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Android操作系统的广泛应用,基于Android平台的应用程序的数量日益增长。如何有效地识别恶意软件,对保护手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提出了基于权限和API特征结合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反编译apk文件来提取权限特征和API特征,并将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集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类算法进行恶意软件的甄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判别准确率高于权限集合或API集合单独作为特征的判别方法,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检测Android恶意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2.
融合多特征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基于机器学习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特征构建维度单一,难以全方位表征Android恶意软件行为特点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融合软件行为特征、Android Manifest.xml文件结构特征和Android恶意软件分析经验特征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Android应用的Dalvik操作码N-gram语义信息、系统敏感API、系统Intent、系统Category、敏感权限和相关经验特征,多方位表征Android恶意软件的行为并构建特征向量,采用基于XGBoost的集成学习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实现对恶意软件的准确分类。在公开数据集DREBIN和AMD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高于97%的检测准确率,有效提升了Android恶意软件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 通常仅有检测结果缺乏对其检测结果的可解释性. 基于此, 从可解释性的角度分析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 综合利用多层感知机和注意力机制提出一种可解释性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multilayer perceptron attention-method, MLP_At). 通过提取Android恶意软件的应用权限和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特征来进行数据预处理生成特征信息, 采用多层感知机对特征学习. 最后, 利用BP算法对学习到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 在多层感知机中引入注意力机制, 以捕获敏感特征, 根据敏感特征生成描述来解释应用的核心恶意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检测恶意软件, 与SVM、RF、XGBoost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65%、3.70%和2.93%, 并能准确地揭示软件的恶意行为. 此外, 该方法还可以解释样本被错误分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软件》2017,(2):33-36
针对目前Android手机恶意软件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框架。该框架通过提取Android应用程序的特征属性,结合Fisher Score、信息增益和卡方检验三种特征选择方法,对属性特征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恶意检测模块中的改进决策树算法对软件进行分类。通过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检测框架检测恶意软件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和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张锐  杨吉云 《计算机应用》2014,34(5):1322-1325
针对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检测需求和Android权限特征冗余的问题,提出一套从权限相关性角度快速检测恶意软件的方案。采用卡方检验计算各权限属性对于分类结果的影响大小,去除冗余权限特征,再对权限属性聚类,提取代表性权限特征,进一步减少冗余。最后利用基于不同权限特征权重的改进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软件分类。在收集的2000个软件样本上进行了实验,恶意软件漏检率为10.33%,总体预测准确率达到88.98%。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利用少量权限特征,能够初步检测Android应用软件是否有恶意倾向,为深入判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数量的日益增多,提出一种基于类别以及权限的Android恶意程序检测方法。以Google Play划分的类为依据,统计每一个类别应用程序权限使用情况,利用应用程序的访问权限,计算该类别恶意阈值。安装应用程序时,利用序列最小优化算法给应用程序正确分类,分析应用程序使用的权限,计算该程序恶意值,与该类别的恶意阈值进行比较,给用户提供建议,帮助用户判断该程序是否是恶意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的静态检测系统主要用于检测Android平台未知恶意应用程序.首先,对待检测应用程序进行预处理,从Android Manifest.xml文件中提取权限申请信息作为一类特征属性;如待检测应用程序存在动态共享库,则提取从第三方调用的函数名作为另一类特征属性.对选取的两类特征属性分别选择最优分类算法,最后根据上述的两个最优分类算法对待检测应用程序的分类结果判定待检测应用程序是否为恶意应用程序.实验结果表明:该静态检测系统能够有效地检测出Android未知恶意应用程序,准确率达到95.4%,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上存在特征分布不平衡、检测准确率偏低的问题。针对于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图像生成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特征匹配的方法提取APK文件的权限、API、操作码作为特征,并使用改进的FPGrowth算法挖掘各特征的频繁特征项集,以获取有效特征;再利用降噪自编码器(DAE)抽取特征信息和转换特征向量维度,将各特征对应的特征向量转换成单通道图像并在通道维度进行拼接,生成RGB特征图像用于训练和分类;最后构建BaggingCNN分类算法,其集成了多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这些算法均在采用Bootstrap抽样构造的多个子训练集上进行训练,得到若干个子分类器,这些子分类器将用来对表示APK文件的特征图像进行检测,并采取多数投票机制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特征图像具有较好的表征能力,有利于分类算法的收敛和准确度的提升;其检测准确率达到98.21%,可以有效地检测Android恶意软件。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多特征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算法的Android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模型。模型采用了基于行为的静态检测技术,选取Android应用的权限、四大组件、API调用以及程序的关键信息如动态代码、反射代码、本机代码、密码代码和应用程序数据库等属性特征,对特征属性进行优化选择,并生成对应的特征向量集合。最后对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改进,并将其应用到本模型的Android应用检测中。实验选取了6?000个正常样本和6?000个恶意样本进行分类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瑕 《软件》2023,(10):143-145
机器学习为恶意软件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可以从大量的样本中自动学习和提取特征,然后使用这些特征进行预测。通过对Android系统的权限、API调用以及动态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许多与恶意软件相关的显著特征。对Android恶意软件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几种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检测Android恶意软件时可以提高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Android权限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的应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限的Android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对应用程序进行逆向工程分析,提取出应用程序声明的系统权限、静态分析的权限以及自定义的权限,和通过动态检测获取应用程序执行使用到的权限;然后,从具有恶意倾向的组合权限、"溢权"问题和自定义权限三个方面对应用程序进行量性风险评估;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上述三个方面的权重,评估应用的风险值。对6245个软件样本进行训练,构建自定义权限数据集和具有恶意倾向的权限组合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Androguard相比,所提方法能更精确地评估应用软件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Android智能平台的普及,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底层安全方面,部分root工具已经实现了对最新版本Android的root提权,从而给恶意软件滥用权限造成可乘之机;在上层应用安全方面,目前还没有能够在应用权限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基于安全策略的思想,提出了一种Android应用权限动态管理机制,利用安全策略对授权进行描述,在Android框架层设置权限检查点,并调用请求评估算法进行授权评估,从而实现对应用行为的监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管理Android应用权限的正常调用,约束非法调用,并且系统开销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一种扩展的Android应用权限管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鲍可进  彭钊 《计算机工程》2012,38(18):57-60
现有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不支持用户自由分配已安装的应用权限。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细粒度的Android应用权限管理模型。该模型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对现有Android应用权限机制的框架层和应用层进行修改和扩展,使用户可以通过GUI界面按需分配系统中已安装的应用权限。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满足用户的Android应用权限管理需求,并且系统性能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14.
Android系统运行时权限机制提出了权限组概念,但是应用市场上缺乏描述应用程序权限的信息,用户无法了解应用程序中权限组的重要性及其设置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权限组重要性分析方法,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分析应用程序,利用排序算法计算程序中权限组的重要性评分,根据重要性评分确定应用程序中权限组的使用情况和设置策略,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对分析方法进行测试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详细分析应用程序中权限组的重要程度,并推荐合适的权限组设置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Android手机应用商店对大规模软件的安全性检测问题,提出了一套轻量级恶意软件检测方案。该方案首先分析大量恶意软件和正常软件样本的权限信息,再对权限频率特征去冗余,最后利用最小距离分类器进行软件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与其他方案对比,在方案复杂度和检测效果上表现出优越性,可以应用于大规模恶意软件的初步检测。  相似文献   

16.
Zhu  Hui-Juan  Jiang  Tong-Hai  Ma  Bo  You  Zhu-Hong  Shi  Wei-Lei  Cheng  Li 《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2018,30(11):3353-3361

Mobile phones are rapidly becoming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popular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us, they are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attack target of malware. The amount of malware in mobile phones is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and poses a serious security threat. Google’s Android is the most popular smart phone platforms in the world and the mechanisms of permission declaration access control cannot identify the malwar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an ensemble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malware on Android devices. More specifically, four groups of features including permissions, monitoring system events, sensitive API and permission rate are extracted to characterize each Android application (app). Then an ensemble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is learned to detect whether an app is potentially malicious or not. The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ed method is evaluated on the actual data set using tenfold cross-valid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chieve a highly accuracy of 89.91%. For furthe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our method, we compared it with the state-of-the-art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er. Comparis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xtremely promising and could provide a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7.
Android系统使用权限机制对应用程序进行控制,即应用程序需要使用哪些系统资源就必须提前声明相应的权限。为了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应用程序声明权限时应该满足最小特权原则,即只声明其所需要使用到的最少权限,但现实中有很多应用存在权限过度声明的现象,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Android应用程序权限自动裁剪系统PTailor,通过对Android应用程序安装文件(APK文件)进行分析和修改,使其满足最小特权原则。PTailor首先从APK文件中提取程序所调用的所有系统API,并在预先生成的API权限映射表中查找该API所对应的系统权限,从而得到应用程序实际使用到的最少权限列表。然后根据该权限列表对程序的权限声明文件进行修改,裁剪掉已声明但未使用的权限。最后将裁剪过的权限声明文件与程序的其他部分重新合并成新的APK文件,新的APK文件中除了所声明权限满足最小特权原则外,其结构和语义都没有发生改变。使用PTailor对现实中的1 246个Android应用进行权限裁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Tailor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权限分析和裁剪,而且大多数被裁剪的程序都能够正确运行。  相似文献   

18.
Android 5 informs users of all permissions requested when downloading an app and gives users an all-or-nothing acceptance decision to make for the permissions. In contrast, Android 6 informs users of each permission upon first use of the downloaded app. We conducted an online study with participants recruited through Amazon Mechanical Turk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usability of the two permissions interfaces. Each interface condition contained a simulation of the Google Play Store and instructed participants to role-play the task of downloading an app. Afterward, each participant was questioned about which permissions were seen and the functions of those permissions. The Android 5 interface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informing users as to which permissions access their device, whereas the Android 6 interface fared better with present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permissions. Also, the Android 6 interface was found to be more intuitive to use than that of Android 5. Although a pilot study showed that users favored the Android 6 permissions interface over Android 5’s,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no clear evidence that i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Android 5.  相似文献   

19.
安卓恶意应用程序的检测目前存在着检测速度慢、检测率低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安卓恶意应用程序检测方法。从Android恶意应用的恶意行为特点出发,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互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权限和组件、函数API调用序列、系统命令、网络请求等多维度特征,对维度较大的特征种类使用信息增益方法进行特征的筛选,取出最有用特征。本文还利用半敏感哈希算法的降维和保持相似度的特性,提出基于Simhash算法的特征融合方法,将原有的大维度的特征降维到相对较小的维度,并解决了特征的不平衡问题。融合后的特征使用GBDT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分类,检测恶意样本。实验对比分析得出本文使用的多种特征融合的方法在可以大大降低分类的训练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20.
Android 系统在应用程序安装时仅给予粗略的权限提示界面,此界面不仅权限条目不全,而且解释异常粗略,普通用户完全看不懂,但基于使用需要,只能盲目确定授权。市面上的一些例如手机金山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等管理软件,对于应用权限信息的查询要么权限条目远少于实际申请,要么权限解释一样粗略难懂,要么干脆就是直接调用 Android 系统 settings 下的粗略权限列表。〈br〉 通过研究 Android 的安全机制,在分析了上述现象可能导致的潜在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文章设计开发了一种结合电脑端和手机端,能够对未安装的 APK 文件和已安装的 APP 应用程序进行深入权限检测系统。此系统可以检测出应用软件所申请的精确的权限个数和详细的权限列表,并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法给每条权限以及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辅以详尽、易懂的说明,使无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也可以弄懂所申请权限的作用,提高应用程序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此外,此系统还能提供用户针对某条敏感权限进行应用筛选,即列出手机内使用该敏感权限的所有应用,协助用户排查恶意软件,保护系统安全。〈br〉 针对 Android 平台开放性带来的用户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的问题,文章通过对 Android 安全机制的分析,给出了一种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基于权限分析的 Android 应用程序检测系统。该系统能检测出各种应用的权限信息,也能检测出具有某条敏感权限的所有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再判断的机会,可以更全面的保障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