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突发溴氰菊酯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氰菊酯是净水厂原水突发水质污染的高风险物质之一。通过中试研究了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仅靠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应对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向原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与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联用可有效去除水中溴氰菊酯,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炭液混合和混凝澄清阶段是溴氰菊酯去除的主要阶段,去除率为42%~98%;炭砂滤柱通过吸附截留水中载有溴氰菊酯的微小絮体颗粒,实现进一步去除水中溴氰菊酯的目的;颗粒炭滤柱作为安全余量,是水质安全保障的最后关口。基于中试结果,给出了应对原水突发溴氰菊酯污染时PAC对溴氰菊酯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粉末活性炭去除原水中阿特拉津突发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试装置研究了水源水阿特拉津突发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阿特拉津,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可有效去除阿特拉津,确保出水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PAC投量为50 mg/L时,可使初始浓度为200 μg/L的阿特拉津降低到2 μg/L以下;KMnO4与PAC联用的去除效果比单独使用PAC略有改善但并不显著,预氯化则会降低PAC对阿特拉津和UV254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粉末活性炭技术处理水中臭味物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质恶化,原水臭味问题成为我国给水厂迫切关注的水质问题.经过对B市地表水水源突发臭味问题进行分析,确定2-MIB为水体主要致臭物质.通过臭氧、高锰酸钾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对水中2-MIB的去除试验,发现粉末活性炭对其处理效果最佳.原水投加粉末活性炭与现有水厂常规处理 活性炭工艺构成解决臭味问题的双重技术保障.通过实验室吸附试验和中试确定了粉末活性炭投加点位置和投加量等技术参数.在加强滤池反冲洗及部分回流水排放的条件下,原水2-MIB浓度达到100 ng/L时,投加15 mg/L粉末活性炭、20 mg/L聚氯化铝时,可将出厂水2-MIB控制在10 ng/L以下.  相似文献   

4.
针对A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处理东太湖微污染原水,研究该工艺对常规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以及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控制情况,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对CODM n、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13.40% ~19.86%、27.27% ~56.25% 和13.41% ~27.82%.根据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臭氧活性炭工艺对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有进一步的去除作用,总去除率为33.11%.臭氧活性炭工艺对THMs生成势的去除率达26.94%,但其对N-DBPs和HKs生成势的去除率仅有5.13%.  相似文献   

5.
针对受毒死蜱污染的水源水,通过小试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混凝联用工艺对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对毒死蜱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当原水中毒死蜱浓度较高时,混凝后毒死蜱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30 μg/L的限值,因此为使出水达标还需增加PAC吸附处理措施;针对原水中不同初始浓度的毒死蜱(超标5~50倍),调节PAC投量(10~60mg/L),吸附30 min后,再投加30mg/L聚氯化铝,经PAC-混凝联用工艺处理后出水中毒死蜱浓度小于30 μ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PAC-混凝联用工艺可以作为水源水突发毒死蜱污染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净水药剂或材料与传统工艺的强化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试验表明:三种强化组合工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传统工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其中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的去除效果最佳;传统工艺出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和致突变物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安全性;颗粒活性炭及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均能明显减少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致突变活性;高锰酸钾组合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其出水的致突活性明显高于传统工艺出水.因此,对于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及其致突变活性的控制,颗粒活性炭与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东某沿海地区周期性咸潮入侵引起的原水中有机物、氨氮和溴离子浓度升高的问题,以处理后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为目标,在实际水厂内开展试验研究,分析原水水质特性,研究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不同水质时期原水的效果,优化工艺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原水分为常规、咸潮轻度污染、咸潮重度污染三...  相似文献   

8.
中试研究表明,常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可以将含油约为10mg/L的原水处理达标,并且除油率不受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油污染浓度为7.2~18mg/L的原水经混凝沉淀去除的效率基本相同。20mg/L的油污染仅通过常规处理无法达标,需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的强化混凝或颗粒活性炭(GAC)的强化过滤,即投加40mg/L的PAC,或在过滤阶段铺40cmGAC层的炭砂滤柱。KMnO4和Cl2的预氧化对除油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陈行水库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CODMn、UV254、浊度、氨氮等去除效果,评价投加粉末活性炭后超滤膜跨膜压差(TM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超滤膜出水CODMn均值为1.10 mg/L,平均去除率为48.7%,UV254均值为0.016 cm-1,平均去除率为76.2%;组合工艺对水中氨氮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总铁、总锰去除效果显著,出水浊度保持在0.031 NTU以下.粉末活性炭投加于沉淀池之前,对于改善出水水质、减轻膜污染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北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中试考察了超滤膜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处理工艺、投加二氧化氯及活性炭吸附工艺构建的6种超滤膜组合工艺,研究其对水中浊度、COD_(Mn)、TOC的去除效果以及超滤膜跨膜压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二氧化氯+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北江原水,可提高该流域净水厂供水水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该组合工艺可在控制膜污染进程前提下,使出水浊度达到0.02~0.03 NTU,TOC小于1mg/L。当原水COD_(Mn)在1.49~2.61 mg/L时,此种超滤膜组合工艺对COD_(Mn)去除率仅为46.86%。碱/氯复合洗液适用于去除北江原水对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造成的膜污染。  相似文献   

11.
石灰软化法处理地下水源水硬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灰软化法处理某地下水源水硬度,结果表明,当石灰投加量为220mg/L,pH为8.7~8.9时,可使原水硬度和碱度分别由300mg/L和250mg/L降至115mg/L和80mg/L以下,去除率分别为61.7%和68%,沉淀和过滤对硬度去除效果影响不大;投加石灰后出水浊度明显升高,投加PAC(聚氯化铝)40mg/L,并与常规工艺联用,可使出水浊度稳定降低至0.15~0.65NTU;试验证明"石灰+PAC+常规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硬度和浊度,出水煮沸后不再生成沉淀和悬浮物,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用户使用要求,石灰软化法药耗成本估算为0.246元/m3。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处理条件下,对西南岷江地区突发性非多砂高浊水进行了原水特性的分析及絮凝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级絮凝、分级沉淀工艺,先投加PAC,60~120s后投加PAM,对高浊度原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原水浊度为15000NTU时,投加200mg/LPAC、0.4~0.5mg/LPAM,静沉30min后,出水浊度为1.73~2.48NTU。  相似文献   

13.
摘要:在常规处理条件下,对西南岷江地区突发性非多砂高浊水进行了原水特性的分析及絮凝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级絮凝、分级沉淀工艺,先投加PAc,60~120s后投加PAM,对高浊度原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原水浊度为15000NTU时,投加200m∥LPAC、0.4-0.5mg/LPAM,静沉30min后,出水浊度为1.73-2.48NTU。  相似文献   

14.
吴维  赵新华  刘旭 《给水排水》2012,38(5):133-136
探讨了粉末活性炭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在对水体中30种常见抗生素污染调研的基础上,选取萘啶酸、土霉素、林可霉素3种代表性抗生素进一步分析所需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染物在1 mg/L时,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分别为115 mg/L(萘啶酸)、75 mg/L(土霉素)、25mg/L(林可霉素),去除率均在99%以上,并根据其他抗生素的吸附难易度,推导出在相同污染程度下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当原水中出现小于1 μg/L的持续性污染时,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应保持在1~35 mg/L,以保证稳定高效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pH对粉末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果受水的pH影响较大。降低水的pH,可显著提高粉末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对于黄浦江水,当pH为5.5,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40mg/L时,DOC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3.8%和36.2%。  相似文献   

16.
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湖流域某湖泊水源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特性,考察饮用水处理各工艺单元对有机物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原水以小分子量有机物为主,小于1k Dalton的有机物占36.1%;常规工艺对大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高,尤其对分子量在10k Dalton以上的有机物去除率达32.7%以上,但对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低,其中分子量小于1k Dalton的有机物反而增加了12.6%左右。超滤深度处理工艺中PES膜工艺对小分子量有机物,特别是分子量小于10kDalton的有机物去除率达76.4%,出水UV254值及SUVA值比砂滤出水分别下降了22.0%和11.2%;PVDF膜工艺对各分子量有机物均有较好的去除,但对大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小分子有机物,其出水UV254值及SUVA值比砂滤出水分别下降了28.8%和6.3%。  相似文献   

17.
松花江和北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张晓健 《给水排水》2006,32(6):6-12
总结了近期在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所采用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采用了投加粉末活性炭和粒状活性炭过滤来吸附水中的硝基苯,其中在水厂取水口处投加粉末活性炭,把安全屏障前移是应急处理的关键措施。在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中,紧急确定了弱碱性混凝处理的除镉技术,除镉处理的pH控制在9。经采用应急处理技术,在水源水中特征污染物超标数倍的情况下,水厂出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远远低于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限值,应急处理取得了成功。介绍了有关水污染事件的概况,总结了城市应急供水的应对措施和实施效果,并系统归纳了所用应急处理技术的要点,对全国城市供水应急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Two pilot-scale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microfiltration (PAC-MF) reactors were operated using river water pretreated by a biofilter. A high permeate flux (4 m/d) was maintained in two reactor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of PAC. High concentration (20 g/L) in the PAC adsorption zone demonstrated 60-80% of organic removal rates. Analysis on the PAC cake fouling demonstrated that attached metal ion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organic matter attached on PAC to the increase of PAC cake resistance. Effects of factors which may cause PAC cake fouling in PAC-MF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by batch experiments, further revealing that small particulates and metal ions in raw water impose prominent influence on the PAC cake layer formation. Fe (II) precipitates after being oxidized to Fe (III) during PAC adsorption and thus Fe(ll) colloids display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than other metal ions. At a high flux, PAC cake layer demonstrated a higher resistance with larger PAC due to association among colloids, metals and PAC particles, and easy migration of small particles in raw water into the void space in the PAC cake layer. Larger PAC possesses much more non-unifor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larger void space, making it easier for small colloids to migrate into the voids and for metal ions to associate with PAC particles by bridge effect, hence speeding up and intensifying the of PAC cake fouling on membrane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