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高州粉葛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淀粉。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粉葛淀粉提取的条件进行三因素(料液比、浸泡时间、pH)三水平的响应面实验设计,以淀粉提取率作为响应面值,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对粉葛淀粉提取率进行响应面优化。并对提取的淀粉进行了淀粉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粘度等物化性质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提取的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4.5,浸泡时间2.0h,浸泡pH10.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粉葛淀粉提取率达83.66%。在所提取粉葛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3.8%,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较高,易凝沉,属于高膨胀型淀粉,6%淀粉糊在95℃时的粘度为1500mpa·s。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蕨蔴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提取剂的料液比、pH、浸泡时间和沉降时间)与正交试验,探究其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蕨蔴淀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g/mL),pH 9.0,浸泡时间2 h,沉降时间7 h。经验证性试验证明该工艺稳定可靠,此时,蕨蔴淀粉提取率为30.57%,蕨蔴淀粉糊的凝沉稳定性为52 h,析水率为43.4%,凝沉稳定性较差,其透光率(20℃室温)为4.0%,透光率较低,添加的食品成分会对其透明度产生影响,其淀粉糊只经过一次冻融其析水率就高达40.20%,冻融稳定性较差,其硬度、稠度、黏聚性及黏聚指数都较低。  相似文献   

3.
板栗淀粉与板栗变性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比较了板栗淀粉,板栗氧化淀粉,板栗羟丙基淀粉,板栗磷酸酯淀粉的主要物理性质并测定了板栗淀粉及其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和膨胀度、糊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变性后,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透光率上升,溶解度变大;氧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膨胀度小于板栗淀粉,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度大于板栗淀粉;板栗淀粉糊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95℃的黏度与50℃的黏度以及在二者温度保温1 h的黏度值均低于板栗淀粉;板栗变性淀粉糊的热黏度稳定性和冷黏度稳定性与板栗淀粉相比变化较大;板栗变性淀粉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低于板栗淀粉,抗老化能力强于板栗淀粉。  相似文献   

4.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谷物资源,营养全面且富含功能性物质。本文利用碱法提取青稞淀粉,研究青稞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青稞淀粉颗粒光滑,大小分布均匀,其淀粉糊黏度随淀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上升、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受pH值的影响无规律性。在相同含量下,青稞淀粉的透光率大于小麦淀粉,并且具有更强的冻融稳定性;青稞淀粉的溶解度及膨胀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人参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料液比及原料粒度对人参淀粉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布拉班德黏度仪、质构仪等对人参淀粉的颗粒性质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人参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600 W、超声波时间20 min、料液比1∶25(g/mL)、粒度80 目,此时淀粉的提取率高达70.51%,比常规法增加10.69%。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超声波辅助提取的人参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淀粉糊的溶解度、膨胀度及透明度提高,凝沉性减弱。超声波辅助提取的人参淀粉的糊化温度为70.5 ℃,峰值黏度为70.0 BU。  相似文献   

6.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莜麦淀粉提取工艺条件,并检测了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莜麦淀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59,提取温度48.84℃,提取时间137.31 min,p H 8.73,该条件下莜麦淀粉的提取率为75.58%。与对照组比,莜麦淀粉溶解度较小,糊化温度较高,莜麦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均较差,易发生老化。  相似文献   

7.
以茶籽粕饼为原料,对采用稀碱法提取茶籽粕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茶籽粕淀粉稀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6∶1(m L/g),p H10.0,浸泡时间5 h,提取温度50℃;常温下,淀粉糊的透光率较低;析水率为36.28%,冻融稳定性很好;膨胀度为12.38%,膨胀度较低;凝沉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龙爪粟为原料,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龙爪粟淀粉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龙爪粟淀粉的结构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爪粟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酶解温度51.55℃,酶解时间4.23 h,pH 9.99,此条件下龙爪粟淀粉提取率为76.41%。龙爪粟淀粉颗粒较玉米淀粉小,平均粒径为7.7μm,属于C型淀粉晶型;其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属于典型的二度膨胀淀粉;凝沉性及冻融稳定性较玉米淀粉差;龙爪粟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及糊化焓变均显著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9.
茶叶籽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茶叶籽淀粉颗粒形貌、大小和糊化温度,测定其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黏度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变化程度不大;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黏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0.
脱脂对燕麦淀粉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燕麦粉的脱脂条件和脱脂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粉脱脂条件为料液比为1∶4,脱脂时间4h;燕麦淀粉经脱脂后粗脂肪和损伤淀粉含量分别降低81.3%、26.9%;燕麦破损淀粉含量由4.64%下降至3.63%;燕麦淀粉经脱脂透光率增加、沉降体积变小、冻融吸水率下降;经脱脂后燕麦淀粉溶解度下降,膨润力变高;经脱脂燕麦淀粉峰值黏度升高,谷值黏度基本不变,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糊化温度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食用醋酸酯甘薯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剂,以乙酰基含量和取代度为指标,制备出不同取代度系列醋酸酯甘薯淀粉。研究了不同乙酰基含量醋酸酯甘薯淀粉的性质,包括颗粒形态、膨胀度、溶解度、淀粉糊黏度、透明度、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等,为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醋酸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淀粉糊的峰值黏度不断提高,起糊温度不断降低。乙酰化作用提高了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以及淀粉糊的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降低了淀粉糊的凝沉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浸泡工艺提取油莎豆淀粉,并对油莎豆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透明度、沉降体积、老化值、冻融稳定性、蓝值、黏度、颗粒形貌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莎豆淀粉具有典型的二段膨胀过程,属限制型膨胀淀粉。冻融稳定性和老化性优于玉米淀粉;蓝值显著高于马铃薯淀粉;沉降体积小,形成凝胶能力强;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度较低,淀粉起糊黏1度为75℃,在90℃时达到峰值黏度为1300mpa·s,油莎豆淀粉颗粒呈卵形或球形,表面光滑,粒径范围2~15μm。  相似文献   

13.
橡子淀粉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橡子粉为原料,制备橡子淀粉以及研究橡子淀粉的理化性质。采用热水脱单宁、H2O2脱色制备橡子淀粉,运用理化检测方法对橡子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橡子粉中淀粉含量为63.58%;橡子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都不大,膨胀度随温度的上升出现初始膨胀阶段和迅速膨胀阶段,属限制型膨胀淀粉;橡子淀粉糊的透光率和冻融稳定性相对较好,淀粉糊的透光率为35.9%,析水率为34.69%;橡子淀粉糊具有很强的凝沉稳定性,但凝沉速度较快,易老化;橡子淀粉的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出现跃变的浓度为25%。  相似文献   

14.
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国 《中国粮油学报》2012,27(5):27-30,34
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在控制的条件下发芽72 h,每间隔12 h取样,测定燕麦淀粉的颗粒结构、溶解度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燕麦发芽过程中,其淀粉颗粒仍保持了原淀粉的外貌形态和X-射线衍射A型图谱特征。发芽处理使燕麦淀粉的溶解度增加,膨胀度减小,同时会导致淀粉冻融稳定性变差,易于老化。但适度的发芽可增加淀粉的透明度,增强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超高压处理对莲子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莲子淀粉品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莲子淀粉为原料,采用超高压技术对淀粉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不同超高压时间对莲子淀粉颗粒粒径分布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随超高压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超高压处理提高了莲子淀粉在55,65,75℃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其在85℃和95℃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超高压处理降低了莲子淀粉的透光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透光率呈下降趋势;500MPa超高压处理10~50 min,有利于改善莲子淀粉的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颗粒被破坏程度加大,导致凝沉性增大,析水率增加。结论:超高压处理可以改善莲子淀粉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蚕豆、豌豆为对象,研究了两种豆类淀粉的各种性质: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糊化特性,淀粉糊的膨胀度和溶解度,淀粉-碘复合物的可见光谱,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以及沉降体积。结果表明:通过对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对蚕豆和豌豆淀粉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发现温度和放置时间对两种豆类淀粉的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两种淀粉在进行加热、糊化时,随着温度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粉糊的溶解度和膨胀度等。两种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放置的时间的不同,对淀粉糊的沉降体积、透明度等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620 nm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白芸豆和小利马豆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淀粉,对白芸豆淀粉和小利马豆淀粉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芸豆和小利马豆的淀粉颗粒均呈表面光滑、无棱角及裂痕的特征,且2种淀粉的微晶结构均为A型;2种豆类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小利马豆淀粉和白芸豆淀粉在冻融稳定性、透明度和成糊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利马豆淀粉的膨胀度、溶解度及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更好,而白芸豆淀粉呈现起糊温度、峰值黏度、破损值和回生值较低的成糊特性,易成糊、抗剪切。  相似文献   

18.
籽粒苋籽实中淀粉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以玉米、木薯和红薯淀粉为对照,研究实验室提取的籽粒苋K112籽实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沉降曲线、冻融稳定性、老化值、淀粉糊凝胶特性和黏度。结果表明:籽粒苋籽实中淀粉含量为62.49%,其中直链淀粉含量为6.12%;其淀粉的溶解度、透明度、沉降速率低于其他3种淀粉,但膨胀度最高;冻融稳定性较差,淀粉凝胶的硬度一般,黏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生姜淀粉的基本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媛  乔旭光 《食品科学》2011,32(13):131
研究生姜淀粉糊的相关性质。结果表明:生姜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7.47%,糊化温度为84.98℃;随着淀粉乳质量分数、淀粉乳pH值的增加,淀粉糊黏度增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存在剪切稀化的现象;淀粉糊溶解度、膨胀度均较小,且都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透明度为8.20%;具有触变性;凝沉体积为73%;冻融稳定性不强,蔗糖添加量较大时能增强生姜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青稞淀粉和小麦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青稞淀粉的理化性质,包括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及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力和糊化特性,并与小麦淀粉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小麦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青稞淀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分布均匀;青稞淀粉糊透明度大于小麦淀粉糊,但在储藏过程中,青稞淀粉糊透光率变化显著;青稞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力均大于小麦淀粉糊,这与小麦淀粉中小颗粒淀粉含量较多有关;与小麦淀粉的糊化相比,青稞淀粉成糊温度低,糊化容易,但峰值黏度低,衰减值大,热糊稳定性差,回生值大,冷糊稳定性差,易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