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获得长效阻燃、高强、耐磨且服用性能好的织物,将芳纶1414、阻燃粘胶与阻燃锦纶3种本质阻燃纤维混纺织造,探讨了混纺比、纱线捻度、织物组织结构和黏合剂种类对纱线及其织物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纶1414/阻燃粘胶/阻燃锦纶(30/45/25)混纺纱线同时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阻燃锦纶的加入使三元混纺纱线断裂强度相比芳纶/阻燃粘胶二元混纺纱线提升56%,耐磨次数提升58%,其纱线的力学性能随着捻度增加先增强后降低,峰值捻度为680 捻/m;织物采用斜纹组织结构时,其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优于平纹和缎纹组织;采用非离子型丙烯酸酯共聚物G-BD作为印花浆料黏合剂,可使得到的高强耐磨阻燃织物水洗20次后变色牢度级数仍保持在2级以上。  相似文献   

2.
研究芳纶阻燃粘胶玻璃纤维包芯纱织物的耐热性能。测试了芳纶阻燃粘胶玻璃纤维包芯纱阻燃织物在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热质量损失率、织物力学性能及表观特征。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加,该织物热质量损失率增加,力学性能下降不显著,尺寸稳定性和保形性较好。认为:该织物可在250℃环境中短时间使用,可在200℃以下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多元羧酸交联剂的强酸性对阻燃粘胶织物的强力损伤,以多氨基磷酸酯化聚乙烯亚胺(BPEI-DP)为阻燃剂,在1,2,3,4-丁烷四羧酸(BTCA)的交联作用下得到阻燃粘胶织物,研究了其表面化学组成、阻燃性能、热降解稳定性能和热释放行为,分析了BPEI-DP/BTCA体系对粘胶织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粘胶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提升至28.9%,垂直燃烧测试中阻燃织物离火自熄,无续燃和阴燃现象,损毁长度为9.9 cm;相比于纯粘胶织物,阻燃粘胶织物的成炭性显著提升,热释放明显降低,最大热释放速率下降了34%;其耐水洗性能与N-羟甲基-3-(二甲氧基膦酰基)丙酰胺阻燃粘胶织物相当,20次标准水洗后LOI值从28.9%下降至24.9%;该阻燃体系有效保留了粘胶织物的断裂强力,保留率可达70%左右,为高品质阻燃纺织品的设计制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预氧化纤维阻燃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德国SGL CARBON GROUP公司生产的320 K预氧化纤维长丝,合理制定牵切、并条、粗纱、细纱工艺,纺制预氧化纤维的纱线,并织成了相应织物.测试了产品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及保暖性能.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可以在传统的环锭纺纱机上纺制预氧化纤维纱,其产品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5.
阻燃粘胶/阻燃腈纶纺织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阻燃粘胶/阻燃腈纶纺织产品开发与研究的方向,设计并生产了典型混纺比的纱线及不同组织规格的阻燃织物.织物集阻燃性、功能性、舒适性及价格优势于一体,经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符合GBl7591-1998阻燃机织物B1级阻燃性能指标要求.同时,通过不同阻燃纤维混比、不同组织规格织物的检验数据对比,表明阻燃织物中阻燃粘胶混比从30%到70%,而对应的阻燃腈纶混比从70%到30%变化以及织物组织规格变化对其阻燃性能的影响均极小,说明该系列产品阻燃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阻燃和抗菌复合功能的纺织品,合成了一种梳状硅-磷-氮协效阻燃抗菌整理剂,并对棉/粘胶混纺织物进行功能整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棉/粘胶混纺织物的整理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整理工艺:阻燃抗菌整理剂质量浓度为500 g/L,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质量浓度为150 g/L,在50 ℃浸渍40 min后二浸二轧,70 ℃预烘5 min,130 ℃焙烘150 s。借助红外光谱仪、垂直法阻燃性能测试仪、数显氧指数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织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棉/粘胶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可稳定保持在28%以上,阴燃时间、续燃时间均为0 s,织物燃烧后表面富集Si、P、N元素的致密的炭层,在800 ℃时的残炭量为40.16%;整理后棉/粘胶混纺织物与未整理织物相比,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05%和95.52%,该织物具有较好的阻燃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7.
预氧化纤维具有极佳的阻燃性能,腈氯纶纤维具有优良的服用性,二者可用于阻燃服装面料的开发。文章采用赛络纺将预氧化纤维与腈氯纶纤维以三种不同比例进行混纺,研究了混纺比对织物的阻燃性以及服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含量越高,织物阻燃性越好,但其拉伸性能和耐磨性越差。结合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方可达到合理的织物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广西轻工业》2016,(10):92-93
研究阻燃剂FR-C对粘胶织物的阻燃整理工艺,分析浓度、温度等因素对粘胶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阻燃整理对粘胶织物的透湿性和折皱弹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阻燃剂浓度为170g/L,烘焙温度为180℃,烘焙时间3min的情况下,对粘胶织物的阻燃效果最好,但同时透湿性和折皱弹性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阐述中国纤维/织物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概况。制备阻燃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以及阻燃纤维与阻燃整理方法相结合是获得阻燃纤维/织物的三种途径。介绍粘胶、聚酯、聚酰胺、聚丙烯和聚丙烯腈等纤维以及几种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织物阻燃技术的进展,指出开发无卤低烟低毒的新型阻燃体系、实现绿色阻燃整理和提高阻燃纺织品的综合性能是今后纤维/织物阻燃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芳纶紫外光稳定性差易发生光降解老化的问题,制备外包阻燃腈纶、芳纶为芯纱的包芯纱,用来阻断紫外线对芳纶的直接照射。设计芳纶/芳纶、阻燃腈纶/芳纶、腈氯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莫代尔/芳纶5种包芯纱,并以包芯纱为纬纱,芳纶为经纱织造织物,测试织物的紫外光老化性、舒适性及阻燃性。结果表明:与纯芳纶织物相比,阻燃腈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莫代尔/芳纶3种织物的紫外线防护系数分别提高25.8%、18.7%、20.8%,断裂强力分别下降23.1%、37.9%、27.0%,续燃时间分别延长0.9、0.2、0.2 s,阴燃时间分别延长0.3、0.4、0.7 s;老化前后纯芳纶、阻燃腈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阻燃腈纶/阻燃莫代尔/芳纶4种织物断裂强力分别下降43.6%、5.9%、8.3%、9.1%;阻燃腈纶/芳纶织物的舒适性能下降,但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织物的舒适性有所提高;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包芯纱的综合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紫外光稳定性、舒适性及阻燃性。  相似文献   

11.
季涛  李杰  高强  余进  刘其霞 《纺织学报》2012,33(4):49-54
将普通粘胶纤维织物,选择合适的阻燃剂和浸渍工艺进行浸渍,在一定温度场中进行炭化处理,制得具有优良阻燃性能和一定力学性能的防火织物。考察了处理工艺中温度?时间?张力三个因素对防火织物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优化方案,使所得的粘胶防火织物综合性能最好?结果证明采用有机硅复合催化剂,当处理工艺为温度240 ℃、时间42 min、张力3.92 N时,制得的织物性能最佳 。  相似文献   

12.
芳砜纶阻燃纱线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芳砜纶纤维分别与高强涤纶纤维、阻燃粘胶纤维按照不同比例混纺,测试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外观质量和阻燃性。结果表明:芳砜纶/高强涤纶混纺纱中芳砜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92.3%。随着高强涤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不匀率及毛羽指数减少,阻燃性能下降且出现熔融现象。芳砜纶/阻燃粘胶混纺纱中阻燃粘胶强力的临界混纺比为73.8%。随着阻燃粘胶比例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降低,条干和毛羽有所改善,阻燃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纳米银PP抗菌纺粘布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纳米银抗菌添加剂改性的PP纺粘布的生产工艺过程,对其抗菌性、耐洗涤牢度、力学和光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同规格的常规PP纺粘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纳米银抗菌添加剂在PP大分子中分散均匀,改性后的产品不但抗菌性能优良,而且对纺粘布的力学性能和色泽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可用于苛刻环境下的工业用织物,以自制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长丝为原料,通过加捻、合股工艺制备出织造所需的ETFE 纱线,利用半自动织机成功将其织成平纹织物,所得织物幅宽为(300±2)mm,厚度为0.397mm。利用万能拉伸机、织物透气量仪、平板式保温仪和织物耐磨仪等对纱线及其织物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ETFE 织物透气率为562.0mm/s,保温率为6.77%;ETFE 织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经向抗拉强度约为29.8MPa,纬向强度为19.7MPa,低于经向;热定型处理后,ETFE 织物的热收缩率明显改善,150 ℃以下无明显收缩,在200 ℃仅为6%;在经过90 ℃的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断裂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表现出良好的耐酸碱腐蚀性,有望用作苛刻环境下的工业用布。  相似文献   

15.
以水性聚丙烯酸酯发泡胶(PA)、阻燃剂FRC-1、增稠剂、蜡乳液为主要原料合成泡沫阻燃胶,使用该泡沫阻燃胶整理棉织物.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阻燃效果达GB B1级,同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透气透湿性且手感柔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涂层法制备高经密机织物增强体PVC膜结构柔性复合材料,以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涂层前后拉伸性能变化的原因,同时研究了涂层工艺(焙烘温度、涂层厚度、增塑剂份数)对PVC膜材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厚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明显,增加增塑剂份数可导致膜材的力学性能下降;综合考虑各涂层因素对膜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焙烘温度160℃、涂层厚度0.685 mm、增塑剂份数50份时,可获得力学性能较佳的膜结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针织内衣织物接触冷暖感与织物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关系,采用KES-F7精密瞬间热物性测试仪测试14种针织内衣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从织物密度、织物厚度等结构参数以及织物相关力学性能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织物结构越紧密,织物中静止空气含量越低,皮肤与织物接触冷感强烈;织物表面越光滑,皮肤与织物接触面积越大,接触冷感强烈;织物厚度越大,皮肤与织物接触暖感强烈。织物的结构参数影响织物中静止空气含量,从而对织物接触冷暖感产生影响。由织物最大瞬态热流量与织物力学性能参数相关性分析可知,减小织物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提高织物的蓬松性,有利于增强织物的接触暖感。  相似文献   

18.
为预测织物拉伸性能,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织物拉伸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实测织物几何结构参数的基础上,借助纺织建模软件Texgen建立了织物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织物拉伸环境,设置材料属性、相互作用和边界条件,得到织物拉伸变形后应力分布云图以及拉伸时应力—应变曲线图等数值模拟结果;最后通过织物拉伸强力测试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模拟所得应力—应变曲线和实验所得拉力—伸长曲线上升趋势大致相同;模拟所得最大拉伸应力与实验所得拉伸应力平均误差为3.03%,证明了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粘胶织物拉伸力学性能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纺织品组织结构对织物的外观和应用性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织物的最终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材料及其物理特性。因此,织物的结构参数直接决定了织物的性能。研究了不同组织结构对织物力学性能(包括拉伸性能、撕裂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主要探讨了平纹、斜纹和方平组织对织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可穿戴织物的电加热性能以及水洗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简单安全可大规模产业化的无转移液相浸涂沉积法在涤纶针织物上沉积并原位还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涂层织物加热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RGO涂层涤纶织物进行表观形态与化学结构分析,同时研究了RGO涂层涤纶织物的导电、力学、电加热性能。结果表明:RGO涂层涤纶织物的电导率为430.9 mS/cm,在10 V电压下可达到65.58 ℃的稳定温度,最大升温速率为3.41 ℃/s;经过2次水洗循环后,在10 V的电压下,RGO涂层涤纶织物可达到43 ℃。本文研究表明,RGO涂层涤纶织物具有优异的电热性能,在医用电热、运动康复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