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时域下初始状态转换为激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信号与系统教科书中一般认为,复变换域中利用单边z变换或单边拉氏变换可以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而时域中的卷积运算只能求零状态响应。这是不全面的。本文通过在时域下将系统初始状态转换为激励信号,从而使得利用卷积运算不仅能够计算零状态响应而且可以求解完全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它使得时域分析更全面,丰富了时域分析的内容。也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时域分析的核心是卷积运算。  相似文献   

2.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是信号与系统分析中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用来求解系统在任意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因此掌握其求解方法至关重要。文章结合实例讨论了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的原理和求解各种响应的方法。并通过程序直观反映了极点位置与冲激响应波形之间的关系,这对进一步深入开展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计算经验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离散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的时域分析通常应用时域经典方法或卷积和方法.通常定义因果激励与系统脉冲响应的卷积和是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本文针对全激励序列输入时,给出求解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零输入响应的卷积和方法,并证明与等效激励法等价.同时,给出例题介绍提出的卷积和方法如何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中,经典教材采用等效电路法或冲激匹配法来求解初始状态的跳变.对于从输入因果分量和0+状态计算系统响应的问题,经典教材采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响应.不同于它们,本文使用与初始条件等效激励的概念,计算从0-到0+的状态跳变,并使用等效激励通过系统对应的规范化系统的等效激励法,由输入因果分量和0+状态计算系统响应.本文的方法具有计算过程简单规范、物理概念清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现用《信号与系统》教材中,有关离散时间系统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其求解方法一般均先分别解出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而后合成全响应,很少涉及经典求解方法及如何正确地选取边界条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离散时间系统在不同激励情况下的讨论,提出了经典求解法边界条件的确定准则和优化方法,以澄清学生在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并作为现用教材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零输入响应初始条件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典“信号与系统”教科书中,在时域部分为了强调零输入响应是由换路前0-瞬间系统储能产生的,大都将初始条件给定为y(k)(0-),并表明因为激励为零时,系统的状态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有y(k)(0-)=y(k)(0+)。因此可用y(k)(0-)直接求解零输入响应。在不涉及具体电路问题时,上述方法简洁明了。本文举例说明在激励为零时,求解具体电路零输入响应时,会有y(k)(0-)≠y(k)(0+),从而导致双解情况的出现。为此笔者建议将y(k)(0-)改为y(k)(0+),既可使求解具有物理意义或工程背景问题与一般数学问题一致,又有利于学生掌握零输入响应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7.
单位冲激响应是信号与系统分析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可以用来求解系统在任意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而且还可以描述系统本身的特性,因此掌握其求解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讨论了在时域求解单位冲激响应的三种方法:等效初始条件法、奇异函数匹配法和线性分析法。文中首先论述了每种方法的求解原理,然后通过实例说明具体的求解过程,最后给出了这三种方法之间的比较,这对本课程教师讲解单位冲激响应的求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连续时间LTI系统零输入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求解是系统分析中的基本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多数信号与系统教材中系统零输入响应分析的某些不足。提出若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含有输入激励x(t)的导数或高阶导数,则其零输入响应不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y(k)(0-)有关,还与x(k)(0-)有关。因此,在建立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应给出t〈0时的激励信号或x(k)(0-)。在计算零输入响应时,应综合考虑y(k)(0-)和x(k)(0-)。  相似文献   

9.
卷积是信号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线性时不变系统时域分析的重要工具。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可通过系统激励与冲激响应或脉冲响应的卷积或卷积和计算得到。针对连续和离散时间信号,总结了已有的各类卷积及卷积和的计算方法,对各类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应用条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零状态响应是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将通过对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求解连续LTI系统零状态响应的分析,着重讨论卷积法在(复)频域分析中的应用及优越性。首先概述每种方法的基本求解原理,然后通过实例说明具体求解中的优点、不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每种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