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考察绿豆多肽化橘红复合解酒饮料(绿橘解酒饮)的解酒效果,并对其解酒机制进行初探。采用乙醇致小鼠醉酒模型,以RU21为阳性对照,通过小鼠睡眠潜伏时间、睡眠时间等指标考察不同剂量绿橘解酒饮对醉酒小鼠的预防和解酒效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液中乙醇浓度;取肝脏组织匀浆检测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切片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的绿橘解酒饮能显著延长醉酒小鼠的睡眠潜伏时间,显著缩短睡眠时间,降低血液中乙醇含量,能有效提升乙醇诱导的肝脏中ADH和GSH活力,抑制MDA含量的升高。肝脏切片结果显示,中、高绿橘解酒饮组无炎症。综上所述,中、高剂量的绿橘解酒饮具有明显的解酒作用,对醉酒小鼠的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讨了姜黄植物饮料(以下简称“姜黄饮”)对KM小鼠的解酒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构建高浓度酒精致小鼠醉酒模型,通过小鼠防醉试验行为学变化、醉酒小鼠血液乙醇浓度、体内乙醇代谢关键酶的含量或活性及胃肠组织的变化,评价姜黄饮对小鼠的解酒作用。结果显示,姜黄饮高剂量组醉酒潜伏期为235.00 min,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醒酒时间为232.00 min,与模型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血液乙醇含量为4.21 mg/mL,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力分别为3.74 U/mg prot和8.36 U/mg prot,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辅酶Ⅰ和还原型辅酶Ⅰ含量分别为0.08 nmol/mg prot和0.39 U/mg prot,NADH/NAD+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分别为78.51 pg/mg和1341.00 pg/mg,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胃部、肠组织观察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姜黄饮低、高剂量组可减轻乙醇对小鼠肠道引起的损伤,减少小鼠肠道出血和水肿。上述结果表明,姜黄饮对醉酒小鼠有明显的解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乙醇代谢路径关键酶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加快体内乙醇代谢速度,保护肝脏及胃肠道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体外试验法测定河蚬肉酶解产物对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采用动物试验测定灌胃河蚬肉酶解产物后小鼠醉酒时间、醒酒时间、血液乙醇浓度的变化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谷胱甘肽(GSH)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价其解酒护肝的功效。体外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对ADH具有激活作用,激活率为52%。动物试验表明:河蚬肉酶解产物组与阴性组比较,可显著延长小鼠的醉酒时间和缩短醒酒时间,时间延长率为69.42%,缩短率为13.40%,且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乙醇浓度(P0.05)。此外,河蚬肉酶解产物能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的MDA、TG的含量(P0.05),减缓GSH的消耗(P0.05)。综上可知河蚬肉酶解产物具有解酒护肝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观察山药多糖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分别给小鼠灌食不同剂量的山药多糖,30 min后灌胃56°白酒(按40 mL/kg体重),灌胃结束后测定行为学指标(醉酒耐受时间、醉酒持续时间),进一步分析血液中乙醇、乙醛质量浓度,检测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以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 AST)活性,以探讨山药多糖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山药多糖能显著延长醉酒耐受时间,缩短睡眠时间,降低乙醇和乙醛质量浓度,一定程度上增加肝组织中ADH、SOD 活性和降低血清中ALT、AST活性。山药多糖对小鼠醉酒有较好的解酒护肝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酒精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蜂蜜对急性酒精中毒SD大鼠的解酒作用及其对酒精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用75%食用级无水乙醇按10m L/kg一次性灌胃法构建急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以解酒护肝鼎久口服液为阳性药物对照,采用蜂蜜高、中、低3个浓度进行灌胃干预。以大鼠血清乙醇浓度、肝脏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胃ADH和ALDH为考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蜂蜜低、中浓度组大鼠血清乙醇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蜂蜜高浓度组大鼠血清乙醇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蜂蜜中、高浓度组极显著提高大鼠肝ADH和胃ALDH活性(P0.01),蜂蜜各浓度组可显著提高胃ADH和肝ALDH活性(P0.05或P0.01)。结论:蜂蜜能够通过提高肝脏和胃的ADH和ALDH活性从而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乙醇浓度,具有明显的解酒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辉  何慧  韩樱  黄文浩  张小波 《食品科学》2011,32(11):265-269
为了研究玉米肽(CP)对大量摄入乙醇后小鼠的醒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小鼠血液中乙醇含量,NAD+法测定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的活力,结合氨基酸分析,探讨其醒酒机理。结果显示:CP对肝脏中ADH有激活作用,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灌胃600mg/kg CP可极显著激活小鼠肝中ADH活性(P<0.01),激活率达30.1%;并极显著抑制血清中乙醇含量的提高(P<0.01),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的降低与CP间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小鼠灌胃乙醇后20~200min内,给CP组血醇清除率和ADH活力均明显高于乙醇模型组;在小鼠灌胃乙醇20~120min内,给CP组与模型组血醇清除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在小鼠灌胃乙醇50~120min内,ADH活力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分析表明,玉米肽具有较高的疏水性。用85%乙醇洗脱的疏水性最强的组分对羟自由基的抑制率最高,达83.05%。结论:玉米肽能激活ADH,且有良好的持续激活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玉米中疏水性短肽有关。  相似文献   

7.
建立急性醉酒小鼠模型,将40只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高剂量醋组,并在灌胃4.0 h后,观察小鼠的的醉酒行为及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并分别检测血清中乙醇含量及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活性和肝组织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醋组可显著延长醉酒时间至(44.00±9.35) min(P<0.05)、醒酒时间极显著缩短至(121.25±12.71) min(P<0.01);血清中乙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为(37.01±4.24) mg/100 mL、(12.83± 3.62) U/g、(14.22±1.56) U/g(P<0.05);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乙醛脱氢酶(ALDH)、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且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食醋组肝脏病变程度减轻,切片显示空泡面积减少。结果表明山西老陈醋具有预防小鼠醉酒和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8.
观察黄皮果提取物对小鼠酒精中毒解酒及护肝作用.建立酒精中毒模型,选取ICR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黄皮果提取物低剂量组(5 g/kg)、黄皮果提取物高剂量组(10 g/kg).实验组给予相应剂量的提取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0 min后,正常组灌以相应的生理盐水量,其余各组分别用二锅头白酒0.12 mL/10 g灌胃.观察并记录黄皮果提取物对小鼠攀附时间、醉酒率、醉酒潜伏时间、持续醉酒时间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并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醇脱氢酶(ADH)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酒前灌黄皮果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小鼠醉酒率、延长醉酒潜伏时间及小鼠的攀附时间(P<0.05),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持续醉酒时间,但仅高剂量组有显著差异性.同时各剂量组可明显降低ALT的水平及促ADH水平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AST的影响不明显.病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黄皮果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由酒精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均有明显改善.黄皮果提取物能明显改善乙醇致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桃胶多糖(peach gum polysaccharide,PGP)对急性乙醇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桃胶多糖协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小鼠的抗醉解酒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体外试验以透析袋模拟胃膜,研究不同浓度PGP抑制乙醇扩散的影响。动物实验以小鼠为对象,给予60%食用乙醇灌胃造模,不同浓度的EGCG与PGP协同干预后,观察小鼠的醉酒耐受时间、醒酒时间变化,评估小鼠胃粘膜损伤情况,测定小鼠血清乙醇浓度变化,测定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分子含量变化,测定小鼠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含量变化。体外及体内试验结果表明PGP可显著抑制乙醇扩散,有效延长小鼠醉酒时间,缩短醉酒小鼠醒酒时间。PGP与EGCG协同干预后,可显著改善由高浓度乙醇导致的小鼠胃粘膜损伤,显著减轻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小鼠肝组织ADH及ALDH活力促进乙醇代谢,从而发挥其抗醉解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岩藻多糖对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小鼠灌胃给予高、中、低3个剂量(0.1、0.2、0.5g/kg)岩藻多糖,连续20d,测定小鼠脾脏/体重比值、胸腺/体重比值、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高、中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脾脏/体重比值和胸腺/体重比值(P<0.05);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P<0.05));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P<0.05).岩藻多糖对小鼠的免疫活性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评价玉米肽对大鼠急性酒精中毒的影响。方法:设置独立的4个实验项目,每个项目设酒精对照组和3种剂量玉米肽干预组,每组6—8只,共154只,以乙醇5g/kg·bw剂量灌胃造成大鼠急性酒精中毒(翻正反射消失实验为8g/kg·bw)。10min后干预组给予玉米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进行翻正反射消失实验、转棒实验、攀附实验、多时点血中乙醇的检测。结果:玉米肽干预了减少急性酒精中毒大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比例,同时降低大鼠血液中乙醇的浓度,但是爬网时间和转棒停留时间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变化。结论:玉米肽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桑椹的功能成分及药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青红  王向阳 《食品与机械》2007,23(4):153-154,162
桑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白黎芦醇、芦丁、原花色素等,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已有以桑椹作原料,研制成桑椹酒、桑椹汁、桑椹冰淇淋、桑椹酸奶等营养保健食品的试验报道。  相似文献   

13.
气质联用法检测不同品种桑果酒中异戊醇异丁醇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利用气质联用设备同时检测桑果酒中异戊醇和异丁醇含量的方法,并与传统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该方法对19个果桑品种酿制的桑果酒的异戊醇异丁醇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4.
孙敏  高鑫  李博  梅俊 《中国酿造》2018,37(4):196
以糯米和桑葚汁为原料,酿造桑葚糯米黄酒。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过程中酒曲用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桑葚汁用 量对桑葚糯米黄酒发酵的影响;以发酵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桑葚糯米黄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 发酵条件为酒曲用量0.60 g/100 g、发酵温度25.0 ℃、发酵时间10 d、桑葚汁用量17.0 g/100 g。 在该优化条件下,酒精度最高为14.46%vol, 感官评分为9.05分,酒体呈紫黄色、清亮透明;口味醇和、爽口,具有少量的桑葚味;酒体协调。  相似文献   

15.
陈娟  阚建全  杨蓉生 《食品科学》2010,31(18):239-243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农用桑椹、大十桑椹、红果2 号桑椹和红果1 号桑椹4 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从4 种桑椹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2、51、44、46种,主要包括高级脂肪酸、脂肪酸酯、脂肪醇、芳香醇、脂肪醛、以及脂肪酮等。桑椹中高级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很高,它们是重要的香气前体物质。己醛、壬醛、己醇、3- 甲基- 丁醇、2,3- 丁二醇、苯乙醇和3- 羟基-2- 丁酮则是桑椹的主体香气成分。此外,每种桑椹还含有一些独特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花蜜酒最佳酿造工艺,促进其产业化,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百花蜜酒初始糖度、酵母种类、酵母添加量和发酵温度等因素对花蜜酒感官评价的影响,确定最佳因素组合,并对优化后的花蜜酒进行营养成分、挥发性成分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花蜜酒的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百花蜜初始糖度22 °Brix,酵母种类为高活性葡萄酒干酵母,酵母添加量为0.4 g/L,发酵温度15 ℃,发酵时间14 d。在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检测各指标分别为: 葡萄糖20.0 g/L、果糖76.6 g/L、蔗糖0 g/L、残糖含量15 °Brix、酒精度12.0% vol、苹果酸0.700 g/L、草酸0.049 g/L、16种氨基酸总量32 mg/100 mL,分别是苯丙氨酸、丙氨酸、蛋氨酸、脯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颉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其中异亮氨酸、天冬酰胺、苯丙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较高,赋予了花蜜酒丰富的风味。16种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乙醇、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苯乙醇、1,2,4,5-四甲苯、萘、2,5-二甲基苯甲醛、乙酸苯乙酯、葵酸乙酯、2,4-二叔丁基苯酚、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其中,乙醇和苯乙醇的浓度最高,分别为50.13%和38.41%,是花蜜酒风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以桑葚白兰地发酵酒为原料,采用二次蒸馏的方法对桑葚白兰地发酵酒进行蒸馏,并分别测定两次馏出液的酒精度、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感官品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技术重点研究第二次蒸馏的不同摘酒组合方式对桑葚白兰地原酒品质的影响,确定桑葚白兰地的最适蒸馏工艺。结果表明,在两次蒸馏过程中,酒精度和甲醇、高级醇含量都随蒸馏的进行呈下降趋势。以挥发性风味物质、甲醇和高级醇含量和感官品评为评价指标,在四个不同摘酒组合中,C3组合(馏出液的3~7段)的综合评价最高,其酒精度为59.5%vol、甲醇质量浓度为170.94 mg/L、高级醇质量浓度为745.26 mg/L,酒体澄清透明、香味协调、风格明显。最终确定桑葚白兰地原酒的最佳工艺为C3组合:进行两次蒸馏,第二次馏出液为第一次馏出液的68.75%,摘取二次馏出液的3~7段,该研究以期为高品质桑葚白兰地的酿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合桑葚酒发酵的非酿酒酵母,改善桑葚酒的口感及香味,以桑葚及桑园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的72株酵母菌为出发菌株,经杜氏管发酵、酒精发酵与感官品评进行初筛。将初筛得到的酵母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O213按1∶1的比例接种到桑葚汁中发酵,通过感官品评与理化分析优选出一株非酿酒酵母JM-7,经鉴定该酵母为异常威克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malus)。其与菌株BO213混酿的桑葚酒感官评分为90.2分,总酯含量为3.21 g/L,还原糖含量为3.9 g/L,酒精度、总酸、挥发酸含量分别为11.7%vol、7.97 g/L、0.51 g/L。研究菌株JM-7生长曲线及耐受性发现,该酵母生长速率快,5 h即进入对数期,36 h达到稳定期,最高菌体浓度为4.5×108 CFU/mL,对温度、pH、SO2都有较好的耐受性,在16~36 ℃、pH 2~10、SO2质量浓度0~100 mg/L均能正常生长,但对酒精的耐受性较差,在酒精度为8%vol时生长受到抑制,在12%vol时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9.
桑椹果酒酵母筛选及发酵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桑椹成熟果实、桑叶以及桑果园的土壤采样,进行桑椹果酒专用酵母的筛选,得到一株在性能上优于对照菌葡萄酒干酵母的酵母菌Y11。该菌起酵快,从第2天开始糖度大幅度下降,酒精度快速上升,发酵第4天酒精体积分数即可达到10%以上。发酵过程pH值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发酵结束后高级醇量符合要求。综合发酵性能及感官评定,表明该菌能代替葡萄酒干酵母用于桑椹果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桑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桑果、糯米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法,酿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桑果醋。通过对桑果汁压榨、浸提、澄清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工艺的研究,确定桑果汁酶解澄清的最佳方案是:果胶酶添加量为0.035%、淀粉酶0.014%、明胶0.018%、硅溶胶0.018%;确定主要工艺参数为:酒精发酵阶段桑果清汁:糯米糖化醪=2:1,接种量5%,25℃发酵72h,酒精浓度6.0%,醋酸发酵阶段温度为33℃-35℃,接种量6.0%,起始pH6.0,500mL三角瓶装液量100mL,在转速140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72h左右,得到的成品醋酸度适宜,口感、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