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醋酸酯淀粉的制备及取代度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水溶液中乙酐,醋酸乙烯酯与预氧化淀粉反应生成低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比较醋酸乙烯酯的取代度与酯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认为醋酸乙烯酯更适合于工业化生产醋酸酯淀粉。  相似文献   

2.
采用醋酸乙烯酯、丙烯腈对氧化玉米淀粉进行化学改性,制得氧化乙酰氰乙基淀粉(即多元复合改性淀粉);研究了醋酸乙烯酯和丙烯腈的用量及配比对氧化乙酰氰乙基淀粉性能的影响;采用IR、SEM对氧化乙酰氰乙基淀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其进行了纸张表面施胶实验。实验表明,在以水为介质、反应体系pH值为9、反应温度30℃、醋酸乙烯酯和丙烯腈的总用量为6%(对氧化淀粉)、醋酸乙烯酯与丙烯腈的质量比分别为1:2、1:1和2:1时,得到的氧化乙酰氰乙基淀粉具有很好的表面施胶性能,与氧化淀粉相比,可显著提高纸张的表面强度、平滑度、耐折度和抗张强度。  相似文献   

3.
以机械活化0.5h的木薯淀粉和木薯原淀粉为原料,以醋酸酐为酯化试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制备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以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为评价指标,分别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酐用量、pH各因素对其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酐用量、pH对木薯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均有影响。机械活化能显著提高木薯淀粉醋酸酯化反应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通过试验得到制备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40min,醋酸酐用量为0.15mL,pH为8.5时,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醋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0.075、反应效率为87.45%。并用红外光谱对醋酸酯淀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优化制备马铃薯氧化醋酸酯淀粉工艺。在单因素预试验基础上,选择次氯酸钠用量、乙酸酐用量、反应pH值、反应时间为自变量,以取代度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原理设计试验,并进行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确定取代度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次氯酸钠用量1.805%、淀粉与乙酸酐用量5:1、pH8.06、反应时间1.5h,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氧化醋酸酯淀粉取代度为0.0975。  相似文献   

5.
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研究反应温度、反应pH值、醋酸酐用量和反应时间对淀粉酯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对淀粉醋酸酯的黏度性质、冻融稳定性、透明度等主要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低取代度醋酸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0℃、pH为8.5、醋酸酐用量6%、反应时间为2h.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原淀粉为原料,经盐酸适度酸解后,通过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醚化制备低黏度阳离子淀粉。研究了盐酸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酸解淀粉黏度的影响,探讨了阳离子醚化剂的用量对阳离子淀粉黏度的影响。在水介质中,盐酸用量5%,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h,阳离子醚化剂用量2.5%,制备的低黏度阳离子淀粉即可达到表面施胶的要求。表面施胶实验结果表明,低黏度阳离子淀粉比氧化淀粉和阳离子淀粉具有更好的表面施胶性能。  相似文献   

7.
食用糯玉米淀粉醋酸酯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糯玉米淀粉为原料,考察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酐用量等因素对糯玉米淀粉醋酸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糯玉米淀粉醋酸酯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糊透明度、粘度性质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淀粉为实验材料,在催化剂用量、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4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法进行试验设计,获得取代度与各单因素的函数关系,并建立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合成工艺模型。通过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得到淀粉醋酸酯最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0.11mL、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1:1.39、反应时间1.59h、反应温度87.61℃。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淀粉醋酸酯取代度为2.95。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淀粉醋酸酯葡萄糖单元上的羟基逐渐发生酯化,而且随着取代度测定值升高,乙酰基含量增大。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淀粉醋酸酯表面变得更为粗糙,孔隙增多且呈蜂窝状,说明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同时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  相似文献   

9.
高浓低黏高稳定性阳离子表面施胶淀粉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低黏度化与阳离子化同时进行,然后用复合氧化相结合的方法研制高浓低黏高稳定性阳离子表面施胶淀粉.探讨了活化降黏剂用量、氧化剂A用量、氧化剂B用量、醚化降黏反应温度、醚化降黏反应时间等对阳离子表面施胶淀粉黏度及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介质中,阳离子醚化剂用量2.5%,活化降黏剂用量0.8%,醚化反应温度48℃,醚化反应时间5h,氧化剂A用量0.6%-0.8%,一次氧化反应温度42℃,一次氧化反应时间2h,氧化剂B用量1.0%~1.5%,二次氧化反应温度36℃,二次氧化反应时间2h,得到的阳离子淀粉糊液黏度低、稳定性高,能满足高浓度表面施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丁二酸酐为酯化剂,以水为媒介,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对低取代度淀粉丁二酸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丁二酸酐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值对低取代度淀粉丁二酸酯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丁二酸酐用量增大,淀粉丁二酸酯取代度随之增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pH值对淀粉丁二酸酯取代度的影响曲线呈抛物线形状,存在较佳值,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50 min、反应温度30℃、反应pH值9.0;玉米淀粉经酯化后,其糊化温度降低,糊液透明度提高,糊液黏度增大.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淀粉丁二酸酯的取代度.以水为媒介,制备低取代度淀粉丁二酸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
新型纳米表面施胶剂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革 《中国造纸》2007,26(4):24-26
采用自制的纳米表面施胶剂DS-SS610与氧化淀粉配制成表面施胶液进行表面施胶,探讨了表面施胶剂用量、离子环境、淀粉种类等条件对表面施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S-SS610与氧化淀粉的质量比为2%时,应用效果好,性价比高。在阴离子环境、中性环境、弱阳离子环境下及与阳离子淀粉匹配时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合成聚合物表面施胶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叙述了聚合物表面施胶剂国内外发展概况,介绍了聚合物表面施胶剂的种类、制造方法和发展趋势,并对聚合物表面施胶剂的应用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表面分析技术为出发点,阐述了纸浆纤维表面性能的重要性,并通过介绍主要的表面分析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综合论述了纸浆纤维的表面特性和表面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使用α-淀粉酶制备了高浓度、低黏度的淀粉胶液用作轻型纸表面施胶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α-淀粉酶加入量0.02%对绝干淀粉)、温度80℃时保温20min、快速升温到98℃保温30min。所得产品固含量9.0%,60℃时黏度5.5~6.5mPa.s。用于60g/m2轻型纸表面施胶时,成纸表面强度提高23.2%,施胶成本吨纸节约33.67元。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聚乙烯醇(PVA)在纸张表面施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PVA与淀粉混合后糊化较单独糊化后再混合使用效果好,随着PVA用量的提高,表面胶黏度逐渐升高,成纸表面吸收值逐渐降低、IGT表面强度逐渐升高,当PVA用量达到30kg/t淀粉时,变化趋缓,高黏和低黏PVA对成纸表面吸收值及表面强度影响效果相当。从使用效果、成本、对纸机运行及成纸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建议使用低黏PVA,用量控制30kg/t淀粉。  相似文献   

16.
使用α-淀粉酶制备了高浓度、低黏度的淀粉胶液,用作轻型纸表面施胶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加入量0.02%(对绝干淀粉);温度80℃时保温20 min;快速升温到98℃,保温30 min。所得产品固含量为9.0%,60℃时黏度5.5~6.5 mPa·s。用于60 g/m2轻型纸表面施胶时,成纸表面强度提高23.2%,施胶成本吨纸节约33.67元。  相似文献   

17.
纤维的表面性能及表面分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纤维表面性能的重要性,并主要介绍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体化施胶剂对胶版印刷纸进行施胶及表面增强应用。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生产78 g/m2胶版印刷纸时,采用一体化施胶剂可使每吨纸的施胶成本降低33.28元,每吨纸的化学品用量减少8.5 kg。  相似文献   

19.
A new method to measure in vivo human skin hydrophob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ntil now, the wettability of the skin has been only estimat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its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Zisman), or surface free energy. These methods give information on the behaviour of the surface with water, but cannot quantify its behaviour with other polar liquid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express both the hydrophilia of the skin (Hi) by the ratio of its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gamma(c)) to the water surface tension (gamma(H(2)O)), and its hydrophobia (Ho) by the ratio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gamma(c)), and the value of the water surface tension (gamma(H(2)O)) normalized by the latter. By using this proposed parameter,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classify skin surfaces according to their affinities to water, which is of major importance in Cosmetology as well as in biology. We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hydrophilia (Hi) and polarity (P) as defined by Wu, and water adhesion tension (tau(o)) as described by Vogler. The gamma(c) of untreated skin was 27.3 +/- 3.6 mJ m(-2), confirming previous data, and consequently basal Hi was 38%. Either cleaning with ether or hydration by occlusion induced a diminution of the wetting capacity of the surface and consequently a decrease of Hi to 29% and 33%,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washing the skin surface with soap and water increased surface Hi to 43%.  相似文献   

20.
酶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针对羊毛纤维具有染料上染困难,织物穿着时易毡缩等缺点,将羊毛纤维进行酶处理,通过对处理后羊毛纤维的表面壁障、不同时间染料的上染情况以及Allworden反应,分析研究了酶处理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并得出了羊毛酶处理的最佳优化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