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冲  刘淼  李涵  蔡小波  何旭  黄孟阳  秦辉 《酿酒科技》2023,(5):117-122+127
白酒酿造过程实质上是相关微生物的系列代谢过程。因此,研究现代微生物技术在中国白酒酿造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酶工程、PCR技术、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技术在酿酒原料、制曲、酿酒生产(窖池、糟醅、酿造副产物)、酿酒废弃物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建立酿酒微生物库、提升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当前大曲白酒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窖泥微生物的研究情况,以及当前对酿酒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并对酿酒微生物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为白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酒风味与酿造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乳酸菌的酿造功能得到确认,例如其代谢产物乳酸在一定范围内可改善白酒品质,但相对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和一些产酶较多的细菌等酿造功能微生物而言,对乳酸菌在白酒酿造体系中的贡献认识还不够深入和清晰。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乳酸菌在四种白酒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芝麻香型)酿造体系中的研究进展,从不同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酿酒微生物丰度、风味和代谢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酿酒微生物对白酒发酵的影响,以期为白酒酿造的技术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芝麻香型白酒是我国传统白酒的创新香型之一,因其所具有的独特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对于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探索也成为白酒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芝麻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产香味成分分析、酶活性研究以及酿酒微生物在芝麻香型白酒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芝麻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的未来的研究与利用提出了思考与展望,为后续芝麻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5.
酒曲微生物菌群对酿造酒产品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酿造过程中,酒曲是酿造酒必不可少的辅料,是酿酒微生物的载体,是造就酒体特征风味的关键因素。该文总结了中国以酒曲酿造的发酵酒(黄酒)和蒸馏酒(白酒)中的风味物质及各种酒曲中酿酒微生物的组成,综述酒曲中微生物对酒体风味的影响,以期为酒曲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微生物动态变化及代谢产物对酒体香气组分有着重要作用,与酒质密切相关。根据近年来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相关微生物研究报道,该文分别阐述了酿酒各个环节中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的主要作用、多样性及代谢过程。旨在为酱香型白酒功能微生物与酒体风味物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米香型白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香型白酒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香型白酒之一,但是其香气组分少、后味苦、饮后容易上头的问题制约了米香型白酒的发展。该文首先介绍了米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然后综述了其酿造工艺和酿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酿造工艺和酿酒微生物对米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为米香型白酒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在白酒酿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所分泌的多种酶类物质能够酶解酿酒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其生长所形成的代谢产物又往往决定了白酒的香型和品质,所以微生物可以被称之为是白酒酿造的灵魂。该文从酵母菌、丝状真菌、乳酸菌、芽孢杆菌、放线菌这5个方面对牛栏山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变化规律进行详细介绍,确定了牛栏山二锅头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同时概述了不同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牛栏山二锅头酒的酿造过程及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现代科技微生物工程技术 ,进一步改善浓香型白酒制曲、酿酒发酵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从而保持和提高浓香型白酒的风格和质量 ;并利用功能菌种处理酿造中产生的废水、废糟 ,变废为宝 ,再生资源 ,既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又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武建国 《酿酒科技》2002,(3):32-32,31
利用现代科技微生物工程技术,进一步改善浓香型白酒制曲、酿酒发酵的微生物生态环境,从而保持和提高浓香型白酒的风格和质量;并利用功能菌种处理酿造中产生的废水、废糟,变废为宝,再生资源,既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又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中国酿酒行业已经实现了超过2300亿元的销售收入。白酒行业的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和剑南舂,啤酒行业的青岛、燕京和华润,葡萄酒行业的张裕、长城和王朝与黄酒行业的古越龙山和会稽山等酒水品牌,构成了中国酿酒行业的著名品牌群体,正是在这些品牌的带领和竞争下,中国酿酒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市场成长空间。那么,在行业进步、消费成熟和市场  相似文献   

12.
产品包装的碳足迹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并有望发展成为评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的一种评价指标。我国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包装容器资源消耗量大、环境负荷重等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啤酒包装对环境潜在的碳排放量研究十分必要。以玻璃啤酒瓶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生命周期法,对贯穿整个啤酒包装生命周期中的原材料生产、包装工艺、运输和消费、回收再利用等过程相关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玻璃啤酒瓶包装的碳排放当量。结果表明:玻璃啤酒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总量为489.867g,啤酒瓶瓶体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最大,为363.83g,占总碳排放量的74.3%。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的持续走强,为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啤酒产业亦迎来了消费升级的极好机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啤酒饮料行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目前,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一轮新的发展时期,它将强有力地推动啤酒技术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啤酒工业以产销量连续五年居于世界首位的中国啤酒,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啤酒大国。连续三年产量超过10%的高速增长、盈利水平的稳步攀升、国外资本的频频加入、技术和  相似文献   

14.
武婧  刘静伟 《国际纺织导报》2010,38(2):64-64,66-68,70,71
运用历史考察及比较法对明代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皇室女装进行研究,在参考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服装面料、颜色、款式和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异同,提出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孔府旧藏明代赤罗朝服研究发现内缯耳结构,显示是对“尽复汉官之威仪”的具体表现,其特殊的结构,是明承元制过程中,在保留蒙俗官袍分裾骑射文化的基础上,恢复汉统礼制而创制的官袍规范,它区别于唐宋前深衣制的下裳封闭式结构,研究发现内缯耳结构,显示与当朝官员常服盘领袍(外)缯耳结构构成明官袍礼制独特的文化符号,影响深远成为民族融合的经典范式。然而文献典籍和学界对此少有探究。本文通过孔府旧藏传世衍圣公朝服的典型样本和相关标本结构的系统研究,结合文献考证,表明明代朝服内缯耳结构表象是“裁技”,事实上它是蒙俗汉制民族融合,且又渗透着明代品官儒士慎独修养的生动物证。  相似文献   

16.
张中义  畅晓霞  王琦 《酿酒》2009,36(3):37-40
大曲酒发酵过程中,淀粉质为主要原料,在曲粉、窖泥和环境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同时在糖化的过程中,这些可发酵性糖在酵母和其它一些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化成乙醇。实验模拟发酵体系,通过监测糖化酶变化,结合微生物手段,挑选出糖化阶段优势细菌。经分子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来源广泛,通过环境诱导可产生耐高温淀粉酶,利于酿造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李树霞张春明 《丝绸》2022,(12):146-155
作为明代特色典型纹样之一,四合如意云纹的艺术特征独具时代特色。文章以明代织物、画像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关史料,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从单元造型、基本组织形式、色彩表现和面料工艺四方面对其进行解析,揭示其形式在明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四合如意云纹从明代初期到明代晚期单元造型由结构松散、自由简洁逐渐丰满圆润、结构稳定;组织形式由单一严谨逐渐丰富多样;色彩由单调浅淡、贵贱有等逐渐华丽多姿、违礼逾制;面料工艺由用料有等、技法单一逐渐竞相奢侈、精巧别致。  相似文献   

18.
花马、北大二池相邻,池盐生产历史悠久,向为边地番、汉民户生计之所赖,在西北边防和盐课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二池沿革试作探讨。笔者认为,花马池,汉代称为"龟兹盐池",北魏称为"黑盐池",唐宋称为"乌池",明代以后称"花马池";唐宋时期称北大池为"白池",明、清时期称为"锅底池"和"西黑图池",清末以后始称"北大池"。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在我国啤酒工业持续发展和麦芽产能持续膨胀的过程中,国际啤酒大麦的生产与市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巨大的波动,国内啤酒大麦和麦芽的布局、生产与市场也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波动和变化对啤酒工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些波动和变化还将继续下去。为了在企业的生  相似文献   

20.
茶饮料香气改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茶饮料加工过程造成的香气损失,对茶叶中的香气成分及茶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几种香气改善技术:不同品种绿茶组合出一种新型香味茶饮料;采用超滤膜或者反渗透滤膜浓缩取代真空浓缩工艺;采用冷冻干燥取代喷雾干燥;对茶叶进行高温复火处理;加入香气添加剂;运用ARS香气改善技术。利用这几种香气改善技术可以减少茶饮料香气损失,提高茶饮料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