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时间阶段的样品,分析测定了18个品质成分,对所得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样品与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GCG、GCG、ECG、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水浸出物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物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45%、26.29%和8.46%。结合聚类分析可得茯砖茶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毛茶期,包括毛茶和发花第0 d;第二阶段为发花前期,包括渥堆、发花第3 d和发花第6 d;第三阶段为发花后期,包括发花第9 d、发花第12 d、发花第15 d;第四阶段为茯砖茶干燥期,包括发花第18 d、发花第22 d。本研究为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建立了评价体系,确定了加工过程各时间段的分界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使用Gallery Plot插件绘制了挥发性物质离子迁移指纹谱图,比较不同阶段杜仲叶茯砖茶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原料筛选、渥堆、气蒸与成型(即发花第0 d)、发花第8、25 d及陈化1年等6个阶段样本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0种,明确定性的有51 种,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吡嗪类、酸类、萜烯类、呋喃类、醚类及含硫化合物等。PCA分析显示,PC1为47%,PC2为27%,累计贡献率为74%,较好的反映了不同茶样之间挥发性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各不同阶段茶样在PCA图上呈分离状态,说明加工过程中各不同阶段茶样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部分呈青草味和泥土香的吡嗪、醛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逐步减少,而部分呈药香、果香和醇香的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了杜仲叶茯砖茶较好的药香、果香和菌香。2-乙基-3, 5-二甲基吡嗪二聚体在渥堆样本中,2, 4-庚二烯醛和3-甲硫基丙醛在发花阶段样本中以及5-甲基糠醛、丙烯酸正丁酯单体、丙烯酸正丁酯二聚体、糠醛二聚体、2, 3-丁二醇在陈化阶段样本中的相对含量远高于上述各成分在其他阶段样本中的含量,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渥堆、发花和陈化阶段的候选标记物,从而为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进一步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并与10 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曲霉属(Aspergillus)为加工过程中的优势真菌,在原料至气蒸与成型阶段,其相对丰度逐步下降,进入发花阶段后丰度迅速上升,发花4 d相对丰度达95.58%,发花8 d及之后所有阶段相对丰度均在99.99%以上,为绝对优势菌群。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种类丰富,分为7 个门、47 个属,其中的优势细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原料至发花8 d阶段,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雷尔氏菌属为此过程中的优势细菌属,从发花12 d起,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结构趋于稳定,红球菌属相对丰度大幅上升,为发花后期及陈化阶段的优势细菌属。属水平上主要菌群丰度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糖、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与曲霉属菌群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Apiotrichum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黄酮质量分数与曲霉属、Apiotrichum丰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红球菌属丰度与水浸出物、多糖、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加深了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和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杜仲叶茯砖茶品质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黑毛茶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产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影响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及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同批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主产区(陕西、湖南和浙江)同时期制作茶样,研究黑毛茶在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表明:陕西和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金花"数量明显高于浙江产区,"菌花香"明显;但湖南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均略带青涩味。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及咖啡碱在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在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保留量较多;有机酸在陕西产区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从3个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共分离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对茯砖茶"菌花香"具有重要贡献的萜烯醇、烯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含量在不同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产区花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代谢方向及作用方式可能不同,对茯砖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黑毛茶为原料,在茯砖茶常规加工工艺的第二次汽蒸后接种冠突散囊菌纯菌种发酵剂,进行发花试验,分析主要功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人工接种的茶砖发花提前4~6 d。发花第4天至成品,人工接种茶砖的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分别下降了43.79%、14.11%、32.32%、57.03%和27.70%,茶褐素含量增加了32.88%,茶多糖和茶色素含量与冠突散囊菌的增长呈正相关变化,冠突散囊菌发花越多,功效成分变化越大,砖茶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6.
以黑毛茶为原料,在茯砖茶常规加工工艺的第2次汽蒸后接种纯菌种发酵剂,进行发花试验,并分析主要功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接种茶砖发花提前(4~6)d,从发花第4天开始EGCG茶红素、茶氨酸、茶黄素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了77.38%、57.03%、43.79%、27.70%、14.1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32.88%,茶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变化不大。发花过程中功效成分变化与冠突散囊菌生长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手筑茯砖茶发酵与干燥过程中真菌种类变化,以发酵(0、4、8、12 d)及干燥阶段(17、22 d)的手筑茯砖茶样品为研究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技术进行扩增测序,为手筑茯砖茶发酵及干燥阶段样品中真菌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手筑茯砖茶的发酵初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发酵及干燥的进行真菌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测序及数据清理后共得到990 522个有效的Tags,聚类后有186个可操作分类单元,注释到5个门、14个纲、29个目、47个科、65个属。其中0 d的真菌多样性最高,且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曲霉属(Aspergillus),达40.59%。其次为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散囊菌属(Eurot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等。而在4、8、12 d及17、22 d茯砖茶样品中,散囊菌属是绝对优势菌属,第4天时其相对丰度已达到97.27%,在这5组样品中其平均相对丰度高达98.81%。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更准确、全面地反映手筑茯砖茶发酵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为手筑茯砖茶工艺的改进及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大鲵皮明胶和茶多酚为原料制备复合膜液,研究不同质量分数茶多酚的引入对复合膜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茶多酚后造成了大鲵皮明胶复合膜液L*值和p H值下降,而a*值和b*值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含0. 4%茶多酚复合膜液凝胶强度明显提高(P <0. 05),但是茶多酚质量分数超过0. 8%时,会造成复合膜液凝胶强度下降(P <0. 05)。剪切流变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复合膜液表观黏度和最终剪切应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引入不同质量分数茶多酚,大鲵皮明胶复合膜液酰胺A、Ⅰ、Ⅱ、Ⅲ带吸收峰发生了不同程度偏移。此外,引入茶多酚后,各组复合膜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得到显著提升(P <0. 05)。综合考虑,含0. 4%茶多酚的明胶复合膜液具有较好的理化和功能性质,今后可进行食品复合保鲜液及可食膜性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及其与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以来自陕西、浙江、湖南三省的15个茯砖茶为材料, 采用感官审评法、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分析法、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茯砖茶滋味品质评价方法。结果 在感官审评结果中15个茯砖茶滋味可分为醇和、平和、粗淡3种类型。15个茯砖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在21%~38%之间、茶多酚含量在3.0%~9.5%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7.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0.9%~1.5%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2.5%~5.5%。TAV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分、咖啡碱及氨基酸对茯砖茶的苦涩滋味和醇甜滋味有显著贡献(TAV>1), 其他内含成分对茯砖茶滋味品质具有修饰作用(0.1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混合型茯茶发酵剂,并探讨其在散茯茶“发花”中的应用。方法:用分离于茯茶中的“金花菌”菌株制备混合型茯茶发酵剂;探讨接种量、培养时间、碳源、氮源及NaCl添加量对发酵剂中孢子数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混合发酵剂制备工艺;进而将制备的发酵剂在散茯茶生产上应用。结果:发酵剂制备组分为:蔗糖8.6%,酵母浸粉5.7%,NaCl添加量1.8%,得到干燥发酵剂中孢子数量为2.75×109 个。将该发酵剂接种于散茶进行“发花”试验,散茯茶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显著低于自然“发花”组(CK组)(P<0.05),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感官评审结果显示,Ⅳ-1发酵剂接种散茶“发花”后感官评价最佳。结论:优化后的混合型茯茶发酵剂中孢子数量较高,将其应用于散茯茶“发花”能有效促进散茶发花效果及其品质。本研究对提高茯茶“发花”效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红烧肉加工过程中原料肉、料酒浸泡、油炸、炖煮、红烧等加工关键节点处其主要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变化,为较全面的了解其品质形成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对红烧肉加工过程中主要营养品质指标及颜色、质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烧肉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变化规律不明显;脂肪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炖煮之后又有所下降;总糖含量在最终产品阶段显著提高。加工过程中红烧肉的瘦肉、肥肉和皮三部分颜色均发生变化,L*值显著降低(p0.05);a*值先下降后显著上升(p0.05);瘦肉和肥肉b*值显著增加(p0.05),皮部分b*值在前六个加工点处变化不显著(p0.05)成品时显著上升(p0.05)。剪切力和质构分析表明,加工中红烧肉的弹性显著增加(p0.05),剪切力、硬度显著降低(p0.05);瘦肉部分的粘聚性显著上升,肥肉部分显著下降(p0.05),皮整体变化不显著(p0.05);瘦肉和肥肉部分的咀嚼性显著下降(p0.05),而皮部分的咀嚼性显著上升(p0.05)。对电子鼻传感器信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三个加工节点除了第二和三、三和四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外(p0.05),与其他加工节点的差异性都显著(p0.05)。第四个加工节点与第三、五、六个加工节点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三个加工节点差异显著(p0.05),后3个加工节点处香气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2.
在复原乳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5%的茯砖茶,接种由嗜热链球菌ys14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1480按1∶1组成的酸奶发酵剂,在42℃下发酵6h制得茯砖茶酸奶,并考察茯砖茶对酸奶的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和乳酸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茯砖茶和酸奶良好的融合,并具有茯砖茶独特的风味。另外,在发酵过程中茯砖茶的添加没有抑制乳酸菌代谢产酸。与对照酸奶样品相比茯砖茶酸奶的粘度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其脱水收缩值有所下降。茯砖茶酸奶中嗜热链球菌ys14菌数较对照组有显著(p<0.05)增加,但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1480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茯砖茶奶茶对高脂饲料喂养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本实验选取126只雄性昆明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组、对照组、茶汤组、牛奶组、低剂量奶茶组(167 mg/kg)、中剂量奶茶组(834 mg/kg)、高剂量奶茶组(1667mg/kg);通过对小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脂模型,连续喂养28 d、35 d、42 d分析茯砖茶奶茶对高脂小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四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胃低、中、高剂量的茯砖茶奶茶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奶茶组能显著降低高脂小鼠的TC、TG、LDL-C含量(p0.05),各指标下降比率分别为16.38%、66.67%、34.34%。在连续灌胃28 d、35 d、42 d,其中茶汤组在35 d时降脂效果显著,牛奶组无显著性差异变化,中剂量茯砖茶奶茶灌胃高脂小鼠在28 d时血脂呈最低水平。综上,茯砖茶奶茶具有显著降低血脂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以茯砖茶为原料的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贮藏年份康砖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茶色素含量,测定其多酚提取物还原铁离子的能力、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康砖茶总黄酮、茶褐素和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多酚提取物FRAP·EC50(8.28μg/m L~14.55μg/m L)显著高于DPPH·EC50(4.26μg/m L~4.99μg/m L)和ABTS EC50(5.14μg/m L~5.50μg/m L),且DPPH EC50显著低于ABTS EC50(p0.05)。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DPPH EC50显著降低;FRAPEC50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p0.05)。贮藏期6年(YA2010)ABTS EC50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5)。贮藏时间为15年(YA2001)和23年(YA1993)的康砖茶还原铁离子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高于其他年份康砖茶。相关性分析表明,FRAP EC50和DPPH·EC50均与没食子酸、茶褐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ABTS·EC50与没食子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康砖茶多酚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贮藏时间越长,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越强,但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与贮藏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以真空包装的粤式盐焗鸡为原料,研究其在4℃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及保质期。结果表明:感官评分在第15、18及21天时显著降低(P0.05),到第18天时已超出接受程度,亮度L*值及黄度a*值显著降低(P0.05);pH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P0.05),挥发性盐基氮及酸价均不断增加,其中,鸡皮的挥发性盐基氮变化差异显著(P0.05),到第18天时鸡肉中的挥发性盐基氮超出国标限值(15mg/100g),鸡肉酸价在第15、18及21天时差异显著(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而硬度、咀嚼性和鸡皮拉伸强度增加明显(P0.05);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均未超出国标限值,沙门氏菌未被检出。因此,4℃贮藏条件下真空包装的粤式盐焗鸡的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建议贮藏期最长为15d。  相似文献   

16.
选取制作茯砖茶的原料"黑毛茶",通过模拟茯砖茶加工中的"渥堆"过程,研究了不同的茶叶含水率、渥堆时间、渥堆温度对成品茯砖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渥堆含水率、温度及时间的提高,水浸出物含量有一定提高,但过高的含水率和温度反而会导致水浸出物含量的降低;茶多酚和黄酮的含量随含水率的提高、渥堆温度的升高、渥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咖啡碱的含量随着含水率的提高、渥堆温度的升高、渥堆时间的延长而略有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含水率提高而增加,和渥堆时间的关系为在渥堆前期的增长速度较快,当达到一定时间(24h)开始缓慢增长。综合评价在含水率为23%~28%、渥堆温度为35~40℃、渥堆时间24~30h时茶叶发酵较好,各种化学成分的转化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武夷岩茶为原料,通过4种不同处理方法加工成岩茯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相比,岩茯茶成品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生物碱的含量增加,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下降。4种岩茯茶组内多重比较表明,高压汽蒸渥堆和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岩茯茶(ZFG)茶多酚含量与未经处理直接按照茯砖茶工艺压制的岩茯茶(F)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高压汽蒸渥堆处理的岩茯茶(ZF)、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岩茯茶(FG)、ZFG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与F之间均未存在显著差异;F与ZF在儿茶素总量上没有显著差异;F与F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上存在显著差异,F与ZFG在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F与其他三种处理茶样的茶氨酸(Theanine)及亮氨酸(Ieu)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岩茯茶成品茶可显著改善武夷岩茶的滋味口感,使之更醇和,鲜爽,为探究武夷岩茶加工成茯砖茶成品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探索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超声波频率20 kHz、振幅50%、处理时间5 min、15 min)对于稀奶油中脂肪球粒径、黏度影响,并评价其制成Mascarpone干酪的得率、成分、乳清析出率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比较,超声波处理15 min,稀奶油的黏度显著增加;随着超声波时间的延长,稀奶油粒径值中D50和D90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超声波5 min处理D10,与对照样品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大于超声波15 min处理样品(p0.05);超声波处理对于干酪中蛋白质、矿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脂肪含量和水分显著增加(p0.05);超声波处理稀奶油制成干酪,硬度、均一性和凝聚性均显著增加,且随着超声波时间的延长,增加程度进一步提高(p0.05),而黏度指数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茶多酚和鼠尾草对猪肉的抗氧化效果.通过改进猪肉过氧化值(POV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的测定方法,分析分别添加茶多酚(1.0%)和鼠尾草(1.0%)的猪肉在5℃下贮藏10d(0d,2d,4d,6d,8d,10d)期间的脂肪氧化程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0%茶多酚处理组的POV值显著高于时照组(P<0.05),1.0%鼠尾草处理组的POV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前4天内各组间TBA值差异不显著(P>0.05),1.0%茶多酚处理组的TBA值在第6天及以后显著低于时照组(P<0.05),1.0%鼠尾草处理组的TBA值从第4天以后显著低于1.0%茶多酚处理组(P<0.05).第10天时,各组感官评定(气味、颜色、状态)总分为:1.0%鼠尾草处理组>1.0%茶多酚处理组>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鼠尾草对猪肉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茶多酚.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以0.0、0.5、1.2、2.4、4.8、12.2 mg/kg 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20 d染毒凡纳滨对虾,采用感官评价、理化分析及显微观察法测定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特性和自溶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2毒素暴露对生鲜对虾色泽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理化分析得出低剂量作用时对虾肌肉硬度和咀嚼性明显升高(P0.05),随后肌肉组织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蒸煮损失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显微结构观察肌纤维间隙不断变大,肌纤维密度下降,肌纤维碎片不断增加,肌肉品质劣化。随T-2毒素暴露剂量升高,氨基态氮溶出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溶出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固形物的溶出量显著增加(P0.05),肌原纤维长度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原纤维断裂严重,自溶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