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杰  党斌  张文刚  杨希娟 《食品科学》2022,43(21):78-86
为探究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黑青稞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采用蒸煮、炒制、挤压膨化、气流膨化、发酵方式处理黑青稞,并测定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其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未消化样品相比,5 种加工黑青稞经胃肠消化后多酚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为未消化样品的1.99~2.44 倍。除气流膨化外,其他4 种加工黑青稞经胃肠消化后总黄酮含量均较未消化样品显著降低(P<0.05),为未消化样品的34%~70%。经体外模拟消化后,5 种加工黑青稞中根皮素、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是主要酚酸类物质,儿茶素是主要的黄酮类物质;与未消化样品相比,5 种加工黑青稞主要酚酸类单体物质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黄酮类单体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活性综合指数分析结果显示,5 种加工黑青稞的抗氧化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挤压膨化黑青稞(89.61%)>发酵黑青稞(88.16%)>蒸煮黑青稞(77.67%)>气流膨化黑青稞(76.86%)>炒制黑青稞(75.13%)。综上,气流膨化处理黑青稞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而挤压膨化处理黑青稞抗氧化活性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需求青稞产品加工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对燕麦进行浸泡发芽处理,测定其浸泡发芽过程中多酚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浸泡处理降低了燕麦中游离型多酚的含量,提高了结合型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性变化不显著;发芽处理能够提高燕麦游离型和结合型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其中游离型提高最为显著。发芽6 d,游离型总酚含量提高至5.7倍,总黄酮含量提高至3.2倍,且游离型占总酚的比例由原来的45.5%提高到70.3%。液相分析发现游离酚酸总量降低6%,总酚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蒽酰胺上,其含量从172.41μg/g提高到1469.02μg/g。燕麦经浸泡发芽处理后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性显著相关,且多酚种类对其抗氧化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全谷物中酚类物质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留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物质。以海南昆仑17号青稞籽粒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蒸制、煮制、炒制、微波、烤制、空气炸锅等六种加工方式对青稞籽粒进行热加工处理,分析加工前后青稞中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游离黄酮和结合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青稞多酚和黄酮含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与未加工相比,其他加工方式所得青稞游离多酚和游离黄酮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除炒制外),结合多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均升高。与未加工相比,蒸制和煮制的方式对青稞游离多酚含量的损失高达43.77%和67.85%,炒制使青稞结合黄酮含量增加38.10%。此外,不同加工方式的青稞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清除和抑制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六种加工方式中,炒制处理青稞游离和结合多酚提取物(5 mg/m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0.01%、54.52%,且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也最高,分别为84.84%、75.70%。因此,炒制处理可较好地保留热加工前全谷物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海青稞、燕麦、藜麦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以青海青稞、燕麦、藜麦3种杂粮为原料,比较分析其营养品质、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青稞、燕麦、藜麦的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青稞粗纤维(5.86%)及β-葡聚糖(3.61%)含量最高,燕麦抗性淀粉(18.39%)及直链淀粉(23.29%)含量最高,藜麦蛋白质(13.04%)及灰分(2.6%)含量最高。参试青稞、燕麦、藜麦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有7种,燕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达529.3 mg/g,青稞达421.6 mg/g,藜麦达513.6 mg/g。酚类物质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青稞总酚含量最高,达414.55 mg/100g,藜麦次之(393.92 mg/100g),燕麦最少(230.99 mg/100g);总黄酮含量顺序依次是燕麦>青稞>藜麦,青稞中黄酮类物质以结合型为主,燕麦和藜麦中黄酮类物质以游离型为主;青稞游离型酚类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结合型酚类提取物,燕麦、藜麦结合型酚类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游离型,青稞、燕麦、藜麦游离型酚类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铁还原能力。此结果为高抗氧化活性青稞、燕麦及藜麦的筛选、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青稞、藜麦、燕麦、薏苡、小米、绿豆和豌豆为材料,测定了杂粮中的基本组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通过口腔-胃-小肠三段式体外模拟消化方法评价了7种杂粮经挤压处理后淀粉的体外消化速率和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xpected Glycemic Index,eGI),最后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以及eGI值与基本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种杂粮总酚含量为19.09~128.85 mg/100 g,由高到低为绿豆、藜麦、青稞、薏苡、燕麦、小米、豌豆。藜麦中的总酚主要以游离态存在,绿豆中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其他杂粮中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相当。黄酮含量为169.58~390.11 mg/100 g,青稞、藜麦、燕麦、绿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粮。青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以结合态存在,且含量占总黄酮的47.39%~88.09%,其他杂粮中则主要以游离态存在。7种杂粮的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青稞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燕麦、绿豆次之。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343),与黄酮含量有良好相关性(r=0.736)。挤压处理后,7种杂粮的eGI值由高到低为:小米豌豆藜麦燕麦绿豆青稞薏苡;其中,小米为高GI食品(82.49),其他杂粮为中GI食品(61.96~73.24)。eGI值与蛋白质(r=-0.901)和膳食纤维含量(r=-0.833)呈显著负相关,与总黄酮、直链淀粉、总酚含量和直/支比间存在一定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三华李鲜果及其盐渍凉果果胚为原料,研究盐渍加工对三华李游离酚和结合酚的含量组成、抗氧化活性及生物可及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华李鲜果游离酚和结合酚分别为14.81 mg GAE/g DW和9.25 mg GAE/g DW,盐渍加工显著降低三华李游离酚的含量(65.90%),显著提高结合酚的含量(45.84%),改变了三华李单体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降低表儿茶素、槲皮苷、槲皮素己糖苷和原花青素B2等单体酚的含量,提高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等的含量。盐渍显著降低三华李游离酚的DPPH和ABTS抗氧化活性,提高了结合酚的DPPH抗氧化活性。鲜果与盐胚多酚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49.50%和34.80%。研究结果为相关凉果产品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青稞粉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外模拟消化,探究挤压和煮制对青稞淀粉体外消化和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显著提高了青稞粉的水解率,其中青稞挤压粉的水解率和预估血糖生成指数最高,抗性淀粉含量最低。不同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未消化青稞粉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其中煮制处理分别降低了32.8%、30.5%、26.7%(FRAP法)和14.8%(TEAC法)。与模拟胃消化相比,模拟肠消化阶段显著提高了青稞粉总酚、总黄酮的释放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并主要集中在模拟肠消化的前30min;与未消化样品相比,模拟胃肠消化后,青稞粉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4倍左右。此外,消化后结果同样表明,煮制处理对青稞酚类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生物有效性破坏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3种不同的青稞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水、60%乙醇、60%甲醇、60%丙酮、95%乙醇、100%甲醇、100%丙酮)对青稞进行提取。对各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进行测定,同时采用3种抗氧化方法: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自由基(ABTS)和总抗氧化能力(FARP)评价青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和60%丙酮更有利于青稞多酚的提取。藏青2000的各溶剂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活性普遍高于相应溶剂的循化蓝青稞和香格里拉绿青稞。藏青2000的60%丙酮提取物含有最高的总酚含量,达到211.92mg GAE/100g DW;在60%乙醇提取时具有最高的总黄酮含量,达到60.11mg RT/100g DW;在60%乙醇提取时具有最强的DPPH清除能力,达到80.08%;而用60%丙酮提取时,具有最强的ABTS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达到了1.85,9.28 mmol TEAC/100g DW。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FRAP法与DPPH、ABTS法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综上表明,青稞富含总酚成分,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三种粉碎方式处理香菇菌伞,制得样品普通粉碎香菇伞粉(Coarse milled cap,CMC)、气流超微粉碎香菇伞粉(Jet milled cap,JMC)和纳米超微粉碎香菇伞粉(Nano-micronized cap,NMC),测定不同粉碎处理的香菇伞粉多酚含量,并研究多酚对HepG2细胞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JMC中游离酚含量最高(4.457±0.076 mg/g),结合酚含量最低(0.274±0.018mg/g);CMC游离酚含量最低,但结合酚含量却最高。游离酚的细胞抗氧化活性,不使用PBS清洗时其CAA值为:CMC-FJMC-FNMC-F;使用PBS清洗时其CAA值为:NMC-FJMC-FCMC-F。多酚的细胞抗增殖活性,三种粉碎处理的样品游离酚和结合酚均具有较好的抗增殖活性,EC_(50)大小顺序均为NMCCMCJMC。因此,不同粉碎方式处理对香菇伞粉多酚含量、细胞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均有一定影响,但经超微粉碎处理后能显著提高总酚和游离酚含量,减少结合酚含量,而且能提高其细胞抗氧化及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六种不同热风干燥方式对香菇多酚含量、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法和HPLC法对香菇多酚定量定性分析,并用化学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恒温干燥(ID)游离酚含量最高(2.69 mg GAE/g DW),结合酚含量最低(0.19mg GAE/g DW);均匀间歇干燥(UID)游离酚含量最低,结合酚含量相对较高。游离酚主要成分为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结合酚主要成分为没食子酸、槲皮素。六种干燥方式多酚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ID组游离酚和结合酚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IC50值分别为0.53μg/m L、0.06μg/m L;ID组游离酚的ABTS+·清除能力最强,IC50值为3.32μg/m L,各干燥组间结合酚ABTS+·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不同干燥组间的还原力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处理香菇多酚的含量、组成、抗氧化性有所差异,恒温干燥(ID)是香菇干燥比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溶剂提取对青稞中不同形态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娟  党斌  樊明涛 《食品科学》2018,39(24):239-248
为研究不同极性溶剂对青稞全谷物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含量、组成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建立适宜于青稞全谷物中多酚提取的方法。以4?个不同品种青稞为原料,比较4?种不同溶剂及酸法、碱法分别对青稞中游离酚和结合酚含量、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提取试剂中80%丙酮溶液提取的游离态总酚含量(139.79~235.96?mg/100?g)及总黄酮含量(9.88~15.52?mg/100?g)最高,酸法提取的青稞结合态总酚含量是碱法的1.9~3.1?倍,结合态黄酮含量是碱法的1.3~2.9?倍;80%丙酮溶液提取物中检测到8~18?种青稞游离酚类化合物,且酚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绿原酸、苯甲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是其主要的游离酚类化合物。与碱法相比,酸法能释放出更多的结合酚类化合物类型及含量,没食子酸、p-香豆酸、丁香酸、苯甲酸、藜芦酸、橙皮苷是其主要的结合酚类化合物;参试青稞80%丙酮溶液提取物显示出最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852.56~1?484.18?μmol/100?g),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358.93~518.09?μmol/100?g)及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1?250.55~2?041.16?μmol/100?g)。酸法水解参试青稞结合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ABTS+?清除能力分别是碱法水解的7.6~10.3、1.2~1.8?倍和1.1~1.3?倍。因此,80%丙酮溶剂和酸法分别是青稞中游离酚与结合酚的适宜提取溶剂,且本研究表明青稞全谷物中富含丰富的酚类物质,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酚类提取物及其复配物的协同增效作用,以桑葚和甘蔗糖蜜多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总酚、黄酮含量及酚类组成,基于单一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按一定配比制得复配物,评价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桑葚游离多酚(MFP)占桑葚总酚含量的90.3%,为677.62 mg没食子酸当量(Gallic Acid Equivalent,GAE)/100 g,黄酮含量为736.65 mg芦丁当量(Rutinum Equivalent,RE)/100 g,共检测出原儿茶酸、3,4-二羟基苯丙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芦丁8种多酚物质,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占92.6%。甘蔗糖蜜多酚(SMP)总酚含量为339.69 mg GAE/100 g,总黄酮含量为314.61 mg RE/100 g,主要单体包括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芦丁和表儿茶素9种多酚物质。在0~10 mg/mL的浓度范围内SMP、MFP及其复配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呈现量效关系。同时,两种复配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SMP和MFP,其中中效原理计算复配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0.25 IC50、0.5 IC50、0.75 IC50、1 IC50、1.25 IC50、1.5 IC50的联合作用指数CI分别为0.73、0.85、0.94、0.91、0.89和0.90,均小于1,表明桑葚和甘蔗糖蜜多酚复配物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凤眼果壳为原料,提取凤眼果壳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通过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游离态多酚获得四相提取物,分别是正己烷相(HF),乙酸乙酯相(EAF),正丁醇相(BF)和水相(Aq F)。测量游离态、结合态和萃取后的四相提取物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游离态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均比结合态高。萃取后的四相提取物中,EAF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对结合态多酚和萃取后的四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EAF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值为2.08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值为29.28 mg/mL,在10 mg/mL时,EAF的还原力达到0.81。采用HPLC技术分析,在EAF中鉴定出11种多酚类化合物:分别是表儿茶素、香草酸、异荭草素、阿魏酸、(反)阿魏酸、芦丁、槲皮苷、杨梅素、三叶苷、槲皮素和山奈酚。此外,EAF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EC50值为85.70μg/m L。这项研究获得的结果表明,凤眼果壳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A549细胞增殖活性,有助于凤眼果壳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新的功能性试剂。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刺梨渣为原料,分别经酸水解、碱水解以及酶水解得到刺梨渣提取液,测定提取液中多酚含量组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并比较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刺梨渣提取液中游离多酚、游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84.44 mg RE/g和136.67 mg RE/g);碱水解得到的结合酚、结合黄酮含量最高(2.04 mg RE/g和5.89 mg RE/g)。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游离酚抗氧化能力最强,对DPPH·、ABTS+·清除能力、还原铁离子和铜离子的能力分别达到854.87 μmol TE/g、995.35 μmol TE/g、336.24 μmol TE/g、1 212.08 μmol TE/g。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较强的正相关(P<0.05)。综上可知,刺梨渣富含酚类物质,且碱水解处理刺梨渣能释放更多的结合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桑树叶片在传统医学中被用作降糖和降血压的药物,其作用机理与活性成分含量有关。评价桑叶提取物不同生物活性,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抗α-淀粉酶活性。方法:采用SPE(固相萃取技术)将多酚粗提液分离纯化为花色苷、非花色苷多酚和水层三个组分,采用HPLC-PDA和HPLC-ESI/MS2对桑叶中的多酚物质进行系统地定性和定量。利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和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三种方法测定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福林酚法、pH差异法和比色法测定桑叶提取物总酚、总花色苷和总原花青素含量。结果:桑叶中共鉴定出6种花色苷、42种非花色苷多酚,其中,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和原花青素衍生物含量很高;桑叶中总酚、总花色苷和总原花青素的含量分别为14.09 mg GAE/g DW、0.17 mg C3G/g DW和17.24 μg PA2/g DW;多酚粗提液、花色苷、非花色苷多酚和水层对α-淀粉酶活性的IC50(半抑制浓度)分别为8.31、13.70、0.25和12.00 mg/mL,由此看出非花色苷多酚的抗α-淀粉酶活性最高。结论:桑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花色苷显示出最高的抗氧化活性。这些数据可以为蒙古桑叶用作功能食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讨了樱桃李多酚抗氧化活性及对肥胖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为樱桃李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以醇提法获得樱桃李多酚为材料,在测定多酚含量基础上,测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一步建立肥胖小鼠模型,采用不同剂量多酚灌药处理,8周后,处死小鼠,取肝脏,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脏中TG浓度、T-CHO浓度、SOD活性、MDA浓度,荧光定量PCR测定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樱桃李果实多酚提取物总多酚、总黄酮、总酚酸、总黄烷醇含量分别为439.17、186.37、168.27、68.86 mg/g,樱桃李总多酚含量较高,多酚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7.42%,FRAP法、ABTS法测得抗氧化活性分别为4.36 mmoL/mL、0.48 mmoL/mL Trolox,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多酚处理能显著降低肥胖小鼠肝脏TG,T-CHO、MDA含量,增加肝脏SOD含量,下调肝脏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基因表达。研究表明,樱桃李多酚能够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堆积和肝脏炎症,对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原料对米酒发酵过程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6种大米原料进行甜米酒的传统固态发酵工艺酿制。通过Folin-Ciocalteu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米酒的总多酚含量和主要酚类成分,根据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力(FRAP)检测米酒的抗氧化活性,并对米酒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主要酚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米米酒多酚含量最高,为1135.33 mg/L没食子酸当量,而黄米酒中总酚含量最低,仅为144.53 mg/L没食子酸当量。6种原料酿制的米酒之间总酚含量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米酒中的多酚可能主要来源于其大米原料。另外,6种大米原料酿制的米酒抗氧化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6种大米原料的米酒的ABTS法和FRAP法抗氧化值与总多酚含量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P=0.042)和0.886(P=0.019),表明米酒抗氧化性与多酚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LC测定的主要多酚组成显示黑米酒和紫米酒中对羟基苯甲酸和芥子酸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显示黑米和紫米为原料酿制的米酒的多酚组成和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并与其余4种米酒差异较大。本研究将为米酒的生物酿制、营养和功能性优化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