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油味型是传统川菜的经典复合味型,因其色泽红亮、咸鲜微甜、兼具香辣的口味,受到人们的喜爱。该研究采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开发传统口水鸡调理食品,通过对红油味型和口水鸡调理食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油味型调味料配方为:红油54mL、酱油30mL、白糖20g、味精1g、食盐2g、芝麻油4mL。口水鸡制作工艺为:500g三黄鸡切块煮熟,与100g红油调味料搅拌。菜肴营养素总含量为能量1422.58kcal、脂肪131.03g、蛋白质98.58g、碳水化合物29.78g、维生素77.41mg、矿物质4554.07mg。  相似文献   

2.
正红油味是川菜凉菜肴常用味型之一,其特点是咸鲜辣香、回味略甜。时下,川菜业界厨师调制红油味时以特制的红油(辣椒油)与精盐、酱油、白糖、味精调制而成(部分地区视菜品烹制需要,亦适量加入醋、蒜泥、香油等),调制时也以掌握其辣味比麻辣味型中的辣味略轻为度。红油味型适用于以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肉类和肚、舌、心等为原材料的菜肴烹制,也适用于块茎类鲜蔬为原材料的菜肴烹制。其代表名肴有红油皮扎丝、红油鸡片、红油黄丝、红油牛肚梁、红油耳片、红油肘花、红油笋片等。  相似文献   

3.
浅谈怪味的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怪味,是四川人首创的味型之一。因此味集咸、甜、麻、辣、酸味为一体,又以鲜香并重而协凋,七味俱全和谐著称,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怪味多用食盐、酱油、红油海椒、花椒面、醋、白糖、芝麻酱、熟芝麻、香油和味精来调制。调制怪味的调味料品种不多,但要求各种调料的比例恰当,不压味,相得益彰。说白了,调制怪味就是要对各种调料做最佳组配。  相似文献   

4.
以咸、甜、酸、辣、香、鲜味及突出的葱、姜、蒜味融合而成的鱼香味型是川菜传统的风味。此味菜肴有浓鲜的鱼香味,其实并无鱼,关键是厨师善用调味料,使各调味料巧妙组合。仅鱼香味型而言,调料有变成其菜的风味亦不同,以"鱼香肉丝"、"鱼香肝  相似文献   

5.
具有“川菜之魂”之称的郫县豆瓣,是川菜的重要调味料之一。笔者在实践中,用郸县豆瓣与各种调味料巧妙配合,创制出了数种以郭县豆瓣为主的新的复合调味料。用它们来烹制菜肴,既保留了邻县豆瓣的特色,又具有新的风味,推出之后受到食客的欢迎。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啤酒豆辩味配料:郭县豆瓣茸础克啤酒100克泡红椒末20克胡椒粉2克味精3克鸡精1克姜、蒜茸各15克红油20克色拉油50克香菇8克特点:微辣鲜美、啤酒味浓。适宜于“啤酒豆瓣花螺”等菜肴的烹制。乳香豆辩味配料:豆腐乳40克郸县豆瓣茸35克姜、蒜茸各20克特鲜酱油1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以不同品牌郫县豆瓣为原料制成的鱼香味型和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感官性状分析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对复合调味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鱼香味型复合调味料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6种,醚类5种,醛类6种,酸类6种,烃类28种,酮类3种,酯类5种,其他化合物4种。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样品中共检测到了6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醚类1种,醛类9种,酸类8种,烃类27种,酮类1种,酯类5种,其他7种。研究表明,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对鱼香味型和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鱼香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醛类、酯类和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川郫、恒星和丹丹豆瓣所制成品在醛类、酯类和醚类物质的含量上有较高含量,对鱼香味型风味的形成有较大作用。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醛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川老汇豆瓣增强麻辣味型风味的优势体现在含有丰富的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7.
糖醋味、鱼香味、荔枝味是从酸甜味衍生而来的3种相似的味型.通过文献了解这3种味型常用的调味料配比,每种味型选取3种配方进行感官评价并运用电子舌对3种味型9种配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电子舌能够较好地区分相似味型.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分析了浓厚型酵母抽提物对鸡精调味料中呈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精中谷氨酸钠和呈味核苷酸二钠(I+G)的含量及比例与其鲜味强度直接相关,其他氮中的呈味肽类含量及分布与其浓厚味、回味直接相关。添加1%的浓厚型酵母抽提物(YE)可使5款鸡精调味料中分子量为180~400 Da, 400~1000 Da, 1000~2000 Da,≥2000 Da的含量分别提升37.1%、96.6%、71.4%、12.0%,由感官评价结果可知,鸡精调味料的浓厚味、回味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基础数据的采集、定量分析和单因素实验等方法,对麦芽糊精与红油味型的比例以及红油调味粉最佳配方的确定,可制成工业化产品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成、甜、酸、辣、香、鲜味及突出的葱、姜、蒜味融合而成的鱼香味型是川莱传统的风味,此味莱肴有浓鲜的鱼香味,其实并无鱼.关键是厨师善用调味料.使各调味料巧妙组合。仅鱼香味型而言,调料有别其成莱的风味亦不同,以“鱼香肉丝”、“鱼香肝片”、“鱼香兔丝”为例介绍其具体的调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如龙眼肉、枸杞子、肉桂等为主要原料,以干辣椒、郫县豆瓣、食用油、香辛粉等为辅料制作药膳火锅底料。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药膳火锅底料的因素水煮时间、中药材添加量、辣椒、加水量等进行试验探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适当的因素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此来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从而确定药膳火锅底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在郫县豆瓣16%、盐2%、香辛粉3%、白糖2%、花椒2%、味精1%、酵母抽提物1%、食用油用量40%的基础上,选择水煮时间为60 min,中药材添加量为1倍,辣椒添加量为10%时所制得的药膳火锅底料品质最好。利用电子鼻对产品进行挥发性香气分析,发现炒制后的药膳材料较水煮工艺的香气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2.
以食盐、辣椒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多种香辛料、呈味剂等制作辣椒调味盐。以食盐、辣椒粉、胡椒粉和呈味剂含量为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辣椒调味盐的最佳配方:食盐60%,辣椒粉15%,胡椒粉7%,呈味剂10%。  相似文献   

13.
蒜泥烧椒酱主要是以炭烧的二荆条辣椒与蒜泥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定方法,对蒜泥烧椒酱的工艺及配方进行优化,制作出一款广受人们喜爱的调味酱。结果表明,在基础配方不变的情况下,新鲜二荆条(青椒∶红椒为3∶1)用量33%,蒜泥用量22%,食盐用量8%,香葱油用量16%,在此条件下,蒜泥烧椒酱的色泽鲜亮、口味俱佳,是一款营养价值丰富的佐餐调味酱。  相似文献   

14.
蒜泥烧椒酱主要是以炭烧的二荆条辣椒与蒜泥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定方法,对蒜泥烧椒酱的工艺及配方进行优化,制作出一款广受人们喜爱的调味酱。结果表明,在基础配方不变的情况下,新鲜二荆条(青椒∶红椒为3∶1)用量33%,蒜泥用量22%,食盐用量8%,香葱油用量16%,在此条件下,蒜泥烧椒酱的色泽鲜亮、口味俱佳,是一款营养价值丰富的佐餐调味酱。  相似文献   

15.
郭峰 《中国调味品》2020,(5):147-148,151
以花椒粉、八角粉、辣椒粉为研究对象制得复配调味料,通过回归设计对其加工配方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复配工艺,评价标准为感官评价,比较了3种原料的不同添加质量分数,其中花椒粉为30%~40%,八角粉为20%~30%,辣椒粉为30%~40%,按照上述范围对3种调味料进行组合,对不同组进行感官评价,建立复配工艺和感官评价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最好的感官评价结果筛选出最优的复合调味料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辣椒粉含量40.00%、八角粉含量25.83%、花椒粉含量34.17%的比例配制出的调味料感官评价值最高,各项指标最好。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4种特色酱味汁的制作方法。香菇辣酱是将香菇酱、日本辣根酱、油酥蚕豆辩和干辣椒等混合调制而成的,成品色泽红亮。鲜辣回甜。香味浓郁。鲜辣酸梅酱是将酸梅酱、豆瓣酱和海鲜酱等一起调制而成的,成品色泽红亮,酸辣微甜,鲜香醇厚。香辣沙拉酱是用沙拉酱、酸青瓜和日本青芥辣等原料,加各种调味料复制而成的,成品色泽美观,酸甜香辣,果味浓郁。鱼露腐乳汁是用鱼露、腐乳为主要原料,加鲜汤、葱和姜等辅料调制而成的,成品成鲜微辣,味道奇特。这4种酱味汁既可直接拌制凉菜,也可用于炒制热菜。  相似文献   

18.
为开发一款即食调味鲅鱼产品,通过正交优化确定调味鲅鱼的最佳调味料配方,同时探究不同杀菌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调味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1 g,辣椒粉添加量2 g,麻椒油添加量2 g,五香粉添加量1.5 g;杀菌条件对调味鲅鱼质构和色差中的硬度、胶着度、咀嚼度和L值影响显著,当杀菌条件为115℃、20 min时,鲅鱼硬度为1405.33±45.30,L值为58.52±0.41,综合感官评分最高。结合菌落总数、感官评价、质构和色差综合分析,最佳杀菌条件为:115℃、20 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究植物油对红油辣椒气味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子鼻、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对红油辣椒气味物质的影响。结果 电子鼻检测结果结合OPLS-DA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其整体气味轮廓差异明显。GC-MS检测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共检测到10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29种、醛类30种、烃类12种、硫醚类3种、酯类6种、酸类2种以及其他化合物19种;醇类、醛类、硫醚类是红油辣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ROAV分析表明A样品(精炼菜籽油)的关键性化合物是:苯乙醛、反-2-壬醛、二甲基硫醚;B样品(大豆油)的关键性化合物是:1-庚烯-3-酮、二甲基硫醚;C(花生油)、E(菜籽油)样品的关键性化合物是:二甲基硫醚; D(玉米油)样品的关键性化合物是:二甲基硫醚、(Z)-2-壬烯醛、1-辛烯-3-酮。结论 不同品种的植物油制备的红油辣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一定差,二甲基硫醚是红油辣椒的共有关键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为研制一种即食鲐鱼肉干产品,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调味料配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鱼肉干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鲐鱼肉干的调味配方以及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鲐鱼肉干的最佳调味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4%,食盐添加量2%,辣椒粉添加量0.5%,豆瓣酱添加量3%;最佳微波-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时间120 s,烘干温度80 ℃,烘干时间160 min。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鲐鱼肉干产品感官和风味品质良好,硬度、弹性和咀嚼度分别为16255 g、0.78 mm、6974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