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种海参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组成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3种海参中的粗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QFF)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得到海参硫酸软骨素(SC-CHS)及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SC-FUC)2个组分,并比较3种海参多糖的化学组成。对粗多糖、SC-CHS及SC-FUC分别采用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离子色谱法测定各海参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及硫酸根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海参种类的不同,3种海参SC-CHS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为120kDa左右;各海参SC-FUC相对分子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海地瓜SC-FUC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不同海参多糖葡萄糖醛酸(GlcUA)、氨基半乳糖(GalN)、半乳糖(Gal)及岩藻糖(Fuc)的物质的量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海参SC-CHS的硫酸根含量在29%左右,各海参SC-FUC的硫酸根含量在26%左右。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岩藻黄质进入肠道前在胃中分解,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构建pH值敏感性纳米载体,用于运载岩藻黄质,以实现岩藻黄质在胃肠道环境中的高效递送。本实验从铜藻中提取岩藻黄质、岩藻聚糖硫酸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黄质纯度,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理化性质、单糖组成。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法按照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质量比0.6∶1、0.8∶1、1∶1制备负载岩藻黄质的纳米粒子。测定纳米粒子红外光谱评价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的结合状态;测定负载岩藻黄质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及在模拟胃、肠液中粒径、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岩藻黄质负载率的变化,评价其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获得在模拟胃环境中稳定、模拟肠环境中裂解且可实现岩藻黄质高效递送的纳米粒子。结果表明,铜藻岩藻黄质的纯度为13.57%;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质量为342 kDa,总糖质量分数为52.45%,蛋白质量分数为7.96%,糖醛酸质量分数为9.25%,硫酸基质量分数为19.26%;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5种单糖组成,其中岩藻糖和半...  相似文献   

3.
海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具有多种营养及生理调节功能。海参多糖是海参的主要功效成分之一。文中以3种低值海参-黄玉参(Stichopus naso)、沙参(Holothuria floridana)及土耳其参(Holothuria tubulosa)为实验原料,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其种属的基础上,提取其中的海参多糖,并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出海参硫酸软骨素及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2种组分。分别采用柱前衍生-HPLC法、离子色谱法及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各样品的单糖组成、硫酸根含量及分子质量。结果表明:海参多糖及其组分的化学组成随海参来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仿刺参肠道多糖的纯化及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仿刺参肠道多糖进行纯化,并对纯化产物进行理化分析。方法:使用葡聚糖凝胶(G-100)层析柱分离出两种仿刺参肠道多糖,选取其中多糖A进行研究。使用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测,葡聚糖凝胶(G-200)柱层析测定分子质量,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其单糖组分,并结合红外吸收光谱法与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初步检测。结果:实验所得纯化产物多糖A为均一组分,主要含有氨基糖醛酸、氨基半乳糖盐酸盐和岩藻糖3种单糖,并含有少量的氨基葡萄糖、半乳糖。其中岩藻糖有α和β两种构型,以α-岩藻糖硫酸酯残基、β-岩藻糖硫酸酯残基形式存在。分子质量约为18.8×104D。结论:该纯化产物多糖A为一种酸性多糖,推测其为硫酸软骨素类。  相似文献   

5.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及基本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粗糖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采用铜-过氧化氢氧化降解法获得低分子量多糖,对降解条件和产物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离子交换色谱中加入一定浓度氯化钠,可以获得高硫酸根和岩藻糖含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确定硫酸根的位置在C2或C3上,糖构型属于α-D-吡喃糖。研究表明自由基氧化降解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降解条件与其硫酸根和岩藻糖含量有关,硫酸根含量越高,多糖越难以降解。最优降解条件:60℃下,500μL 20mg/mL糖溶液,加入0.0267mol/L乙酸铜,F3、F4加10μL 15%H2O2,F5加50μL15%H2O2,反应4h。采用PAGE凝胶电泳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氧化降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6.
研究H2SO4降解法制备不同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降解条件及其产物的化学组成。依次采用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法、H2SO4降解法、Sephacryl S-200凝胶色谱,制备不同分子质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运用高效凝胶色谱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并借助衍生化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对其单糖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在60℃下,含有1%岩藻聚糖硫酸酯的0.05 mol/L H2SO4溶液反应4 h和8 h时后,可以有效可控地将围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降解,经纯化后得到MMWF1、MMWF2、LMWF1、LMWF2四组分,其分子质量分别为16.32、15.49、7.65和7.21 k D,总糖含量分别为57.89%、55.45%、56.18%和52.64%,硫酸基含量分别为18.89%、25.11%、14.42%和19.76%。另外,4组分均由鼠李糖、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各组分的单糖含量不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其均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和硫酸基的吸收峰。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对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液进行纯化,研究膜截留分子量、跨膜压力等对膜通量及纯化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膜污染后的清洗效果。结果发现:截留分子量200 k Da的UV200膜最适于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所得固形物产品中总糖含量高达56.12%,蛋白质含量仅为6.37%,岩藻糖含量为36.34%,硫酸根含量为10.75%;超滤工艺优化结果显示,跨膜压强以0.2 MPa为宜,蛋白质脱除率高达91.09%,色素脱除率可达65.30%;膜污染后,采用含酶强碱性清洗剂可有效去除膜面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分别从海地瓜和冰岛刺参中,分离纯化两种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SC-FUC),通过建立小鼠Lewis肺癌自发性肺转移模型,比较分析两种SC-FUC对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其硫酸基含量。通过连续腹腔注射两种SC-FUC 21d,剥离原位肿瘤和双侧肺,分别称瘤质量和计数肺表面转移灶结节数。采用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海地瓜SC-FUC和冰岛刺参SC-FUC均由岩藻糖组成,硫酸基含量分别为26.3%和29.31%;两者均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原位肿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19.24%和28.69%;显著减少肺表面转移灶结节数(P<0.01),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1.4%和57.1%;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P<0.05,P<0.01)。冰岛刺参SC-FUC的效果要优于海地瓜SC-FUC。结论:两种SC-FUC均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其作用机制与其高硫酸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羊栖菜为原料,经热CaCl_2溶液提取得到岩藻聚糖硫酸酯(SF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化学法测定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单糖组成、分子质量、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以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方法制备不同体积比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Fuc/Cs)纳米粒子(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的质量浓度均为1 mg/mL),测定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岩藻糖组成,物质的量比分别为3.96%,0.37%,0.42%,27.20%,68.05%;分子质量在101.5~701.0 ku范围内;总糖含量56.42%;蛋白质含量1.56%;硫酸基含量21.07%;化学法未检测到糖醛酸。不同Fuc/Cs比例(0.6∶1~1.4∶1)的纳米粒子粒径在330~450 nm之间。当Fuc/Cs比例为1.4∶1时,粒径最小;当Fuc/Cs比例为0.6∶1时,粒径最大。Zeta电位的范围为27~31 mV,多分散系数(PDI)的范围0.2~0.29,表明纳米溶液体系稳定。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在85%~93%范围内,且随着Fuc/Cs比例的增大而降低。不同比例的纳米粒子在人工胃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变化不大。在人工肠液中,纳米粒子的粒径显著增大,Zeta电位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减小,PDI变大,表明纳米粒子发生膨胀、解聚。当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Fuc复合率显著降低,尤其是比例为1.4∶1时,复合率降至36%。结论:当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纳米粒子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在人工胃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人工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解聚性,可作为潜在的口服药物运载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三氟乙酸水解后,利用Dionex ICS-2000离子色谱仪对不同海参粗多糖、海参硫酸软骨素(SC-CHS)和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SC-FUC)中的硫酸根(SO42-)进行了分离和测定。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90%,相对标准偏差为2.12%,检测限达到3.9×10-2μg/mL。较之传统的多糖硫酸根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重复性好,测定更为简便、准确,可应用于其它硫酸多糖硫酸根的定量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所有种类海参SC-CHS的硫酸根含量高于SC-FUC,不同种类海参的多糖硫酸根含量存在特征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海参加工工艺、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是著名名贵药材和滋补营养品,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海参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在逐年上升,而其营养价值和活性物质的生理功效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海参的产品形式、加工工艺、营养价值,海参多糖提取检测方法 ,海参皂苷分离纯化方法以及海参中众多活性物质所具有的生理功效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海参中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缺少统一的标准,所研究的活性物质种类较少,部分活性物质的活性机制尚不明确的研究现状,并对海参作为营养品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小分子量海参肽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学军  崔志峰 《食品科技》2007,32(4):259-262
不同浓度的低分子量海参肽对小鼠灌胃,研究了海参肽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海参肽对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能明显延长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和转棒时间,显著降低运动后小鼠的血尿素氮含量,同时提高了肝糖原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从海洋中分离筛选得到的细菌Flavobacteriaceae sp.CZ1127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其产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酶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提高其产酶量.得出其最佳培养基组成为(w/v):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0.25%、酵母粉0.15%、MgSO4·7H2O0.05%、CaCl20.02%、K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海参中铝含量的方法,并比较评价不同状态下海参中的铝含量。方法选取不同地市的30个干海参样品和15个即食海参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测定。结果铝在0~2.0mg/L质量浓度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该方法检出限为0.5 mg/kg,加标回收率为96%~102%,相对标准偏差为1.18%~1.77%。测定的30个干海参直接粉碎后的样本中铝含量在100 mg/kg以上的占73.3%,测定干海参复水后的样本中铝含量均在100 mg/kg以下, 15个即食海参样本中铝含量也均在100mg/kg以下。结论本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不同状态下海参中铝含量的测定。从海参不同样品处理铝含量检测结果来看,干海参泡水后达到可食用状态时,铝的含量会远远低于干海参泡水前的铝含量,随机选取的即食海参中铝的含量均很低,检测消费者食用状态下海参的铝含量情况,更能对干海参的食用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以海参蒸煮废液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废液中的海参皂苷。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四个因素对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4%,提取温度56 ℃,料液比1:2 g.mL-1,海参皂苷的提取率为1.68%。结论 经过对海参蒸煮废液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优化研究,为海参废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参硫酸软骨素是海参体壁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在功能食品开发方面 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其他碳水化合物类似,海参硫酸软骨素缺乏特异的发色及发光基团。基于此背景,本研 究旨在对海参硫酸软骨素进行荧光标记。以6-氨基荧光素为荧光染料并配合溴化氢活化法成功对该多糖进行了荧光 衍生,每分子标记产物中约含4.4分子荧光染料,其最佳荧光激发波长为495 nm、发射波长为520 nm。分子质量测 定、硫酸根质量分数测定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标记前后多糖的结构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 标记产物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荧光强度及稳定性,溶液环境中的NaCl对标记产物的影响有限。海参 硫酸软骨素荧光标记方法的建立为后续研究该多糖的吸收代谢过程、功能机理、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提 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海参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疗养生功能。在市场流通和贮藏过程中,海参自溶和微生物生长易导致品质劣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海参贮藏保鲜过程中内源酶和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是阐释海参品质变化的核心,对设计开发新型海参贮藏保鲜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关乎海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概述海参贮藏保鲜机理,归纳海参相关保鲜技术,提出深入研究的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展望,以期为海参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海参作为中国的传统补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养颜美容等作用。海参的主要食用部位为海参体壁,因此对海参的研究也多聚焦在海参体壁活性物质上。海参加工中的副产物海参内脏则多被废弃,利用率低,国内外对其研究也较少,已开发的相关产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海参内脏除含有与体壁相似的化学成分外,还富含牛磺酸、精氨酸、磷脂、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高活性微量元素、色素、活性酶和功能菌,海参内脏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一定范围内高于海参体壁。目前对海参内脏活性物质认识的缺乏和忽视,已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基于希望对天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对海参内脏具有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以及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进行介绍,为海参内脏相关食品、保健品和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参多肽、多糖综合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综合利用海参各种营养成分的角度,研究了利用酶解法制备海参多肽的同时分离纯化海参多糖的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利用A.S1398精制中性蛋白酶综合提取海参多肽和多糖的最优酶解条件:加水量为鲜海参质量的6倍,加酶量为鲜海参质量的1.0%,温度30℃,水解时间6h。在该条件下多肽得率为12.0%,多糖得率为2.68%,水解度为3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