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强夯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布线路总长约588.487 km,其中挖方段长567.55 km,填方段长20.937 km,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汝河以北至北京段山前广大地区.其黄土主要特性为非自重性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可引起地表下沉、渠堤裂缝和边坡塌陷.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总干渠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详细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对湿陷性黄土的强夯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该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据引大工程东二干渠地基湿陷性黄土特征,建立了湿陷性与一般物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黄土湿陷性的简易判定法及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从而对工程地基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而且具有结构疏松的特点,主要特性之一就是湿陷性.在总结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的基本特征,分析试验的原理以及湿陷性黄土的判定方法,并例举了湿陷性黄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认识的基础上,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宏民 《山西水利》2010,26(2):47-48,60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从湿陷性的判定及其在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上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详细介绍了目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的主要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黄土地区17条高速公路工程的调查、勘探与测试资料为基础,从湿陷性黄土的分区地貌特征、物理组成、湿陷特性、力学性能等方面,分析工程沿线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变化规律,并针对公路线性工程及其构筑物的特点,提出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依据三级分区指标体系,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划分为四个一级分区,九个二级分区和十个三级分区,得到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图,并分析不同工程地质分区内黄土的地貌特征、土层厚度、湿陷性能及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为甘肃省黄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新疆黄土地区输水渠道建设中的土体湿陷性问题,以新疆伊犁某输水工程所处黄土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渠道横向和纵向的土样进行物理性质试验,分析伊犁黄土的湿陷性特征、变化规律及湿陷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性沿输水渠道横断面呈现出左侧渠堤湿陷性较右侧强的特点,左侧渠堤在地表以下约13 m处仍具有轻微湿陷性;渠道纵向黄土湿陷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桩号里程75 km为界,分界线以东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强,分界线以西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弱;孔隙比与湿陷系数呈正相关,含水率和液、塑性指数与湿陷系数呈负相关,黄土的含水率、孔隙比以及液、塑性指数等物理性质指标均会对其湿陷性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等输水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湿陷性黄土地基作为基础工程中较复杂的地基类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项目建设时,正确评价湿陷性黄土区及其场地和基础的湿陷性,对设计、施工工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及保障建筑物安全使用至关重要。通过对新疆某长距离输水干渠黄土区物理力学实验,判定了黄土区的湿陷程度,并对湿陷性进行等级评价,可为类似工程黄土区湿陷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陕西某抽黄河水工程黄土的原状土样进行了三轴浸水试验及湿陷前、后试样的显微结构扫描电镜分析 .由非饱和黄土显微结构与湿陷性之间的联系 ,确定黄土结构与湿陷性的关系 .研究表明 ,黄土的显微结构与黄土的结构性及湿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引水工程管基黄土的分布特征、成因进行分析,针对管基可能存在的湿陷性问题,结合黄土湿陷性试验成果,对管基黄土的湿陷性问题进行评价,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能级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的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结构发生破坏的现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进行地基处理。在充分分析黄土湿陷性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将高能级强夯法应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从高能级强夯法加固黄土的效果的理论分析出发,将该法应用在实践工程中,经试验检测其加固效果较好,不仅消除了黄土湿陷性,还提高了黄土的强度,该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外因素分析,认为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因是黄土的结构性,外因是浸水与压力,因此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通过一定的防、排水措施可以减弱或消除黄土产生湿陷的外因,从而避免黄土地基浸水湿陷。本文以山西王曲电厂灰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防排水处理措施为例,在分析黄土湿陷性机理的基础上,对该灰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为今后相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依据黄土压缩湿陷试验结果 ,按建筑物对象不同分两种情况对东雷抽黄二期工程桦木寨子段黄土地基进行了湿陷性评价 ,并建议了符合实际的黄土地基湿陷等级。  相似文献   

13.
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是评价黄土湿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且各因素间并非独立,通过分析各物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塑性指数、含水率、干密度作为影响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因素。本文提出并建立了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选取新疆伊犁地区黄土的数据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预测样本,将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可知二者误差小于10%。利用陕西彬县黄土数据验证了网络模型的通用性,说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计算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准确、可靠,建立了一种计算湿陷起始压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兰州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遇到大量红砂岩,红砂岩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会造成路基垮塌等工程事故。为了研究红砂岩作为路基填料的适宜性,以及对改良红砂岩最优配比及改良效果和工程性能进行研究。对不同配比及不同含水率的黄土-红纱岩改良土进行击实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和固结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黄土掺量且含水率达到8%的红砂岩改良土的干密度达到最大值2.11g/cm~3;其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得到大幅提高及其压缩性能得到改善,工程性能得到了一定提高。初步确定了改良红砂岩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黄土湿陷会导致坝基沉陷、坝体开裂等严重影响灰场坝体运行的病害。本文通过分析对黄土产生湿陷的内、外因素分析,认为产生湿陷性的内因是黄土的结构性,外因是浸水与压力,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地基浸水湿陷。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阐述了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设计干灰场的思路,给今后相同地质条件的下相似工程的设计提供有意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华平 《四川水力发电》2011,30(2):31-32,37
以黄土隧道洞顶坍塌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黄土性质,对黄土隧道坍塌洞段进行了处理、研究了黄土临界坍塌时间、在坍塌间隔时间内迅速进行塌方混凝土浇筑、逐渐进占塌方区,节约了工程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为黄土地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土崩塌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旨在实现黄土崩塌的早期辨识及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应急防治措施。通过对山西典型黄土崩塌破坏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了黄土崩塌不稳定界面及相应的诱发因素,提取了黄土崩塌早期辨识特征因子;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崩塌危险性进行了半定量分析;按照量化评价标准,对黄土崩塌危险性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危险性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防治措施;突出变形迹象对黄土崩塌的贡献,实现优先判别。研究表明:①黄土崩塌的变形破坏主要集中于4种岩土体结构组合、5个典型破坏接触面;②黄土崩塌危险性可划分为高、中、较低、低4个级别,对应应急避让、临灾监测、应急调查、勘查、治理等防治措施;③变形迹象评分结果达到判定级别“危险性高”时,可直接介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措施。  相似文献   

18.
湿陷性黄土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地基处理深度及防渗有较高要求时,超高能级强夯在消除深厚地基湿陷性,增强地基抗渗透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性价比。在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搬迁改造项目中,我国首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引进了15 000 kN.m超高能级强夯。本文介绍了超高能级强夯处理中的强夯参数、施工要求,并通过夯前夯后室内试验,现场静载试验、静探试验的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期为超高能级强夯在黄土地区推广提供经验和为地基处理规范中强夯部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雨水集中下渗的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湿陷变形的风险,以黄土湿陷性较为严重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临空产业区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研究区湿陷性黄土在不同设计降雨情况下的雨水集中入渗后的湿陷情况。应用GAST模型计算雨洪过程,并将降雨量下渗过程作为边界条件输入Midas GTS/NX软件来模拟黄土基础变形情况。通过分析5个典型黄土区因降雨下渗导致的湿陷量,发现其等级为Ⅱ级及以上,其中最严重情况下的雨水下渗深度为5.02~6.51 m,总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分别为468.18~1015.56 mm和88.99~239.03 mm,湿陷等级为Ⅲ级。可见局部集中下渗会导致较高的湿陷风险,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进行量化评估并合理规避湿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