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选取4种不同配方培养的人工窖泥为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中14种有机酸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有机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窖泥中有机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前2个主成分有机酸反映总有机酸98.526%的信息,2号窖泥有机酸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是4种人工窖泥中的最优窖泥。该结果与感官鉴定结果相符,说明以有机酸含量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快速判别人工窖泥质量优劣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旨在为进一步构建脂肪酸高产菌株奠定基础,通过异源和同源表达,研究了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中硫酯酶的基因(NCgl2365和NCgl0090)对脂肪酸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酯酶的过表达对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产生了影响;基因NCgl2365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后脂肪酸产量增加了37.86%,且促进了饱和脂肪酸C16∶0、C18∶0和不饱和脂肪酸C17∶1和C20∶3的生成,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同源表达后脂肪酸产量提高了33.43%,C17∶0相对含量增加了51.82%,而C6∶0、C8∶0、C12∶0、C17∶1、C18∶0、C18∶1和C18∶3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基因NCgl0090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后脂肪酸产量增加了58.15%,促进了饱和脂肪酸C14∶0、C16∶0、C18∶0和不饱和脂肪酸C17∶1的生成,而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同源表达后脂肪酸产量提高了59.12%,其中C16∶0相对含量增加了40.18%,促进了C10∶0、C14∶0、C14∶1、C15∶0、C16∶1、C18∶2、C20∶1和C21∶0 8种新脂肪酸的合成。综上,基因NCgl2...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不同羊肉之间特征性风味强度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5份羊肉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羊肉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第1~3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654%、17.476%、14.287%,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417%,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可代表游离脂肪酸的大部分信息。将该模型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结果与传统感官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风味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羊肉特征性风味强度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华火腿中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提取成熟金华火腿中的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 ,分离并测定了其中甘油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肌间脂肪含量为 12. 4 % ,甘油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分别占 77. 3%、11 .2 %和 10 . 9% ;皮下脂肪含量为 90 .7% ,相应的 3部分分别占 88.7%、0 . 2 %和 10 .4 %。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都以C16:0 、C18:1、C18:2 为主要成分。甘油酯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其在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中的含量 ,而磷脂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在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不同地区黄酒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地区的12 个品牌黄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地区黄酒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地区的12 种黄酒中共检测出142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酚类、烃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3.04%、39.26%、24.64%、0.37%、0.63%、0.28%、1.36%,其中13 种物质为12 种黄酒所共有;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黄酒中对整体风味以及口感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为异丁醇、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苯乙醇和糠醛;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不同地区12 种黄酒分为3 类,各类黄酒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客观地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1):212-218
以凉薯为原料,添加小米辣,分别采用自然发酵、母水发酵、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对比分析了其理化性质、有机酸组成、单糖组成和风味物质的差异,并对其风味物质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发酵方式下,泡凉薯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凉薯成熟后酸度适宜,色泽洁白,脆性好,且亚硝酸盐含量低,优于自然发酵和母水发酵;3种不同发酵方式泡菜中的有机酸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草酸和乳酸含量较高;凉薯经过发酵后,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含量有所下降,其他单糖含量有所上升;风味物质主要含有烃类、酯类、醇类和酚类物质,经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100%,能够很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祁兴普  陈通  刘萍  李创  姚芳  张静  刘靖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2):273-276,281
为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黄酒产地鉴别方法,本研究运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产地的黄酒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进行分析,构建黄酒产地信息的气味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的黄酒样品进行了判别和分类。采用二维差谱方法筛选16个有效特征峰作为表征黄酒产地差异信息的特征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e Analysis,LDA)方法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选取的特征变量经PCA处理后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07%,不同产地的黄酒样品在主成分分析图中均有对应的归属区域,以前2个主成分得分结合LDA方法可以有效的区分不同产地的黄酒样品,预测集中识别率高达94.44%。研究表明,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直观地区分不同产地的黄酒样品,为黄酒的鉴别和原产地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特征脂肪酸的掺伪芝麻油快速鉴别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是植物油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中所含的脂肪酸含量也不相同,本研究据此对芝麻油掺入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的油样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测定4 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的脂肪酸含量作为化学值,校正集样品数为122,验证集样品数为38,结果表明:掺假芝麻油油样的亚麻酸
(C18∶3)、花生酸(C20∶0)、木焦油酸(C24∶0)和肉豆蔻酸(C14∶0)对近红外有特异吸收。分别建立4 种脂肪酸含量的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R2(C18∶3)=0.989、R2(C20∶0)=0.995、R2(C24∶0)=0.993、R2(C14∶0)=0.996。验证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R2分别为0.984、0.949、0.956、0.988。4 种脂肪酸含量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依次为6.0%、5.6%、4.4%、4.8%。  相似文献   

9.
李靖雯 《中国油脂》2020,45(11):46-51
建立体外模拟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动态模型,研究母乳脂肪在婴儿胃部和小肠环境的脂解特性。结果表明: 母乳脂肪在早产儿胃部消化速度缓慢,120 min时脂解程度为(7.03±0.15)%,在小肠环境中消化速度较快,120 min时脂解程度达到(37.22±1.43)%。母乳脂肪消化全期脂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主要为C18∶ 1n-9、C18∶ 2n-6和C16∶ 0,在小肠阶段释放出的sn-2位甘油单酯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C16∶ 0、C14∶ 0、C18∶ 1n-9和C18∶ 2n-6。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景洪市基诺乡天然林中的云南肉豆蔻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居群内22株树的种长为34.73~45.89 mm,种宽为20.36~26.54 mm,单粒重为7.67~16.86 g,种仁含油率为6.37%~15.83%;通过GC及GC-MS分析,种仁油中共检测到14种常见脂肪酸,即十二烷酸(C12∶?0)、十三烷酸(C13∶?0)、十四烷酸(C14∶?0)、十五烷酸(C15∶?0)、十六碳烯酸(C16∶?1)、十六烷酸(C16∶?0)、十七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十八碳烯酸(C18∶?1)、十八烷酸(C18∶?0)、二十碳烯酸(C20∶?1)、二十烷酸(C20∶?0)、二十二烷酸(C22∶?0)、二十四烷酸(C24∶?0),其中十八碳烯酸发现位置异构现象,即C18∶?1(9)和C18∶?1(11)。十四烷酸相对含量为53.58%~62.52%,均值为58.73%,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为确认广东客家黄酒的风味和营养物质,本研究对13个典型客家黄酒的有机酸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客家黄酒中至少含有10种以上有机酸,其中草酸含量为45.32~1046.58 mg/L,黑豆客家黄酒具有较高的草酸含量,柠檬酸含量范围为1197.99~4001.07 mg/L,黑豆客家娘酒具有较高的柠檬酸含量,酒石酸含量范围为0~405.70 mg/L,黑豆客家黄酒酒石酸含量最高,苹果酸含量范围为0~75.91 mg/L,客家黄酒中苹果酸含量低于绍兴黄酒,琥珀酸是黄酒中含量最高的有机酸,其含量范围在0~11050.95 mg/L,"八珍娘"客家黄酒等客家黄酒琥珀酸含量明显较高,乳酸含量范围在939.12~3789.06 mg/L,绍兴黄酒显著高于客家黄酒,甲酸范围在205.00~761.88 mg/L,黑豆客家娘酒含量最高,乙酸含量范围在814.63~2963.14 mg/L,绍兴黄酒高于客家黄酒,富马酸含量范围在0~19.25 mg/L之间,黑豆客家黄酒含量最高,另外黄酒中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丙酸。本文把有机酸分为两类,一类是酸味有机酸包括富马酸、草酸和柠檬酸3种,是良性口味的有机酸;另一类是涩味有机酸,包括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酸和丙酸等7种有机酸。本文分别计算了13个酒样中的10种有机酸的TAV值,结果表明,客家黄酒中存在4类有机酸:(1)主要有机酸,客家黄酒中以琥珀酸为主要有机酸,其含量占50%左右,TAV值最大,有的样本大于100;(2)次要有机酸,包含有乳酸和乙酸,其含量占10%~20%,TAV值较大,在10~60,对口味影响较大;(3)酸性良性口味有机酸,这类有机酸为草酸和柠檬酸,其含量占1%~20%,TAV值在1~20,TAV值占总TAV值10%左右;(4)微量有机酸,富马酸和丙酸含量占1%以下,TAV值在0.1以下,对黄酒风味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干腌腊肉为研究对象,分析20%~50%(替代比) KCl替代Na Cl对腊肉脂肪氧化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腊肉Na+含量降低(p 0. 01);替代组腊肉的POV和TBA值降低(p 0. 01),有利于提高腊肉抗氧化特性。但是,KCl部分替代Na Cl后,腊肉的肌内总脂、磷脂含量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替代组腊肉的C16∶0、C16∶1和C18∶1含量增加,C18∶2含量降低,且C16∶0、C16∶1含量随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加(p 0. 01),C18∶2含量随替代比增加而降低(p 0. 01);随替代比增加,MUFA含量增加(p 0. 01)、PUFA含量降低(p 0. 01)。因此,KCl部分替代Na Cl会导致腊肉脂肪酸产生显著变化,进而会影响腊肉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18个羊奶样品中短中链游离脂肪酸(FFA)和短中链结合脂肪酸(CFA)组成进行检测,并对游离脂肪酸(FFA)和结合脂肪酸(CFA)与羊奶膻味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羊奶短中链脂肪酸中,游离脂肪酸是引起羊奶膻味的主要因素,其中己酸(C6∶0)、辛酸(C8∶0)和癸酸(C10∶0)与羊奶膻味强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是引起羊奶膻味的主要游离脂肪酸(FFA);肉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与羊奶膻味强度呈显著性相关(p0.05),也对羊奶膻味有一定的贡献。结合态脂肪酸与羊奶膻味强度不显著(p0.05),与羊奶膻味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米糠油掺混棉籽油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米糠油掺不同比例棉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将C10∶0、C14∶0、C16∶0、C16∶1、C17∶0、C18∶0、C18∶1、C18∶2、C18∶3、C20∶0、C20∶1、C22∶1的含量作为变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油掺棉籽油5%以上能正确进行辨别,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米糠油掺棉籽油20%以上能进行正确辨别,建立了基于特征脂肪酸变化的掺伪量计算一元线性模型YC14∶0=0.004X+0.3168(R2=0.9813),及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的掺伪量计算模型Y=-240.52X5+677.8X4-697.92X3+312.09X2-66.998X+99.97(R2=0.9993)。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误差5%以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8种腐乳样品的游离脂肪酸谱,比较其游离脂肪酸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腐乳中,总游离脂肪酸含量为(8.09~18.85)g/100 g,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检测出15种游离脂肪酸,亚油酸(43.36%~50.74%)、油酸(22.29%~28.16%)和棕榈酸(10.99%~13.72%)为主要脂肪酸;主成分分析中,前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8.63%、26.25%、3.83%,累计贡献率达到98.71%,可较好反映所有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基本信息,但经综合评价,游离脂肪酸组成比例分值排序为酱腐乳>克东腐乳>白腐乳>贵州土腐乳>青腐乳>糟方腐乳>红腐乳>白菜腐乳。该研究结果可为腐乳生产工艺改善及消费者选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不同黄酒的高效液相有机酸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对黄酒进行鉴别研究。方法 采用Diamonsil Plus 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磷酸(0.1%)-甲醇(98∶2,v/v)为流动相,流速0.55 mL/min等度洗脱,30℃,检测波长200nm及210nm 检测不同黄酒中的有机酸;采用ChemPattern先进化学计量学系统解决方案软件对有机酸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及相似度阈值分析,建立模式识别,最终完成对不同黄酒的鉴别。结果 4种不同类型黄酒有机酸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包含36个峰,其中8个色谱峰进行了鉴别,并初步对确认的峰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多种分析方法的分类结果准确一致,可有效对共有模式下的黄酒进行鉴别及初步质量评价。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于共有模式内黄酒的鉴别评价。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控温控湿现代化工艺加工中风鸭肌内和皮下脂肪的甘油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内在相关性。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溶液提取脂肪,固相萃取法分离脂肪,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肌内脂肪中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比皮下脂肪变化显著,肌内脂肪水解是风鸭脂类物质变化的主体;肌内游离脂肪酸尤其油酸(18∶1)和亚油酸(18∶2)主要来自于肌内磷脂的降解,而皮下甘油酯和磷脂对皮下游离脂肪酸积累都有一定的贡献;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和亚油酸(18∶2)是风鸭游离脂肪酸主体成分。  相似文献   

18.
张虹  张燕萍 《现代食品科技》2000,16(2):49-52,60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方法,以十五碳烷酸为内标,对紫苏子油中的五种游离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进行分析,研究紫苏子油中五种游离脂肪酸在储藏期间的变化.此分析方法无需进行甲基化,直接分析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研究中对每种脂肪酸都作了方法学研究,脂肪酸的线性范围在147~922 ppm之内,12值≤0.9997.精密度≤2.43%(n=5).最后用此法测定了不同储藏期间的样品,结果显示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的总量增加,但各脂肪酸的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9.
加水量对小米粥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加水量(米∶水质量比为1∶10、1∶14、1∶18)下小米粥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加水量下小米粥总共检测到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12种醛、8种醇、15种碳氢类、3种酮类、1种杂环和1种酸类。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碳氢类物质含量次之,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随加水量的增加检测到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随加水量的增加对各种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及主挥发性成分构成影响不大,而对挥发性成分的绝对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GC-MS法测定宣威火腿中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宣威火腿为对象,通过提取成熟宣威火腿的肌间脂肪和皮下脂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与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的组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宣威火腿肌间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4.75%,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4.78%,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3.44%、23.37%、8.44%、20.55%;皮下脂肪中含11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36.23%,1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3.47%,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l8∶0)、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为31.47%、21.90%、11.13%、22.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