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浅析桂林山水园林造园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翼飞 《山西建筑》2011,37(15):195-197
对桂林的山水园林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分析桂林山水园林的山、水、山间环境以及园林建筑,显示出其特有的造园手法,并指出桂林的传统园林造园特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巧妙的人工建筑的结合,对周围地区园林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欧阳桦  曹正伟 《中国园林》2012,28(4):96-100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为转移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营建了数量众多的别墅园和园林式办公场所。这个特殊时期的园林式别墅大多因地制宜,在保证安全和隐蔽的前提下,着力于山水空间的创造,借助自然景观来提升其园林意向。其造园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山地园林的形态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向来给人的印象是直观并且深刻。而在你真正身临其境后,则会惊叹于西方园林中对于视觉手法运用的独到之处,而且这些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中仍然有迹可循。这些古典造园的视觉手法,通过融入新的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多种空间营造手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文章在概括空间与园林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空间特征,并从其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影响的角度探索了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的现代化表现,从中感受其空间设计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姜虹  刘婷 《山西建筑》2013,(3):206-207
从园林禅境的塑造手法入手,依次阐述了园林禅境空间的定义、园林禅境的艺术塑造手法以及园林禅境要素的塑造手法三个方面,通过对现代园林禅境空间的塑造研究,为将来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禅境空间设计而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自然山水园著称,体现出“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特点。其中假山,这一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弥足轻重的地位。刘敦桢先生曾经说:“假山是中国园林中最为灵活、最为具体的造园手法。”“最为灵活”指假山在园林中复杂的功能和用途,其空间形态无定式,既是工程材料同时又有造景作用。而“最为具体”则指假山造景可实现性强,手法多样,虽然“无园不石”,但都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玲  王中德 《中国园林》2008,24(4):57-60
空间的“大”和“小”是相对的。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受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却通过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未延展和扩张园林空间与意境,使其能以有限的面积营无限之空间,创造出“咫尺山林”“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对相关论著及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空间分隔、延长路径、设置障碍、借景和意境联想等多种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的空间设计手法,并加以新的分析和理解,希望对我国现代园林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世界建筑导报》2008,(3):58-61
位于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是一个融传统造园手法于现代园林之中的成功典范.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建筑单体,都表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请欣赏中国现代园林的典范之作方塔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借景、框景、漏景、障景等方式。这些优秀的中国园林造景手法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其运用,分析和解决原来室内空间设计中较单一的关系和问题,丰富空间层次和内涵,同时也令中国园林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得以生存或再运用。  相似文献   

10.
山石云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与建筑相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造园"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论精要,其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中,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却几近于空白。本文在分析山石云梯产生的文化背景,梳理山石云梯发展的历史沿革基础上,结合现存古典园林实例总结山石云梯的设计理法,为保护、修缮古典园林奠定相关理论基础,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古台园林是汉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类型,但在近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失色和消失,仅有数座保存至今,而从风景园林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则刚起步。研究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梳理和复原,以汉台、天汉台等 7 个典型古台园林为例,整理出了汉中地区古台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营城塑景、理水活园和人文传承三个层面总结出古台园林营造的特征与智慧,丰富了古台园林这一传统园林的类型研究,为当地传统园林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樱 《山西建筑》2010,36(26):342-343
结合园林景观教学实践,基于对景观塑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考,以日本园林的形成为例,提出设计应结合心理的理念,指出应以此理念为基础进行造园实践,从而塑造出更人性化的庭园。  相似文献   

13.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创新——百年展览花园的生命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箐  王向荣  南楠 《中国园林》2007,23(9):14-20
展览花园展示园林艺术和理论方丽的最新成就以及最新的园林建造材料和技术。它们出现在各种综合性的博览会、园林展和花园节中,出于艺术、文化或商业的目的而建造。展览花园大多是临时的,因其实验性的和思想性而获得关注。在历史上,展览花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与创新是展览花园长久存在和繁荣发展的生命力。目前中国展览花园虽然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艺术性展览花园在园林展中刚刚起步,相信未来中国的展览花园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永红 《中国园林》2006,22(7):50-55
专类园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在植物园中处于重要地位。以世界上69个知名植物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专类园设置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的共性和特点。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植物园中,专类园类型超过50种,其中,蔷薇园、岩石园、水景园、树木园、东方园、草本植物园、生态园等在植物园中比例超过40%。拟建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中专类园建设将以此为借鉴与参考,结合辰山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与上海植物园错位发展的原则,拟设置30个专类植物园区。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海外建设了大量的中国园林,旨在将中国园林的菁华与特色传播到世界诸多城市。通过文献研究、归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概况、营建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展现40年间海外中国园林的建设发展成就,阐明其营建与运行机制,探索保持海外中国园林长久生命力的手段。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海外中国园林置于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从打造"文化品牌"、优化营建机制、完善运行机制等角度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海外中国园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中华文化输出的物质实体环境作用,助力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20.
况平 《中国园林》2006,22(11):33-36
由于文化和自然特点,重庆园林在历史上有其独特之处。在广泛调查重庆传统园林及相关要素的基础上,从园林类型、选址、建筑及装饰、理水、植物、山石与盆景等方面分析了重庆传统园林的特点,得出“重庆传统园林具有历史纪念性园林的特征,在造园上体现了园林与自然山地的结合,与自然山水的协调,因此,自然山水是重庆园林未来创作需要把握的总体特征,自然山水园是重庆园林发展的方向”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