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用冷冻丙酮处理过的苹果渣制粉装柱(简称酶柱),用于处理不同高级醇的混合体系。以正己醇降解率表示酶活,在正己醇水溶液体系中研究酶粉对高级醇的降解机制。研究表明,酶粉能有效降低混合体系中的正己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同时形成新物质正己醛,并提高了体系中乙酸丙酯和反-2己烯醛的含量。处理过的高级醇体系的香气变得柔和。初始酶柱对正己醇(浓度为3 g/L)的降低率可达90%以上,处理液体系增大至理液达到4BV时,酶柱对体系中正己醇降解率降至12%。以灭活后酶柱为对照,酶柱对正己醇的降解作用60%来自酶的催化作用,40%来自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利用折光率和RBF神经网络快速测定甘油发酵液中甘油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对于甘油发酵液残糖浓度为 0 .1 %~ 3 .7%的甘油测定范围为 0~ 1 1 % ,相对误差不超过 5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发酵甘油辅助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锦华  师俊玲 《食品科学》2010,31(9):177-181
目的:筛选能够有效降低正己醇含量的微生物菌种,了解自然界中正己醇降解菌的分布与多样性。方法:以正己醇生产厂废水排放口周围的土壤为分离源,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结果:获得了6 株对正己醇有显著降解作用的菌种,根据其在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初步分类鉴定为镰孢菌属、地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其中,地霉属的菌株最多(3 株),对正己醇的降解能力强,适用pH 值范围广。地霉属菌株S12 和S13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对3g/L 正己醇的降解率均达60% 以上。结论:自然界中的正己醇降解菌在种类、生态、降解能力、作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发酵液中L-精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百里酚的次溴酸钠溶液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结果百里酚分光光度法检测L-精氨酸的最佳条件为样品稀释液5.0 mL,依次加入0.03%百里酚溶液2.0 mL,0.7%次溴酸钠溶液1.0 mL,摇匀,30 s内加入40%尿素溶液1.0 mL,冰水浴中显色2 min,测定OD470nm.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0 μg/mL,摩尔吸光系数ε为6.8×103L/(mol·cm),回收率98.8%~101.2%,发酵液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0.23%~0.5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合用于发酵液中L-精氨酸含量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xj发酵液中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醚提取,采用Spheriorb C18柱(4.6 mm×150 mm,5 μm)为色谱柱,以乙睛∶0.1%乙酸水(冰乙酸调)=10∶90(V/V)为流动相,柱温30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l=277 nm。在该色谱条件下,5-HMF呈现较好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其含量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为0.999),保留时间2.436 min,回收率87.12%~90.78%,精密度实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0.71%。测得发酵液样品中5-HMF含量为0.125 7 mg/g。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对黑曲霉发酵液中5-HMF的含量测定作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气相色谱法测定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等有机酸含量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丁酸、乙酸等有机酸的方法。己酸菌发酵液经2M硫酸酸化至p H2后经高速冷冻离心,再经微孔滤膜过滤,利用Pure-WAX毛细管色谱柱、以2-乙基丁酸为内标、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色谱分析条件为:检测器温度260℃,汽化温度250~℃,柱温150~℃,分流比50∶1,采样时间10 min。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法测定己酸菌发酵液中的己酸、丁酸、乙酸等有机酸含量,RSD为2.22%~2.54%,加标回收率在96.83%~103.71%之间。该方法具有快速方便、定量准确等特点,适合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丁酸、乙酸等有机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采后正己醇处理对草莓果实活性氧代谢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0.05% 和0.1% 正己醇对“达赛莱克特”草莓果实进行处理,对果实在4℃贮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过氧化氢积累、VC 含量和呼吸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05% 和0.1% 正己醇处理可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显著地保持果实中较高的SOD、CAT 和APX 活性及较高的VC 含量,同时降低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H2O2 的积累,延缓了草莓果实的衰老进程。综合分析认为,0.05% 正己醇处理效果优于0.1% 正己醇处理。  相似文献   

8.
对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己酸的方法进行研究。样品经硫酸酸化后采用萃取剂萃取,上层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结果表明,乙酸乙酯为最佳萃取剂,发酵液样品最佳pH值为2。处理后样品直接进入白酒分析专用色谱柱(型号FFAP),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FID)检测,进样量0.6μL,以2-乙基正丁酸为内标定量。该方法加标回收效率98.19%~104.43%,相对标准偏差2.19%~3.51%,精密度3.46%,该方法精确度高、准确、可靠,可用于发酵液中己酸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利用豆清发酵液作为豆腐凝固剂进行点浆生产豆腐。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豆清发酵液总酸含量,豆清发酵液添加量和点浆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感官评分和弹性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试验设计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豆清发酵液点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豆清发酵液总酸含量5.3g/kg,豆清发酵液添加量29%,点浆温度76℃,在该条件下得到的豆腐感官评分为(76.20±0.36)分,豆腐弹性为0.95±0.01。  相似文献   

10.
用层析硅胶G板进行薄层色谱分离发酵液中L-亮氨酸与L-缬氨酸,经茚三酮显色得到完整的L-亮氨酸色斑;用CS-9301薄层扫描仪测定L-亮氨酸色斑峰面积;根据公式C=(Y-97.286)×n/(2559.5×V)计算发酵液L-亮氨酸浓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7.3%,重现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045%,说明本方法的准确性和重现性良好,能满足大批量测定发酵液中L-亮氨酸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木糖发酵液中乙醇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牟建楼  王颉  陈志周  田益玲 《酿酒》2005,32(1):77-78
介绍了利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木糖发酵液中乙醇含量 ,其变异系数小于 2 %。该方法方便易行 ,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衍生试剂浓度、衍生时间、衍生温度、检测波长、流动相比例与柱温条件的选择,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灵敏检测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方法。以邻苯二甲醛为衍生化试剂,衍生时间5 min,衍生温度为室温,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28 nm,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结晶乙酸钠溶液(21∶79,V/V),柱温30℃,流速0.8 m L/min。结果表明,在γ-氨基丁酸含量0.05μg/m L~0.5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4),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87%~105.58%,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5%~3.74%(n=5),检出限为0.02μg/m L。采用该方法检测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其含量范围在0.157~0.369 mg/m L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以黄水澄清液、酒尾、尾水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生物酶制剂和控制发酵条件得到己酸乙酯含量较高的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试验,研究不同黄水澄清液、酒尾和尾水配比对生物发酵液己酸乙酯生成量的影响,建立了配比与生物发酵液中己酸乙酯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探讨了配方中各原料的互作效应,获得了浓香型白酒生物发酵液的最佳配方为:黄水澄清液26.20%、酒尾36.34%、尾水37.46%。在此最佳条件下,生物发酵液己酸乙酯含量达16.32 g/L,总酸含量为152.30 mg/100 mL,总酯(以己酸乙酯计)含量为17.66 g/L。所得生物发酵液风味成分种类丰富,黄色清亮,具有典型的发酵液复合香味。  相似文献   

14.
枯草芽孢杆菌可发酵代谢产生乙偶姻和2,3-丁二醇(两者可逆转化),本研究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发酵液中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方法。对比了不同色谱柱和流动相配比对乙偶姻和2,3-丁二醇含量的测定结果,进一步检测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乙偶姻和2,3-丁二醇含量。结果表明:采用Bio-Rad Aminex HPX-87H Column分析;流动相:0.005 mol/L的硫酸溶液;流速:0.5 mL/min;柱温:28℃;示差检测器,在30 min内完成样品检测,乙偶姻和2,3-丁二醇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8,精密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76%和1.74%,稳定性标准偏差分别为1.2%和1.6%,回收率为98.93%~102.10%,相对标准偏差≤ 2%。此方法简单准确,检测目标物浓度为50 g/L,检测结果重现性好,发酵液中乙偶姻和2,3-丁二醇含量呈负相关,乙偶姻的含量随着2,3-丁二醇的增加而降低,该方法适合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发酵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以风柜斗草(Sarcopyramis nepalensis)为原料,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制备风柜斗草发酵液。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风柜斗草发酵工艺;测定最佳工艺发酵所得发酵液总黄酮、总酚、多糖含量,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结果表明,风柜斗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0.5%、发酵时间14 h、发酵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7.28 mg/m L,总酚含量为3.54 mg/m L,多糖含量为4.78 mg/m L;该发酵液总抗氧化能力为(71.32±0.64)μmol/m L,3倍稀释液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44.93±1.92)%,4倍稀释液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4.46±2.35)%,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9.71±0.33)%;发酵液加入量达50%时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8.74±1.29)%,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裂褶菌发酵液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缺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对裂褶菌发酵液的抗缺氧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裂褶菌发酵液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效果(p<0.01)。对其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裂褶菌发酵液中总糖含量为13.3%,其主要成分葡萄糖的含量为10.08%,其次为麦芽糖以及微量的果糖与乳糖。总酸含量为1.38%,其主要成分乳酸的含量为0.96%,其次为酒石酸以及微量的柠檬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成分。蛋白质含量为2.98%;发酵液中14种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20.7mg/100ml;总氨基酸含量为641.0mg/100ml,蛋白水解液中含16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裂褶菌发酵液中还含有酚性物和微量油脂等化学物质,不含皂甙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发酵液用乙醇进行提取,其乙醇提取物和乙醇不溶物均具有抗缺氧功能(p<0.01),而乙醇提取物的抗缺氧效果明显高于原发酵液(p<0.05)。初步判断,裂褶菌发酵液中的抗缺氧有效成分为一类具有一定极性的醇溶性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7.
在重铬酸钾比色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测定发酵液中乙醇含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回收率为98.58%~102.1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2%(n=6);测定了5种样品中的乙醇含量,该方法与生物传感器法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HPLC-ELSD检测发酵液中L-天冬氨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刚  蔡恒  万红贵  王涛  贾伟 《食品科技》2008,33(6):192-19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定量测定发酵液中L-天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表明,L-天冬氨酸浓度在0.8000~3.200 g/L时,其峰面积(Y)与相应的浓度(X)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8466X-0.138,相关系数R2为0.9995.L-天冬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70%~101.3%.相对标准偏差为0.5601%~2.085%.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好、稳定性高,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发酵液中L-天冬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该试验以酵母菌和乳酸菌为混合菌种,以黄精发酵液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黄精发酵液制备工艺条件,比较了黄精发酵液与黄精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差异,并分析了多糖、多酚和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精发酵液制备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41 ℃,混合菌种接种量2.1%,乳酸菌∶酵母菌比例2∶1,料液比1∶46(g∶mL)。在此优化条件下,黄精发酵液的羟基、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7.83%、91.40%和91.44%。黄精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高于黄精水提液,且黄精发酵液多糖、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高于黄精水提液(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BTS+自由基清除率与多糖和多酚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多糖、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0.
选取5种自行分离鉴定的乳酸菌分别对新鲜橘皮进行发酵,利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测定橘皮发酵液中9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川陈皮素、桔红素、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芹菜素和异鼠李素),并比较发酵液中总黄酮含量,择取总黄酮含量最高的1株作为发酵工艺优化中的发酵菌种。同时将碳源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及皮水比作为自变量,总黄酮含量作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的方法,探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发酵液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类干酪乳杆菌(5A-1-1)发酵得到的橘皮发酵液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结果为:碳源添加量为3.25%、接种量2.97%、发酵时间2 d,皮水比1∶4(质量比),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0.208 667±0.008)mg/g与预测相近,说明该响应面优化所得的最佳发酵条件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