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主要探讨了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在宰后早期(3、5.5、7和10 h)不同部位牛肉中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对最终牛肉品质的影响。选取牛柳(psoas major,PM)与西冷(longissimus dorsi,LD)2个部位,分别测定p H值、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和肉品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宰后时间的延长,AMPK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且PM中的AMPK活性显著高于LD(P0.05);AMPK活性与p H值与肌糖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含量及(AMP+IMP)/ATP[A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一磷酶腺苷;IMP:inosine monophosphate,肌苷酶;ATP:adeh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酶腺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丙酮酸激酶随宰后时间先升高后降低(P0.05),而且PM中丙酮酸激酶达到最大活性值的时间以及最大值要早于且高于LD(P0.05);同时,PM在成熟期间表现出较高的嫩度以及较低的蒸煮损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AMPK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进程而影响牛肉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4 ℃冷藏过程中蛋白质氧化对秦川牛肉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秦川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贮藏期(0,2,4,6,8 d)蛋白质羰基、巯基含量及pH、色差、剪切力、贮藏损失、离心损失和水分含量等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蛋白质羰基及巯基含量与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蛋白质羰基含量逐渐增多,巯基含量逐渐减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pH值和离心损失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贮藏损失逐渐增加,L值先升高后降低,b值逐渐升高,a值逐渐降低,剪切力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结合水P2b和不易流动水P21含量降低,自由水P22含量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羰基与巯基、pH和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b值、贮藏损失和离心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巯基与pH、a值和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与L值、b值、贮藏损失和离心损失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通过探究贮藏期间蛋白质氧化与牛肉品质的变化规律及二者关系,以期对肉及肉制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氧化控制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三元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在第4、8、12、16、20、24、28、32和36 h分别检测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贮藏损失率、剪切力值和pH值的变化情况,研究宰后成熟过程中猪肉保水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蒸煮损失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20 h蒸煮损失率达到最大值32.80%;贮藏损失率和滴水损失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剪切力值在4~12 h内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12 h达到最大62.29 N;pH值呈整体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成熟时间与剪切力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pH值与蒸煮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滴水损失率与贮藏损失率呈较高的相关性(p<0.01)。综合指标,猪肉在宰后成熟36 h内保水性有先变弱后增强的趋势,在12~16 h内进入僵直高峰点,随后进入解僵成熟期。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宰后成熟过程中猪肉嫩度变化规律及机理提供基础指标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预冷时间下淡水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本实验以鮰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鮰鱼宰杀后在4℃下预冷48 h内的能量物质(糖原、乳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含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力、理化品质(pH值、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质构特性、K值、色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预冷时间的延长,鮰鱼中糖原和乳酸含量在24 h内不断下降,随后开始积累;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肌苷酸含量逐渐降低,次黄嘌呤、肌苷含量逐渐升高,ATP几乎检测不到;HK活力不断下降,PK活力在预冷8 h后上升至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LDH及CK活力均呈波动式下降;pH值和剪切力逐渐下降;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以及色泽在24 h内保持稳定,在48 h后显著上升(P0.05),鱼肉的持水性下降;K值不断上升,并在24 h内保持在20%的高鲜度范围内。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原含量和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K值与HK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DH活力与CK活力、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加压失水率与蒸煮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宰后鮰鱼在预冷24 h内更有利于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相似文献   

5.
以宁夏滩羊肉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贮藏温度对滩羊肉保水性和色泽的影响。将宰后滩羊肉分别放置在0~4℃和15℃下保存,测定保存期间1~7d内滩羊肉的pH、蒸煮损失、系水力、滴水损失和肉色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存在0~4℃的滩羊肉的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均有增加,在15℃保存的滩羊肉的pH值下降快,系水力回升速度快,肉色维持时间短。在0~4℃与15℃贮藏的滩羊肉的蒸煮损失无显著性差异(P0.05),滴水损失、系水力、L*值、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温度对它们的影响较大。在0~4℃贮藏条件下滩羊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中,pH的变化与系水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和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蒸煮损失与a*呈显著正相关;滴水损失与色泽L*、a*呈极显著正相关;系水力与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贮藏温度对滩羊肉保水性和色泽的影响很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贮藏的滩羊肉的蒸煮损失、系水力、滴水损失均发生变化,其中pH的变化对保水性和色泽各指标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宰后4℃条件下不同贮藏期的秦川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品质指标、能量水平、蛋白酶体活性变化,鉴定与蛋白酶体相关的差异蛋白质(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蛋白酶体对宰后牛肉品质及能量代谢的响应机制,结果如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b*值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gmentation index,MFI)呈上升趋势;L*值、a*值、离心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能量基本物质ATP、ADP、AMP含量呈下降趋势;20S蛋白酶体相对活性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0S蛋白酶体活性与b*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D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M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M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蛋白酶体活性与能量代谢及品质间存在密切联系。结合4D-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出8种差异表达的蛋白酶体亚基,及27种相关DEPs;基因本体注释分析和京都...  相似文献   

7.
基于LFNMR及成像技术分析牛肉贮藏水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牛肉贮藏水分含量变化,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测定牛肉横向弛豫时间T2、峰面积,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表明,肉样中存在4种不同水分群,-10℃贮藏牛肉T2明显降低,自由水含量显著下降,在-14、-18、-22℃贮藏牛肉T2未发生明变化。冷却过程中不易流动水(pT22)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较稳定,说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易流动水逐渐转移为自由水。自由水(pT23)先减小后增大后又极显著降低(p<0.01)。通过对牛肉品质指标与核磁共振参数T2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蒸煮损失与T20、T22、pT23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0.745、0.783,因此可根据T22、pT23表征牛肉在贮藏过程中保水性的变化。通过核磁成像实验发现,在-10℃贮藏牛肉,干耗现象严重、肉的保水性差,不利于牛肉的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38日龄肉鸭的胸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宰前断水时间(0 h、1 h、3 h、5 h)对肉鸭食用品质及能量代谢相关限速酶活力与产物的影响,包括p Hi(初始p H值)、p Hu(最终p H值)、色泽、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剪切力、肌糖原、乳酸、ATP、ADP、AMP、IMP、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水处理过的肉鸭,其鸭胸肉的丙酮酸激酶活力与A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己糖激酶活力与肌糖原含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5 h断水组的IMP水平最低,ATP含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准,肌糖原含量最高;经过5 h断水后的肉鸭,其鸭胸肉的p Hi显著低于3 h内断水组,使其肉质下降。综上可得,对肉鸭进行不超过5 h的短时间宰前断水处理,其食用品质、能量代谢指标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易最大程度缓解应激,并保持肉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罗非鱼片在冰藏期间能量代谢部分酶活性与品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Ca2+-ATP酶、Mg2+-ATP酶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同时测定p H、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含量随冰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SPA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p 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肌球蛋白发生明显降解,肌动蛋白含量与冰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r=-0.836)。Ca2+-ATP酶活性在冰藏第4d活性已降低至初始值的42.9%;Mg2+-ATP酶在冰藏第2d显著升高,后期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与冰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r=0.625)。结论:冰藏罗非鱼片Ca2+-ATP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同p H均符合Karl Pearson直线关系式,呈显著相关性(p≤0.01),ATP酶与乳酸脱氢酶在一定程度上与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乌鳢(Ophicephalus arg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冷藏(4±1) ℃条件下分别以0.5%、1.0%、1.5%的食盐腌制对乌鳢鱼肉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感官评分、pH、色泽、嫩度、蒸煮损失、汁液损失、盐溶蛋白、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指标,探究了不同浓度食盐对生鲜及腌制鱼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分值逐渐降低,对照组(0%食盐组)于第8 d就已失去食用价值,而T3组(1.5%食盐组)在第12 d时仍可食用。在贮藏过程中,盐溶蛋白呈下降趋势;pH呈现波动性变化;蒸煮损失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外,TBARS值、汁液损失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贮藏期间呈增长趋势。研究表明,T3组(1.5%食盐组)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冷藏过程中乌鳢鱼片的品质变化,但会降低肌肉保水性、促进脂肪的氧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牦牛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化调控的能量代谢对肉色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以牦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使用AMPK激活剂(AICAR)和抑制剂(Compound C)对其进行处理,并置于4 ℃下成熟,在相应的成熟时间点对AMPK活性、肉色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肉色和能量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熟至12 h,与对照组相比,AICAR组AMPK活力提高了13.17%,而抑制组降低了9.03%,表明AICAR对AMPK活性有激活作用,而Compound C对AMPK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三者的L*值、a*值和己糖激酶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值、H*值、乳酸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L*值、b*值和H*值始终为AICAR组>对照组>Compound C组,a*值始终为AICAR组<对照组相似文献   

12.
以獭兔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测定宰后獭兔肉在成熟过程中的p H值、色泽、系水力、滴水损失、糖原含量、硬度和观察肌纤维微观结构,进而研究其肉用品质及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獭兔肉的初始p H值为6.13,宰后48 h达到最低值4.45,在成熟过程中p H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色度L*值和b*值均呈显著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分别于72、48 h达到最大值,但a*值的变化趋势与前两项指标相反,且变化不显著;系水力的变化趋势与p H值的变化趋势相符合,在48 h时降到最低值91.06%;滴水损失率随着肉样成熟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糖原含量在成熟过程中急剧减少;在成熟过程中硬度先上升再下降,变化趋势不显著,于48 h时达到最大值6155.418;肌原纤维在宰后24 h时开始离散,且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离散程度逐渐增大。因此得出结论,獭兔肉在48 h时肉用品质最差,随后进入成熟期,肉用品质上升,肌纤维结构离散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姬琛  罗辉  刘吉娟  罗瑞明 《食品科学》2022,43(21):16-22
为研究宰后成熟期间ATPase活力变化对滩羊肉微观结构以及保水性的影响,以6 月龄滩羊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为研究对象,分析其4 ℃成熟0、1、2、4、8 d时Na+-K+-ATPase、Ca2+-ATPase、Caspase-3活力以及肌肉微观结构、pH值与滴水损失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成熟时间延长,Na+-K+-ATPase与Ca2+-ATPase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成熟1 d时达到最大值;Caspase-3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成熟2 d时达到最大值;滴水损失率先升高后降低,pH值先降低后有所回升;总蛋白、低盐溶性蛋白及高盐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均逐渐减少,水溶性蛋白质量浓度成熟2 d后显著降低(P<0.05);成熟至8 d时,肌原纤维断裂,肌纤维之间、肌束之间、肌纤维及肌膜之间形成间隙,Z线断裂,H带消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a+-K+-ATPase活力与各指标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Ca2+-ATPase活力与pH值、Na+-K+-ATPase及Caspase-3活力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滩羊肉宰后成熟过程中Na+-K+-ATPase与Ca2+-ATPase活力变化可能促使下游Caspase-3激活,Caspase-3水解结构蛋白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在不同部位形成间隙,在重力作用下肌肉中的水分流入间隙中,引起滩羊肉滴水损失升高,保水性变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乌珠穆沁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骨骼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活性、糖酵解相关指标和肉质相关指标的内在变化规律,选取3、6、9月龄乌珠穆沁羊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腰大肌,分别测定其AMPK活性、肌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pH值、剪切力和色泽等指标。结果表明:AMPK活性升高时pH24 h值、红度值(a*)明显下降,并呈显著负相关(P<0.05);剪切力随着月龄增大而降低(P<0.05),腰大肌黄度值(b*)最大,背最长肌b*最小,腰大肌a*变化规律与b*相同,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a*变化规律与b*相反;同一部位肌糖原含量与月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最长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乳酸含量变化规律与肌糖原含量总体相同;HK活性与月龄呈正相关(P<0.05),腰大肌最大,股二头肌最小(P<0.05),AMPK活性随着b*、肌糖原总体含量、6月龄与9月龄乳酸和HK活性升高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l...  相似文献   

15.
189 只白羽肉鸡随机分配到9 个处理组,处理因素分别为运输时间(0.5、3、5 h)、休息时间(0、1、2 h),工厂条件宰杀取样后,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含量、皮质酮激素(corticosterone,CORT)含量、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亮度L*值、pH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肌肉乳酸含量、糖原含量等指标,研究夏季不同运输和休息时间对肉鸡应激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ACTH、CORT、CK含量及肌肉pH值呈上升趋势(P<0.05),L*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及肌肉乳酸和糖原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P<0.05);随着休息时间的延长,ACTH、CORT、CK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0.05),休息时间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输时间对所测指标均影响极显著(P<0.01),休息时间对除ACTH、CORT外的所有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运输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交互作用对CORT、1 h时L*值、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提示,夏季运输会造成肉鸡应激,不利于宰后肌肉品质;合理的运输时间搭配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肉鸡应激,提高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缢蛏在(5±1) ℃无水低温保活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和生化特性变化。方法 通过脂肪、粗蛋白、水分、灰分、糖元、pH、乳酸等指标变化, 探索缢蛏营养成分和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洗净组(5±1) ℃和带泥组(5±1) ℃在5 d及之前存活率高于50%, 空白组(20±1) ℃在2 d及之前存活率高于50%。营养成分中水分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 粗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 洗净组下降幅度为8.91%; 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 洗净组下降幅度为39.33%; 灰分变化显著(P<0.05), 带泥组灰分含量变化始终小于其他两组。pH变化显著(P<0.05), 带泥组的pH始终高于洗净组的pH。保活期间, 缢蛏的乳酸含量与糖原含量呈负相关趋势, 洗净组乳酸上升量显著低于带泥组(P<0.05), 且洗净组糖原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研究表明(5±1) ℃无水低温保活过程中, 洗净组缢蛏营养损失和生化特性变化均较缓慢, 且保持良好的鲜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宰前不同驱赶方式对生猪造成不同程度应激,进而影响猪肉品质。本实验以45头6月龄大的生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完全温和驱赶组(全温组,n=15)、声音温和驱赶组(声温组,n=15)和传统驱赶组(传统组,n=15)。宰后测定生猪血液应激指标、肌肉品质和理化指标,并利用蛋白质组学鉴定影响宰后肌肉能量代谢与肉品品质的调控蛋白,探索宰前驱赶影响肉品品质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组,全温组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应激程度最低;红度a*值显著升高(P0.05),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PSE(pale, soft, exudative)肉发生率下降;宰后45 min和3 h的pH值显著提高(P0.05);宰后45 min和3 h的ATP含量显著增大(P0.05)。相似地,声温组应激水平也低于传统组,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力、45 min和3 h的pH值、45 min和3 h的ATP含量等指标都处于中间水平。此外,蛋白质组学鉴定出46个差异蛋白,包括能量代谢相关的ATP依赖性6-磷酸果糖激酶、α-1,4-葡聚糖磷酸化酶、糖原脱支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线粒体肌酸激酶2以及肌肉收缩相关的肌球蛋白7。两组温和驱赶方式都减缓肌肉中的能量代谢进程并改变肌肉收缩状态,进而提高宰后肌肉pH值、糖原和ATP水平,最终改善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鸡胸肉为研究对象,使用肉品中常见的Fenton氧化体系(1.0 mmol/L FeCl3、0.1 mmol/L抗坏血酸和0,4,20,100 mmol/L H2O2)对解冻后的鸡胸肉进行氧化,进而研究鸡胸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以及其对鸡胸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鸡胸肉的水分含量与4 mmol/L和100 mmol/L组差异显著(P<0.05),pH显著降低(P<0.05),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各处理组鸡胸肉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蒸煮损失率差异均显著增加(P<0.05),紫外吸收升高,色泽变暗变黄,总巯基含量、内源色氨酸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贝类抗氧化体系与其活品贮藏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研究对象,对抗氧化酶在各个软体组织部位中的分布和贮藏期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原料活品扇贝为当日手工潜水采集,分组进行冷却干露(4℃)贮藏,分别于0、1、3 d对外套膜、性腺、横纹肌、鳃及内脏进行分离取样,并对干藏过程中各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闭壳肌pH、糖原含量、ATP及其关联化合物,以及扇贝失重率等系列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各组织均检测到SOD和CAT的活性,横纹肌中的SOD活性较高,鳃和内脏组织中的SOD和CAT与其他软体组织相比,酶活更为显著(P<0.05);干藏初期1 d为平稳期,SOD、CAT、ATP、pH保持平稳;1~3 d为波动期,各软体组织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CAT、ATP及其关联物含量、pH以及糖原含量等显著变化(P<0.05)。从ATP及其关联物含量来看,3 d冷却干藏后虽略降低但活力保持较好,除了ADP、AMP及AdR有检出,ATP的进一步降解产物未检出;糖原含量从初始21.5 mg/g降至19 mg/g左右;pH从7降至6.7左右。同时,干藏期间贝体失重率呈现上升趋势,至第3 d失重率为8%。综上,冷却干藏期间扇贝活力状态具有阶段性差异,扇贝各软体组织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呈显著变化(P<0.05),其中SOD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赵小坤  陈敬  任满迎 《粮食与油脂》2023,(7):142-145+162
以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口服喂食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d)的灰树花多糖(GFP),通过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小鼠的耐力,探究GFP不同剂量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GFP显著减少了小鼠悬浮时间(P<0.05),小鼠脑干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多巴胺含量以及血清中血清氨、无机磷酸盐含量、乳酸和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肌糖原含量、肌肉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GFP具有提高小鼠抗疲劳的作用,可用于抗疲劳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