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即食食品风险评估、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 年共采集上海市即食食品20类共10 521份食品样品,对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计数2种卫生指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并分析卫生指示菌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及关联性。结果 凉拌米面制品、沙拉、中式凉拌菜的指示菌污染水平较高,菌落总数均值分别为(5.13±1.43)lgCFU/g、(4.56±1.13)lgCFU/g、(4.26±1.75)lgCFU/g;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分别为(1.20±1.00)lgCFU/g、(1.47±1.41)lgCFU/g、(1.18±1.06)lgCFU/g。冷锅串串、沙拉、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7%、3.36%、2.71%、2.69%;副溶血性弧菌仅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65%)、中式凉拌菜(2.58%)、熟肉制品(0.42%)中检出;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7.51%)显著高于寿司(0.53%)(P<0.05)。菌落总数均值与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菌落总数均值与致病菌样品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上海市生食食物、凉拌、夹心等最后一步加工工艺非加热的即食食品,卫生指示菌和致病菌污染水平较高,食源性致病风险较高,应重点防范。固体即食食品菌落总数计数水平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凉拌菜中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和2020年随机采集市售凉拌菜461份,对其开展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并运用食品微生物快速定量风险评估(sQMRA)模型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凉拌菜中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最高(48.94%,46/94),其平均污染水平为104.34 CFU/g,主要在农贸市场和网店等流通环节污染严重(P=0.004)。食源性致病菌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54%(44/461)、5.21%(24/461)、1.30%(6/461)和1.06%(1/94),金黄色葡萄球菌≥104 CFU/g和蜡样芽孢杆菌≥105CFU/g的比例均为零。经评估,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年估计总发病数为2 208例,总发病概率为7.21×10-4,风险等级均为中风险。结论 湖州市市售凉拌菜整体卫生状况不佳,尤其是大肠埃希菌污染严重,4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也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加强监督、评估与优先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掌握滁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确定高危食品种类、分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市售10类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阪崎肠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共8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共抽检169份样品,检出致病菌17株,总检出率10.06%。其中蜡样芽胞杆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2株。结论滁州地区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其中婴幼儿食品、乳制品和桶装水等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菌为蜡样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冻鱼糜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从全国范围内采集冻鱼糜制品4 516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相应标准的规定,对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验。结果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6.02%(272/4 51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0.84%(38/4 51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出率0.84%(38/4 516),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0.91%(41/4 51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在4种食源性致病菌中较为突出,且不同产地的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差异较大。除副溶血性弧菌以外,其余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散装样品中的检出率均高于预包装样品。结论 市售冻鱼糜制品存在致病菌污染,需要关注其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究鲜切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耐药现状,采集北京五城区零售鲜切果蔬样品进行重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及耐药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对目标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定,并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筛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结果 北京市五城区零售326份鲜切果蔬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污染率分别为15.34%、1.84%、0%、 9.51%和1.23%。本研究分离所得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耐药率分别是90.00%和48.00%,31株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对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为67.74%和64.50%,4株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均呈现多重耐药现象,而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10种受试抗生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北京五城区零 售鲜切果蔬中重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和耐药现状,可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的核酸-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利用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制备目标单链DNA,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分型检测EIEC的毒力基因invE和大肠埃希氏菌标志基因uidA结果 在不对称PCR体系中,uidAinvE最佳上下游引物比例为1∶3,最佳引物浓度(下游)分别为0.2 μmol/L和0.25 μmol/L,最佳扩增循环次数为40。本方法最低检测限为3.97 × 10-3 ng/μL的基因组DNA,特异性与PCR-凝胶电泳法相当。结论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检测结果准确以及特异性良好等优点,可分型检测EIEC、非EIEC大肠埃希氏菌和非大肠埃希氏菌,适用于基层 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动植物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方法在北京市范围内各业态餐厅购买600份凉菜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hlyA基因为目标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使用环比等温扩增法(loop-to-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创建凉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鉴定凉菜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结果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法对600份凉菜进行检测,一共检测分离出37株致病菌菌株,其中包括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0株沙门氏菌和20株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为1.2%。用LAMP对样品中的菌株进行测定,7株凉菜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阳性,其他菌株为阴性。通过LAMP方法检测动植物源性凉菜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平均检出限为2.2*10 CFU/μL、特异性为100%。动物源性凉菜中的致病菌含量较高。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具备灵敏、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合用于餐饮行业的现场快速检测领域。  相似文献   

8.
建立快速检测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及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菌的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通过增菌时间的比较,调整RT-PCR反映体系中的退火温度,建立5种致病菌相同的检测体系。试验结果表明,5个目标菌达到检测灵敏度的最短增菌时间范围为2 h~8 h,5种致病菌的试验灵敏度范围为7.4×10 CFU/mL~2.4×103CFU/mL。5种目标菌的熔解温度Tm值分别为沙门氏菌87.32℃,金黄色葡萄球菌79.57℃,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82.02℃,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82.24℃,副溶血性弧菌87.15℃。试验建立的RT-PCR快速检测反应体系,与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有效地缩短了检测时间,且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能满足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缓冲蛋白胨水为增菌培养基,采用直接提取法提取DNA并测定其核酸浓度。对PCR的退火温度、模板浓度进行优化,把5种目标菌分为两组进行检测分析,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实验。结果 5种目标菌培养后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PCR扩增最佳退火温度为59℃, 5种目标菌的引物特异性好,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最低检出核酸浓度分别为0.0202、0.158、0.187、2.30和1.05μg/m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的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微生物质量控制考核,以评价其对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能力。方法 6种质控考核菌株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阪崎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按照2011和2012年设计的组合,将新鲜培养的致病菌增菌液混合后滴加于灭菌奶粉载体中制成样品。2011年考核制备了6种样品(I~VI),2012年为10种样品(A~J)。运用点分数法对两年结果分别进行满意率评价,率的比较用Pearsonx~2检验或对数似然比x~2检验。结果 2011和2012年考核总体满意率分别为86.5%(268/310)和84.3%(375/445),2011年样品满意率最低的是空白样品VI(68.0%,17/25),2012年满意率最低的是G样品(0.0%,0/8)。2011和2012年考核结果主要漏检的是大肠埃希菌,其中2012年大肠埃希菌漏检率占漏检总数的85.7%(60/70)。2011年非考核菌中漏检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2012年考核结果主要多检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多检总数的36.8%(7/19)。两年的结果均显示大肠埃希菌和阪崎肠杆菌组合样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漏检率明显增高。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分型正确率较低,分别为41.5%(95/229)和45.1%(105/23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易错误鉴别成英诺克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易错误鉴别成蕈状芽胞杆菌,阪崎肠杆菌易错误鉴别成河生肠杆菌。结论 80%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6种致病菌的定性检验能力较好,可以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需求。其中对沙门菌的检验能力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漏检率较低但易出现多检;大肠埃希菌的检验能力有待提高;阪崎肠杆菌的检验水平较2010年结果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布氏乳杆菌所产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培养布氏乳杆菌获得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物质,经纯化后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抑菌特性,并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布氏乳杆菌在37 ℃ MRS培养基中培养至20 h后进入稳定期,在26 h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峰值,为(26.36±0.86) mm。 通过АKTA pure系统串联Superdex 30 Increase纯化后,鉴定得到抑菌活性物质(BSX0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73.56,对多种蛋白酶敏感,推测为Ⅰ类细菌素。在pH 10(2 h)和121 ℃(30 min)处理后,BSX01仍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仅为12.50 μg/mL。此外,BSX01在1/2 MIC时可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2 MIC时能够完全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基于上述结果,布氏乳杆菌产生的细菌素BSX01是食品工业中的潜在生物防腐剂和抑制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有效候选品。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三孢布拉霉转化过程中原生质体转化率低、孢子细胞壁厚难以导入外源载体等问题,本研究中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侵染原生质体的转化体系,同时克隆了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相关的ku80基因,并将该转化体系应用于ku80的敲除中。将ku80基因敲除框插入双元载体pDHt-sk上构建了重组敲除载体pDH-85H3,通过化学转化法将敲除载体pDH-85H3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并基于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三孢布拉霉原生质体。结果表明,经潮霉素筛选和PCR鉴定,得到的20株转化子中,有18株的基因组插入了敲除框,转化率达90%。经鉴定有2株转化子发生了同源重组,敲除率为10%。该结论表明了根癌农杆菌介导三孢布拉霉原生质体转化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复合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对刺梨、苹果混合发酵果汁品质的影响,首先优化了复合酶处理混合果汁的工艺条件,然后分别以经过和未经过复合酶处理的混合果汁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对果汁进行发酵,研究果汁在理化性质、抗氧化性、感官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复合酶的添加量为3 g/L(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3∶2),处理温度35℃,处理时间1.5 h时,混合果汁的透光率最高,为97.97%。复合酶处理导致实验组的类胡萝卜素显著下降,还原糖的质量浓度显著提高,但pH、酸度以及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变化。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2.86%和81.94%,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官评价方面,实验组的色泽、香气、组织状态和口感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复合酶处理可显著改善刺梨、苹果混合果汁的透光率,复合酶处理对混合发酵果汁中维生素C、黄酮等营养物质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有助于提高混合发酵果汁的抗氧化性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4.
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黑曲霉的方法,优化条件包括共培养材料、农杆菌种类、诱导剂浓度、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以及共培养时农杆菌的菌体浓度。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转化黑曲霉的最适条件为107个/mL不萌发的新鲜孢子与OD_(600)培养至0.9~1.0的农杆菌以1∶1的比例混合后,在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L的IM平板上,23℃避光培养48 h后进行转膜,转化子个数可达到(60±5)个转化子/10~6个孢子,且阳性率达到90%以上。并且构建了同源黑曲霉脂肪酶的组成型和诱导型启动子表达载体,通过优化后的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转化至黑曲霉中,利用罗丹明橄榄油平板对产酶转化子进行筛选鉴定,并获得了阳性克隆。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胞外存在复杂且种类繁多的生物膜组分,这些生物膜组分不仅在合成和组装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和底物,且某些组分还存在巨大的致病风险。为减少这些不利影响,作者采用Crisp-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基因水平分别去除大肠杆菌MG1655中非必需生物膜组分,构建了一系列非必需生物膜组分缺失突变菌株。对突变株的细胞特性进行考察,筛选具有优异特性的突变菌株。结果显示,敲除鞭毛fliE-R、fliY-T、flhE-D 、4型荚膜、唾液酸和聚- β-1,6-葡萄糖胺基因簇能促进菌株在M9培养基中的生长;敲除鞭毛基因簇flgN-L和胞外多糖类组分有利于PHB合成;敲除胞外多糖类组分基因簇或鞭毛的4个基因簇,能增强菌株膜通透性;去除大肠杆菌核心多糖能重塑代谢调控,促进克拉酸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D--阿洛酮糖是D--果糖在C-3位的差向异构体,由于较低的热量和与蔗糖相似的甜度,D-阿洛酮糖成为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功能性甜味剂。D--阿洛酮糖 3-差向异构酶(D--psicose 3-epimerase,EC 5.1.3.30,DPEase)能够催化D--果糖生产D--阿洛酮糖,这种生物酶法制备的功能性甜味剂D--阿洛酮糖由于简单的纯化步骤和高产物浓度等优点受到关注。该研究对1株前期构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A751/pUB-P43dpe-dal产DPEase进行了3 L发酵罐水平培养,通过优化溶解氧(DO)、pH、温度、初始碳源质量浓度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DO为30%、pH 6.0、温度37 ℃、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15 g/L,最高发酵酶活达78.3 U/mL。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料发酵优化,得到最适补料条件为:在发酵5 h进行补料,碳源补料速率8.0 g/(L·h),在此条件下,发酵9 h全细胞酶活高达123.0 U/mL。此发酵策略为扩大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香及促进漆酶合成的特性,从烟梗中筛选获得一株产类胡萝卜素物质的胶红酵母YG14(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YG14)。通过灵芝菌、胶红酵母YG14单菌和共培养混菌固态发酵梗丝,进行了细胞壁物质成分分析、梗丝中性致香成分检测及品吸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胶红酵母YG14与灵芝菌共培养后,混菌固态发酵梗丝在细胞壁物质降解、中性致香成分质量分数和感官品吸等方面的改善比两株菌单独固态发酵梗丝效果显著增强。共培养混菌固态发酵结束后梗丝总细胞壁物质降解率达到37.20%;中性致香成分质量分数提升20.44%;感官品吸评价为甜感提升明显,木质气息改善明显,香气量有一定提升,灼烧刺激感改善明显,香气更显圆润。胶红酵母YG14与灵芝菌共培养后固态发酵梗丝能够显著改善梗丝的品质,增加梗丝在卷烟中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是玉米贮存过程中主要的污染之一,直接影响食品以及饲料的品质和安全.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者以前期筛选获得的SG17菌株为材料,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链霉菌;平板对峙实验显示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等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广谱性;...  相似文献   

19.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在某些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为获得用于鱼露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菌,从天然发酵鱼露中采用双层显色培养基法初步筛选出不产生物胺的菌株,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高效组胺降解能力的菌株MZ5.经鉴定该菌株为库德毕赤酵母(Pic...  相似文献   

20.
探讨品种及季节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为茶树种植品种及茶叶加工采摘季节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佛香2号和紫娟共5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春、夏和秋三季,分别取其新梢的一芽二叶进行蒸青固样,分析不同季节5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