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筛选出的最佳溶剂为正丁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甾醇酯化率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以及酶添加量进行了参数优选.结果显示,醇油摩尔比及酶添加量对酯化率影响不显著,反应时间对酯化率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极显著.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55℃,醇油摩尔比1:1,酶添加量8%,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酶促催化制备,并以气相色谱及红外光谱法对纯化后产物进行了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2.
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及其血脂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甾醇与共轭亚油酸甲酯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脂,反应产率达94%,该法适合工业化生产。首次研究了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对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实验表明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具有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Novozym 435酶法合成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酶法合成植物甾醇-共轭亚油酸酯的影响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0mg/mL,正己烷添加量6mL,酸醇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50~C及反应时间96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为40.5%.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亚油酸植物甾醇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离子液体在亚油酸植物甾醇酯合成中的应用.从[ Bmim] BF4、[Bmim] CF3SO3ChCl·2SnCl2、ChCl·2ZnCl2、ChCl·2.5SnCl2和ChCl·2FeCl3中筛选ChCl·2SnCl2为实验的催化剂,并用吡啶探针法测定了各种离子液体的酸性.通过对酯化率和反应氧化程度的考察,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离子液体用量为植物甾醇质量的8%,酸醇摩尔比2∶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h,经3次平行实验测得平均酯化率为89.73%.合成反应后,离子液体与酯化产物成两相,而且离子液体ChCl·2SnCl2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有较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无纺布为固定化载体,以Candida rugosa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植物甾醇与油酸酯化反应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油酸与植物甾醇摩尔比)、正己烷用量和酶用量对植物甾醇酯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经响应面实验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植物甾醇油酸酯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8 h,底物摩尔比2∶1,正己烷用量1 mL,酶用量62.06 U/mg。在最佳条件下,植物甾醇酯化率可达98.36%。  相似文献   

6.
植物甾醇油酸酯产品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植物甾醇与油酸直接酯化合成植物甾醇油酸酯的工艺.反应最优工艺条件为: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2%(植物甾醇摩尔数),油酸与甾醇的摩尔比为1.3:1,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8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酯化率为84.3%.产品经精制后纯度可达到90.2%.  相似文献   

7.
植物甾醇脂肪酸酯可以通过脂肪酸和植甾醇在酸和碱的催化下直接酯化合成.为提高酯化率,采用胶束催化剂合成脂肪酸植物甾醇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胶束催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铜为合成植物甾醇脂肪酸酯的良好高效催化剂,并可回收利用.在酸醇摩尔比1.2∶1,十二烷基硫酸铜用量为植物甾醇摩尔百分比为1%,反应温度110℃,无溶剂反应4h的最佳条件下,植物甾醇的酯化率为80.7%~86.4%.  相似文献   

8.
无溶剂系统微波法合成甾醇油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条件下,以石墨为反应加热介质,反应物油酸为溶剂,硫酸氢钠作为催化剂,植物甾醇与油酸直接酯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筛选出微波条件下最佳反应条件为:n(油酸):n(甾醇)为4:1,催化剂用量2%,反应温度145 ℃,反应时间20 min,最佳条件下酯化率达77.42%.重结晶后产品纯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榈酸植物甾醇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分别采用PPL、RMIM和Novo435脂肪酶,催化植物甾醇与棕榈酸合成脂溶性良好的植物甾醇酯.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酶法酯化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在15 mL正已烷溶剂(分子筛脱水)体系下,反应温度55℃,Novo435脂肪酶添加量15%,植物甾醇0.27 g,底物摩尔比(棕榈酸与甾醇摩尔比)4∶1,反应时间72 h,该条件下酯化率可达36.9%.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植物甾醇与脂肪酸直接酯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绿色化学合成工艺.试验筛选得到了安全、绿色、高效的催化剂ZnO.脂肪酸选择性试验表明ZnO对大多脂肪酸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但优先作用亚油酸,而对硬脂酸活性不高.较优的工艺条件为:ZnO用量为0.5%,油酸与甾醇的摩尔比为2:1.反应温度170℃,氮气保护,反应时间8 h,此条件下反应酯化率为95.2%,反式脂肪酸的生成也得到了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倩  刘佩  李海霞  阮晖  何国庆 《食品工业科技》2011,(11):468-471,474
相比于共轭亚油酸(CLA)的化学合成,微生物合成CLA与化学法具有培养灵活、对设备要求低、产物分离简单等优势。主要讨论了微生物合成CLA的研究进展,亚油酸(LA)能被微生物转化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合成CLA的机理。CLA的合成机理从微生物在动物瘤胃内混合发酵代谢LA和单一微生物在体外合成CLA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酶法合成高含量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AB-8大孔弱极性树脂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210U/g。用此固定化酶催化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大豆油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大豆油,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CLA乙酯):n(大豆油))1:0.33,酶加量21U/g,反应温度60℃。放大反应体系,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含量可达37%。  相似文献   

13.
在无溶剂体系中采用脂肪酶AY 30催化共轭亚油酸(CLA)和L-薄荷醇反应,合成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研究了酶用量、水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和产物共轭亚油酸薄荷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酯化率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48h;产物中c9t,11-CLA含量最高时的反应条件为酶用量2%,水用量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c9,t11-CLA含量可达86.32%。  相似文献   

14.
一株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LT2-6)发酵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研究。微氧环境有利于CLA的生成;温度为37℃、初始pH为7.0、底物LA浓度为0.075%时,菌体生长及CLA生成量较高。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接种后8h,CLA开始生成;发酵24h时,CLA生成量达到最高(0.29g/L),LA转化率为387%。生成的CLA产物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cis11-CLA。  相似文献   

15.
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与其浓度存在着量效关系;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清除能力低于VC;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H和DPPH.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均高于VC。在精氨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协同作用下,精氨酸-共轭亚油酸的抗氧化活性得到增强。因此,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6.
对16株乳酸菌产亚油酸异构酶(linoleate isomerase)的能力进行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的共轭亚油酸(CLA),筛选出产亚油酸异构酶的乳酸菌,PCR扩增筛选出菌株的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16株乳酸菌中有9株菌可将亚油酸(LA)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气相检测6株乳酸菌的发酵液中存在cis-9,trans-11 CLA和trans-10,cis-12 CLA两种同分异构体(各占CLA总产量的50%);成功扩增出鼠李糖乳杆菌与亚油酸异构酶密切相关的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MCR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7.
植物乳杆菌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由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 2 9)分离纯化得到亚油酸异构酶,分子量为4 3ku。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37℃、pH 6 0时酶活性较高;Co2 + 、Fe2 + 可提高酶的活性,Cu2 + 、Zn2 + 则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该酶作用于亚油酸的Km=2 5 3×10 -5mol/L ,Vmax=2 5 7×10 -8mol/ (min·mg)。  相似文献   

18.
Forty Holstein dairy cow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noleic or linolenic-rich oils to enhance C18:2cis-9, trans-11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and C18:1trans-11 (vaccenic acid; VA) in milk.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 complete randomized design for 9 wk with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the last 6 wk. Cows were fed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59% forage (control) or a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either 4% soybean oil (SO), 4% flaxseed oil (FO), or 2% soybean oil plus 2% flaxseed oil (SFO) on a dry matter basis. Total fatty acids in the diet were 3.27, 7.47, 7.61, and 7.50 g/100 g in control, SO, FO, and SFO diets, respectively. Feed intake, energy-corrected milk (ECM) yield, and ECM produced/kg of feed intake were similar among treatments. The proportions of VA were increased by 318, 105, and 206% in milk fat from cows in the SO, FO, and SFO groups compared with cows in the control group. Similar increases in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273, 150, and 183% in SO, FO, and SFO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Under similar feeding conditions, oils rich in linoleic acid (soybean oil) wer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in milk fat than oils containing linolenic acid (flaxseed oil) in dairy cows fed high-forage diets (59% forage). The effects of mixing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50:50) on enhancing VA and C18:2cis-9, trans-11 CLA were additive, but not greater than when fed separate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y fatty acids (VA and CLA) by feeding soybean or flaxseed oil would result in milk with higher nutritive and therapeutic value.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紫外分光光度法、GC、Ag~+-HPLC和GC-MS四种分析方法对植物乳杆菌ZS2058生物转化亚油酸(LA)产生的共轭亚油酸(CLA)检测时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这4种分析方法在对CLA进行检测时各有特色,应用范围也有不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成本最低,操作最快速,但检测结果为转化产物中各种CLA异构体的总和,而GC、Ag~+-HPLC和GC-MS能将产物中的各类CLA异构体分开,可对复杂的生物转化产物进行分析。其中,GC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检测到转化底物LA,Ag~+-HPLC可将转化产物中c9,t11-CLA和t8,c10- CLA很好的分离,而GC-MS可以将各种异构体与其它副产物明确区分开来。总之,在检测生物转化法产生的CLA时,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并需将这几种方法灵活的结合起来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1.1854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和诱导处理,获得1株共轭亚油酸(CLA)高产菌株,通过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该菌株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优化条件为:培养温度37℃、pH值4.5~5.5、LA浓度0.1%、接种量5%~7%、培养时间24h,此时CLA产率达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