the silicon content in the coatings and the cathode current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When a magnetic field was applied parallel to the current and when the MFD was less than 0.5 T, numerous needle-like structures appeared on the coating surface. With increasing MFD, the needle-like structures weakened 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dome-shaped structures. Meanwhile, compared to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absence of a magnetic field, the silicon content in the coating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the MFD was increased for all of the samples obtained using a vertical electrode system. However, in the case of an aclinic electrode system, the silicon content decreased. Furthermore, the cathode current efficiency was considerably diminished when a magnetic field was applied.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se phenomena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