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高盐稀态酱油控温发酵科学酿造生产工艺的研究,较详细阐述了高盐稀态酱油从原料选择、豆粕蒸煮、小麦焙炒、制曲,到发酵、压榨和精制各个制作生产阶段的工艺过程、控制要点、主要设备流程以及微生物变化过程。旨在为不同规模厂家选择适宜的原料处理方式及制曲工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鉴,研究减曲发酵工艺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质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减曲工艺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理化指标和感官风味有显著影响,适当调整减曲比例至10%~20%,对酱油理化指标和感官风味的影响较小,同时有效减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王立群 《粮油加工》2002,(10):53-55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 ,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不足,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5.
对高盐稀态工艺与低盐固态工艺发酵生产酱油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位置的酱醅(醪)的次生菌群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与酱油的风味、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工艺的总菌数要多于低盐固态工艺,其中前者的酵母菌数量为1.76×109个/g·酱醪,占总菌数的99%,约为后者的18 900倍;且前者毛油各项品质均优于后者.说明酱油的风味、品质与酱油发酵过程中菌群的数量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酱油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酱油多以大豆或豆粕、 皮、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而成。 国际上,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技术是生产酱油的先进技术。它克服了传统作坊式生产带来的种种弊端及产品缺陷,在卫生保障、营养价值、口味色泽等方面均有超前的优越性。与传统采用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相比有绝对的优势。 首先是投资大。如果生产出1万吨的成品酱油,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要比低盐固态工艺成本高出25倍。其次是设备上。传统的发酵工艺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高盐稀态自然发酵酿造酱油的工艺是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文章详细阐述了以黄豆和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制曲、发酵、浸出、加热和配兑、澄清等工序进行高盐稀态自然发酵酿造酱油的产业化技术要点,其中对制曲和发酵工序中的精细化操作进行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高盐稀态、低盐固态、自然发酵3种发酵方式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全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指标的变化及有机酸含量,探讨不同发酵方式对薏仁碎米和传统豆粕麸皮酱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发酵工艺中,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全氮、无盐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均高于自然发酵酱油,且氨基酸态氮、全氮和有机酸含量也高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高盐稀态薏仁碎米酱油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全氮、无盐固形物和有机酸中乳酸、乙酸和酒石酸含量均高于传统豆粕麸皮酱油,其中全氮、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29,0.75,11.95g/dL,达到GB/T 18186-2000一级酱油标准。结论:用薏仁碎米代替麸皮酿造酱油是可行的,且3种发酵方式中高盐稀态薏仁碎米酱油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2012年全国酱油总产量已达700.3万t,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取代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已是一种趋势,新建酱油工厂应选择高盐稀态工艺路线。新工厂设计与建设应符合我国GB14881—2013《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生产良好管理规范(GMP)和酱油工厂卫生规范。工厂设计与建设过程,其厂区环境、厂房结构、车间布置、设备选型、管道布置、卫生和更衣设施及功能区布置,设备与管道安装等均应符合食品GMP要求。  相似文献   

10.
"酿造酱油"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综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详细介绍了以大豆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利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酿造酱油的工艺。  相似文献   

11.
发酵型红曲保健酒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红曲固体培养结合蚕蛾、黑蚂蚁、山茱萸、枸杞等中药材料,采用压榨提取、发酵相结合的工艺酿制出保健酒,产品色泽红颜,酒味醇厚,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膜分离技术在油脂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及膜材料;综述膜分离技术在油脂工业中应用概况,包括油 脂精炼、副产品开发利用等,同时展望膜分离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研究预处理方法对麦草P-RCAPMP废水以及磨浆和成浆性能的影响,探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废水的有机负荷、磨浆能耗、纸浆物理性能及纤维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浸泡和挤压疏解预处理能显著降低废水中COD含量,节省磨浆能耗,提高纸浆质量。在TM/P(热水浸泡后,经挤压疏解机挤压后再化学预处理)的预处理条件下,COD含量下降13.5%,磨浆能耗降低10.2%,撕裂指数提高15%,裂断长提高6.6%,白度增加6.3%ISO。  相似文献   

14.
在豆腐黄浆水中补加乙醇和葡萄糖发酵虾青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浆水中添加6g/L乙醇,可提高生物量、虾青素含量以及虾青素产量,但发酵周期有所延长;黄浆水中添加10g/L葡萄糖,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和提高虾青素产量。  相似文献   

15.
张昌伟 《中国酿造》2013,32(11):124-125
针对酱油生产传统工艺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对其工艺优化的研究,在保持传统工艺优势基础上进行突破,采用新工艺:高蛋白食用豆粕和黄豆混合制曲,天然晒制发酵加入辅剂,低盐压榨工艺等;可提高酱油生产收益,具有较大投入价值,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蒸馏酒,其酿造和蒸馏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蒸馏酒技术源于炼丹蒸馏技术,蒸馏酒产生于中国.液态法蒸馏酒产生于汉代,固态法蒸馏酒产生于唐代.固态法蒸馏酒技术完善于宋元时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曲霉和米曲霉混菌一次固态发酵所得豆粕,通过酶解及二次发酵生产富肽产品,研究酶解及二次发酵条件对生产富肽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发酵豆粕补3倍水磨浆、接种1%乳酸菌、活性干酵母1∶1混合菌种,木瓜蛋白酶0.3%,37℃发酵12h,再55℃酶解36h所得富肽蛋白小肽质量分数达到75.40%。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制氢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制浆造纸、生物炼制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生物质下脚料或废弃物,通过制氢技术可将这些废弃物转化再利用。以生物质为原料来制取氢气具有节能、环保、来源丰富的优点,主要包括化学法与生物法。化学法又细分为气化法、热解重整法、超临界水转化法以及其他化学转化方法。生物法可细分为光解水制氢、光发酵制氢、暗发酵制氢以及光暗耦合发酵制氢。本文对多种生物质制氢方法及原理进行总结,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介绍了近年来生物质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生物质制氢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研究适度精炼和添加抗氧化剂对冷榨山核桃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山核桃油的酸价偏高、色度偏黄;经过脱酸、脱色二步精炼处理,可得到酸价低于3.0 mg KOH/g,黄色值为30的油脂,达到GB 22327—2008标准要求。添加植酸0.02g/100g,山核桃油可以保存448d以上;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6.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